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省属高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培养模式探索与思考

时间:2022-08-22 02:40:51

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省属高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培养模式探索与思考

[摘 要]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推进高等院校工程教育改革、提高工程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为我国工程类毕业生取得国际市场通行证奠定了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省属高等院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模式,应该积极修订培养方案,进一步凝练专业特色,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变自我评价为社会评价。

[关键词]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测控技术与仪器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3-0030-02

一、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背景及意义

目前,全国共有14000多个工程教育专业布点数,占高等学校专业总布点数的1 / 3。2014年,工程专业类在校本科生超过300万人,占全国本科生总数的1 / 3,毕业生超过100万人,占全国本科毕业生总数的1 / 3。我国的工程教育发展迅速,为了规范工程教育,早在2005年,国内相关部门就开始组织并开展工程教育认证,但缺乏完善的认证制度,未取得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2013年6月19日,在首尔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预备会员,这将直接有力地推动我国构建与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实质等效就是让学生走出国门、培养面向世界的中国工程师。这不仅为我国的工程类学生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也意味着中国高等教育将真正走向世界。一旦成为《华盛顿协议》的正式会员,已成功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毕业生即可获得认证国际标签,学生到国外可直接使用(含移民、工作等),不存在任何差别。

二、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认证的现状

1997年,教育部进行高等院校本科专业调整,将原来的10个仪器仪表类本科专业调整为一个集光、机、电、算为一体的宽口径、电类专业,即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1]截止到2014年,全国共有300所左右高等院校开设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由于历史原因,各高校的专业基础和行业背景存在较大差异,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通常隶属于电气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仪器科学学院、光电工程学院等单位。这给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认证标准的制定带来了不少困难和问题。2013年8月和2014年8月,教育部仪器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暨教学研讨会分别在上海和西安召开,会上专家们对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的通用标准进行了详细解读,并对照通用标准,制定了适合于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特殊背景的专业标准。2014年8月,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天津大学曾周末教授做了题为《把握认证理念,推进专业教学改革》的报告,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重庆大学王代华教授做了题为《仪器类专业认证标准解读》的报告,这两个报告从认证专家角度介绍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意义和认证准备工作的要点。目前,已有少数高校通过了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认证,如天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有很多高校已提交了认证申请,正在积极准备参与专业认证,如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专业认证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专业认证为契机,持续稳步发展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成为各高校专业负责人的共识。

三、省属高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培养模式探索与思考

针对目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工程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省属高等院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做出怎样的改变和探索?这是各个省属高等院校面临的亟须解决的一个难题。下面以西华大学为例,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进行简要分析。

(一)西华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概况

西华大学是四川省省属重点大学,我校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隶属于电气信息学院,是在整合已有的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信息工程、自动化等专业建设的基础上申报的新专业,于2002年成立,以电子类测控为主。其主要专业方向为测控技术和智能仪器,具体领域为工业化信息领域的检测与控制技术等。经过10多年的建设,截止到2014年,已毕业本科学生近700人,在校生400余人,省内生源和省外生源比例约为8:2。

(二)西华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国开设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高等院校越来越多,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日益增加。如何基于学校地域、师资队伍、生源质量等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和方案,如何凝练专业特色及方向显得日益重要,这也成为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面临的热点及难点问题。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第一志愿报考率偏低,特别是省外第一志愿,多数为调剂生源;2.专业方向和特色还需进一步提炼;3.本科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有待加强。

(三)西华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探索

在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大背景下,基于我校自身的特点,探索出一条合适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

1.积极修订本科学生培养方案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目标导向”提出了较高要求。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和社会环境在不断变化,本科学生培养方案也必须发生相应变化,必须将学生的要求及其培养目标放在重要的位置,用培养目标和方案来引导学生。应在现有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本着系统性、主体性、先进性、特色性的原则,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修订培养方案。[2] [3]修订时务必具体、明确、可量化,每一门课程的开设都必须完成一个或几个培养目标,任课教师也必须承担相应的培养责任。

2.凝练专业特色,突出学校办学的自主性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鼓励学校办学自主性的,它鼓励各高等院校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结合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地位及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培养目标,体现特色。[4]合理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可增强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就业竞争力等。与此同时,这对增强该专业在省内、外的声誉也有较大好处,有利于提高第一志愿报考率和生源质量。

3.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积极拓展实习基地建设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工业企业的适应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培养目标和计划时,必须将实践性环节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5]虽然目前培养计划里有很多实践环节,但大多缺乏过程监管,落实不到位,效果不明显。因学校经费投入有限,我校本科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一直滞后,每年都在换公司或企业,没有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在制定实践性环节培养计划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参考用人单位的意见,并定期跟踪社会需求变化情况,积极拓展实习基地的建设。

4.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工程教育认证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创新能力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1)在制定培养计划时,预留2-3学分作为创新学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创新竞赛;(2)将本科生实验室免费、长期开放,鼓励学生长期泡在实验室,自主动手设计一些小实验,完成一些小制作,不能仅满足于课堂上简单的验证性实验;(3)将部分优秀本科生带入硕士生导师的团队,接触本领域的前沿技术和方法,增长其见识,培养其思维。

5.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变自我评价为社会评价

工程教育认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把绝大多数学生真正学到什么作为衡量人才质量的评价标准。只有每个学生都很好地满足本校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才符合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评价应以社会评价为主,主要体现在毕业生到工作单位后的适应度,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同时定期回访,持续改进,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单纯追求就业率,部分学生就业单位跟所学专业毫无关系,且实行“一锤子买卖”,毕业后就跟学校无关。这就要求我们建立定期的回访机制,不断完善培养计划,从而获得较高的社会评价。

四、结论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工程教育认证已拉开帷幕,各高校都在积极认真准备,争取通过专业认证。在国际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省属高校应该如何做?笔者认为一个动态的反馈和改进体系非常重要,要对培养目标、培养内容、毕业要求和教学活动实施等环节实施持续有效的监管、反馈和改进。专业认证不是目的,而是一种促进和激励手段,省属高校更应以专业认证为契机,提升本科教育质量和水平,争取建立有鲜明特色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 注 释 ]

[1] 宋爱国,崔建伟,吴涓.提高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5):1-4.

[2] 张文娜,熊飞丽,叶湘滨,等.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2):33-35.

[3] 冯璐.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1):26-29.

[4] 郭天太,李东升,谢代梁,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特色建设及凝练[J].化工高等教育,2008(6):7-10.

[5] 蔡海潮,尚振东,李孟源,等.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实验教学创新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12):108-110.

上一篇:双语教学中的建构主义与文化情景 下一篇:研究生导师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角色和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