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自由”概念的内涵

时间:2022-08-22 01:30:22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自由”概念的内涵

摘 要:对马克思自由概念的内涵见仁见智,事实上,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的自由概念的内涵有其自身独特的属性,主要表现为它的历史属性、社会属性、价值属性。只有把握住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的自由概念内涵的本质,才能正确认识并进一步深化马克思的自由理论。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自由概念;内涵

中图分类号:B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8-0046-02

“自由”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人类社会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一部人类史可以说就是一部自由发展史。要想从根本上来体现人类的发展,以及时代的精神,都离不开对自由的探索与深思。马克思关于自由的全部理论,最终都是为了实现全人类的解放。这一核心思想统一于他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中。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自由概念的内涵有其自身独特的属性,主要表现为它的历史属性、社会属性、价值属性。

一、自由概念的历史属性

对任何事物的考察都是有其历史前提的,自由不像有些人所讲的一样就是任意妄为,追随自己的心意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它的实现有自己的前提。就像水是鱼游走生存的前提,离开了水这个前提鱼将无法生存一样。现实的物质生产活动是自由实现的前提,离开了这个前提自由的实现将找不到现实的路径。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提出了人类全部现实活动的前提,即“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就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11而且马克思谈道“我们开始要谈的这个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1]11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语境中,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历史前提就是现实的人的存在,就是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事实上,马克思在讲任何事实的时候都尤其注意其发生的“前提”。例如,马克思认为经济学的研究是有前提的,那个前提就是对“异化劳动”的研究,古典经济学以及庸俗经济学因为忽视了这个前提,因此没有找到改变现实的动力与出路所在。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视域中,“自由”也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异化自由”,而这个“异化自由”实际上是由“异化劳动”引起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分工以及私有制的产生,而正是这种私有制与分工造成了人劳动的异化。马克思说:“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1]29

马克思看到了经济学背后的前提是异化劳动,尤其也看到了由异化劳动引起的人的异化,自由的异化,进而找到了造成这些异化的背后的根源就是“资本”。也就是说马克思深刻地看到了,人类社会不自由的根源就是“资本”对人的异化。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物质基础的极大丰富,本应比以前更加的自由,但是现代性在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带来的后果是,现代人被各种事物“牵绊”变得越来越不自由。西方学者对此极力地进行结构分析,企图重建一个更加完美的社会,但是没有找到背后真正的根源。马克思从商品入手揭示了“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的真正内涵,最终找到了“资本逻辑”这个核心。因此说马克思的哲学是批判的哲学。自由作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主题,对自由思考同样离不开对资本主义社会“资本”的批判。也就是说对马克思自由概念的研究要抓住其历史的前提及本质“异化自由”。

在把握住了自由的前提以后,就可以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的自由概念的深刻内涵了,即马克思的自由不是抽象的自由,是“社会关系”的自由。

二、自由概念的社会属性

马克思找到了人不自由的根源,强调要不断地通过变革社会制度,通过物质的力量来摧毁消灭现存的状况,在扬弃与超越现实社会的束缚人的背后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实现人的最终的自由与解放。马克思说:“‘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1]18“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1]19马克思指明了人的自由解放,要靠现实的手段来实现,这实际上是创造性地将思维的视角转向了对自由的“社会关系”的分析,即对人的生产关系与交往关系的分析。

在马克思的理论中有很多对“二重性”的阐述,如商品的二重性,劳动的二重性等等。而事实上自由也有“二重性”即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对必然性的自然的认识是其自然属性,而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社会关系”的自由是其社会属性。马克思不仅仅是关注“人”自身而更强调人背后的社会关系。马克思认为自由是在一种历史关系中形成的,要用现实的手段、物质的力量变革社会关系来实现。

马克思所谓的变革社会就是要最终建立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多次强调要消灭分工,消灭私有制,建立一个真正的“共同体”。马克思认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有个人自由。”[1]65在马克思的观点中,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们是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的,因为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下,现实的个人尽管获得了比前资本主义社会更大的自由,但只是形式上的自由,只是借助于“物权”关系的自由。人被物和资本所支配,丧失了自己的个性,成为了“孤立的人”、“无家可归的人”、“意义虚无的人”。这时候的国家只是一个“虚幻的共同体”,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社会是由物与资本关系所造成的人的全面异化状态的社会,马克思认为这是一个“颠倒的世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说,要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就是要打碎束缚人自由的“枷锁”、解除对人的各种束缚,使现实生活世界中的一切关系具有属人的性质,才能使人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一直强调人的解放实际上就是要使人受奴役、使人被蔑视的一切现实的生活关系。同时马克思还强调人在改变社会关系的同时要改变自我的关系成为有个性的人。为了实现人的个性,马克思提出“无产者为了实现自己的个性,就应当消灭他们迄今面临的生存条件,消灭这个同时也是整个迄今为止的社会的生存条件,即消灭劳动。”[1]65这也就是说,马克思的自由的内涵关注的是背后的社会关系,强调的是自由的实现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

在马克思看来现代文明、现代社会的进步不仅意味着要确立自由、平等的原则,更重要的是要创造自由、民主实现的物质条件以及社会环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的自由与西方的政治自由、思想自由,以及精神自由、意志自由不同,它是物质生活层面的自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质化的自由,他把握住了自由的本质特征,是科学的自由观。同时马克思强调个人自由与人类自由解放的相互依赖,认为自由在本质上是具有社会关系性的,即“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2]。从这个层面上说,马克思的自由概念对于现代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的自由概念不仅是否定性的,不仅是对资产阶级自由的批判,它还包有肯定性,它肯定了人的能力、人的价值。

三、自由概念的价值属性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的自由概念有明确的价值诉求,这种诉求致力于提升社会历史进程中人的命运,发掘现实生活中人生幸福的积极意义。对人性的规定、对现实生活意义的理性审视,使马克思的自由概念呈现出明确的价值诉求。换言之,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的自由概念对个体需求的事物和理念的探索,表现出独特的价值意蕴,与作为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经济价值不同,自由的价值在于人类现实生活的意义设定,致力于思索既定生活意义上提升人能力与幸福的可能路径,支撑人的现实的历史的活动。

除此之外,价值还是人的理性、目的性的存在,蕴含着人自我确证、自我创造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及满足。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的自由概念,就是从“价值观”的角度,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补充与夯实。人既是价值主体,又是价值个体,人在实践中形成了以人为核心的价值关系。每个人的价值追求及其实现,是集体、国家、社会等人群共同体的根本目的。立足于价值论的角度考察自由,实际上是在探讨自由活动的合目的性。马克思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除了劳动之外,就是在于人能懂得利用与运用自然的尺度之外的社会的内在的尺度,也就是说人有主体性,有目的性。“所谓人的内在尺度,在本质上即是人根据自己的需要,在自己活动中所遵循的一种求善性的价值尺度。”[3]人的这种活动的合目的性实际上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相互的辩证的总体的关系,是一种价值的关系,是人的自由活动的重要依据。

马克思的自由是以历史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为现实基础,以实现“现实的个人”和全人类的自由解放为终极的价值指归的。马克思对自由的理解不是像资产阶级一样为法律规定的一种权利,而是关注人的价值,关注人的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概念。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他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级的社会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在马克思看来自由不仅是人的发展的目的,更是人类的价值追求与取向。这种价值追求带有主体性的色彩。正是因为人拥有这种价值理想追求,因此使“人”的思想贯穿于马克思的全部理论中。也使马克思的自由概念关注的是人的发展、人的解放。

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的自由实际上是“高级的自由”,即要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但是资产阶级的自由是“低级的自由”,是法律意义上的自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自由。也可以说,只有作为“人的能力发展的自由”,“人的解放的自由”才是最根本意义上的自由,最真实的自由。因此,从这个角度,自由概念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补充与完善,同时放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中才能更加地充实与丰富马克思的自由概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22.

[3]林剑.人的自由的哲学思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139.

上一篇:新时期全面把握群众路线的含义和要求 下一篇:基于Android的应用英语移动学习软件的设计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