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洗牌 规避风险还来得及吗?

时间:2022-08-22 12:14:44

行业洗牌 规避风险还来得及吗?

金融危机带来了服装业的再一次洗牌,在认清契机、把握优势的前提下,建立相应的圈层风险规避机制尤为重要。

经历了“内忧外患,旧痛新伤”的洗礼,中国服装业在探索出口之道、转型升级、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可谓一直是在崎岖中前进。

2008年,一场源自美国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国服装业的发展再次面临被洗牌的风险。

如何应对?在这场金融风暴中国内企业又应该如何规避风险,把握契机?一系列问题一时间成为业界普遍关注与研究的焦点。

危机到来,风雨满城

金融危机对中国服装业的冲击是巨大的,尤其是在服装外销方面,加剧了正处于转型升级期中国服装业的现实矛盾。

2008 年前9个月,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累计出口增幅同比下降10.8个百分点,出口增幅连续8个月回落,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相当数量的工厂停业,2008年上半年已有超过1万家的服装工厂倒闭,2008年1~5月全国纺织业实际就业人数减少4.6万人。虽然国家于2008年8月1日和11月1日两度提高纺织服装产品出口退税率,但整个产业近期仍难走出低迷状态。

另外,成本上升的趋势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服装产品的外销。据中国服装协会调查显示,2008年上半年服装企业的生产成本平均上升了15.16%。作为劳动密集型和出口外向型经济的代表,受成本上涨压力的威胁,目前纺织行业2/3的企业靠着0.62%的利润过日子,盈利能力的持续恶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平均利润率从2007年的1.48%下降到了0.1%,近万家企业亏损了135亿,比2007年增亏44%。

此外,金融危机还导致行业就业率下降。2008年1-9月份就业减少3.6万人,1-8月就业人口出现0.83%的负增长,而规模以上企业以前每年会增长6%-7%。金融危机对中国服装业的冲击在2009年初还将不断显现。

危机中的契机

进口国市场需求萎缩、成本上升、汇率变动……这一切似乎成为了服装业灾难性的关键词,但进一步看,在面临再一次洗牌风险的同时,中国服装业仍面临诸多机遇。

“倒逼机制”发挥显著作用,自主创新和品牌化经营将步入新轨道

金融危机客观上为服装产业变革提供了外部促进因素,中国服装业长期存在过于依赖密集型生产模式、产品附加值低以及重复投资等问题,庞大的出口产值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上述问题的严重性。但在全球市场陷入低迷的今天,国内企业已经失去了得过且过的借口,唯有坚定目标,迅速改变产品结构,改进技术,积极拓展新市场特别是国内市场,才有希望在这个“冬季”顺利过冬,而在此过程中,自主创新和品牌化经营无疑是必经之路。

宏观政策发挥显著作用,扶植力度进一步加强

为应对金融危机,我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行业利好政策,包括极具针对性的拉动内需计划,为中国服装业走出低谷奠定了政策基础。其中增值税转型改革将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同时金融机构也将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2008年11月17日,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再次上调鞋帽类产品出口退税率,加之2008年下半年两次提高对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中央对服装业的扶植力度可见一斑。

市场分化日趋激烈,竞争机制迎来新机遇

与“洗牌”随行而至的将是“市场细分”,此轮市场细分不仅仅局限于品种、档次、区域的进一步细分,更表现在以产品风格和消费群细分为特点的深度细分上。因此可以判断,本轮细分不仅仅为品牌生存发展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也为企业的多品牌发展创造了条件。在这一进程中,加工商与经销商也将进一步分化,外销型企业、海外品牌进军国内,市场竞争将会进一步加剧。

国内外市场仍存在巨大消费空间及潜力

国内13亿人口的消费市场,人均纤维消费量从1978年的2.8公斤到了2006年的14.6公斤,但相对于发达国家30-40公斤的人均纤维消费还具有很大的差距。同时,中国13亿人口具有不同的消费层次,农村、中小城市具有不同的消费人群,且其消费水平也在随其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增长,个性化、功能化消费将大幅提高,市场需要更好的服装来满足其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此外,国际市场对中国纺织品的需求亦没有改变,中国纺织品的质量、价格已经得到了国际市场大众消费者的认可,国际市场对中国纺织品的需求趋势没有产生太大变化。

建立“圈层风险规避机制”

金融危机带来了服装业的再一次洗牌,在认清契机、把握优势的前提下,建立相应的圈层风险规避机制尤为重要。

产业层面应建立产业和市场双向转移机制

面对东北和中西部地区庞大的服装消费市场,应在产业规划和发展方面采取产业与市场双向转移的战略思路,加快服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

(1)建立扩大内需市场的结构调整机制。建立产业结构调整、市场结构调整、成本结构调整的标准和体系。

(2)完善服装专业市场的功能和业态调整。突出服装专业市场的综合功能,通过完善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体系,实现专业市场“市场综合体”的商务功能。比如,当前流行的“外贸内销中心”、“尾货市场”、“奥特莱斯品牌折扣店”等新的市场业态,都将成为专业市场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和平台。

(3)服装专业市场终端下移。我国一向比较重视大型区域性服装专业市场的建设和对服装的省级服务。传统的做法是商入驻大型专业市场,县镇的经销商前来采购。但现在看来,集中大型专业市场的总,将批发终端下移,集中在县级商业中心开办“三线”批零结合终端,已成为延伸市场终端、增强加盟的新方式。

(4)跨地区双向转移的有效运营机制。所谓“跨地区双向转移”就是将东南沿海的服装产业向中国的东北和中西部转移,继而带动服装专业市场的转移;同时将东南沿海的服装专业市场向中国的东北和中西部转移,从而推动服装产业的转移。产业与市场的双向转移可以降低成本、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推动平衡。因此,可以在服装专业市场联盟对接活动的基础上,结合不同地区产业和市场的情况,开展跨地区的市场和产业对接活动。

(5)协助服装专业市场联合品牌商和经销商,实现南北产业与市场的对接和联合,推动产业与市场的双向转移。通过举办大型产销对接会的形式,把“对接会”作为服装各类博览会的重要形式和组成部分,积极开展外向型服装专业市场的转型和出口外销型企业进入服装专业市场平台的建设工作,以此迎接服装产业和市场的全面内需时代。

企业应关注自主创新和品牌化经营新机制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国内服装企业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更要提升品牌意识。在此轮金融危机下,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具有较好品牌价值的企业,非但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有些企业甚至获得了更大的发展,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也可以说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应对危机的很好的范例。

中国在世界上叫得响的服装品牌太少,因为缺少品牌价值,中国服装目前只能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低端,要想获取更大的产品附加值,品牌建设已是当务之急。尤其是在目前的经济寒冬下,只有苦练内功,才能从容应对危机。

此外,在品牌建设中还应高度重视文化创意的作用。在此前上海举办的2008时尚创意空间系列活动中,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指出,“时尚创意空间”从目标来讲是探讨现代生活方式对于纺织服装的新的需求。一个新的技术、新的产品往往会带来新的消费领域。如果抓住这个领域,对全行业来说无疑是一个金矿,会带来很多价值。

以上无疑也说明了创意在企业未来发展中的作用。

面对严峻的形势,世界各国都在行动,中国政府亦适时出台了多项利好政策,相信通过此轮调整,在经济危机“倒逼机制”的作用下,中国服装业必将会赢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上一篇:杭州服装界大变革“中纺中心”整合了“四季青... 下一篇:ispo china 09聚焦新看点 收获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