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院校声乐课堂如何提高学生舞台实践能力

时间:2022-08-21 11:46:38

艺术院校声乐课堂如何提高学生舞台实践能力

【摘要】 艺术院校学生在学习声乐过程中,舞台实践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文立足于课堂,从注意力训练、以情带声、连贯演唱、课堂舞台四个方面来阐述声乐课堂如何为舞台实践服务,增强学生舞台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声乐演唱水平。

【关键词】声乐课堂;提高;舞台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舞台实践是艺术院校声乐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它是检验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展示个人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的一个平台,它对提高学生专业水平有很大的帮助。很多时候学生都会出现同样一个问题,就是演唱声乐作品时在琴房要比舞台上效果好得多。他们在舞台上常常会出现各种失误,比如:节奏没合上、忘记歌词、大脑一片空白、段落遗漏等等。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他们缺少舞台实践锻炼、过于紧张而无法驾驭舞台所致。

一、艺术院校声乐专业学生舞台实践现状

目前艺术院校的学生主要通过声乐专业考试、参与各类演出及比赛等艺术活动进行舞台实践。对于个人条件较好、歌唱能力强的学生,由于他们参与各类演出和比赛的机会较多,所以有较多的舞台实践机会。但是对于专业能力一般的学生,实践机会就少很多,基本上只有考试和班级音乐会及师生音乐会等较少的实践机会。他们对舞台感到陌生,有些畏惧感和神秘感,于是出现在课堂演唱与舞台演唱差距较大的脱节现象。到底声乐课堂与舞台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会让学生有这么鲜明的对比?

声乐课堂主要是指学生上声乐专业课的课堂,它是学生学习歌唱技能的主要场所。它和学生练习的地点一样一般都是在琴房,因此学生对琴房环境要比舞台环境熟悉得多。声乐课堂和舞台相比,具有空间小、密闭性强、听众少、出入的人员少、受外界干扰也少等特点,所以学生在琴房里演唱要比舞台上更自信。其次,在课堂里有熟悉的老师在一旁指导,错了可以再来一遍,学生感觉有安全感,歌唱也就变得自由放开。而在舞台上,老师变成考官或者观众,不能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心里的支柱消失了,一切问题就跟着而来。还有,舞台上的不确定干扰因素较多,学生临场应变能力不足就容易受到影响。如何利用学生最熟悉的琴房,改变教学方式、方法,营造舞台效果,提高学生舞台实践能力,减少他们的失误,显得特别重要而有意义。

二、声乐课堂提高学生舞台实践能力的方法

(一)加强注意力训练

“注意”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一种心理现象,歌唱和发声都离不开它。俄国19世纪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注意是一个唯一的门户,外在世界的印象或者挨近神经机体的状况(通过注意)才能在心里引起感觉来。”[1]由此可见,要想歌唱有思想、有感情、不出错,必须积极地开启“注意”这个“唯一的门户”。“注意”具有指向性和选择性的特点。对所指定的ο笤阶ㄗ,对其它的对象就越模糊,一般在同一个时间内,人只能够注意一个或两个少数对象,不能同时注意几个或多个对象。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利用注意力的特点为歌唱服务?

声乐发声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它需要身体的多个部位进行配合,需要注意的地方很多。针对注意的指向性和选择性特点,声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化繁为简、以点带面,把复杂的发声练习变得简单明了。例如:在训练学生发声练习时,教师要求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高位置(眉心处),让声音从此处连贯、流动地出来,并且做到五个元音音色统一、集中,然后以声音为原点调整气息支持、喉咙打开、情绪兴奋等其它发声部位的配合。教师就是调整这些器官的指挥者,他总在进行:“气息流动起来”“喉咙松开”等之类的提醒,为声音这个原点的安全运行保驾护航。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会逐步稳定地掌握发声技巧。

声音是歌唱的基础,但是歌唱最终结果是表达作品的情感。网络的发达成就了学习的方便,同时也成全了惰性。很多学生靠看、听视频、音频来学习老师布置的新作品,造成对作品的诠释错误百出,无法与钢琴伴奏配合。如何利用注意力的特点提高歌唱完整性,减少舞台实践的失误。首先要从源头抓起,教师从布置声乐作品开始,要严格要求学生在学习歌曲的时候不要听听就随口唱,必须到琴房一个个音符、一句句地严格按照作品的要求来学习,同时在学习歌曲前还必须查找、理解作品相关背景、人物特点、作品风格和歌词的深意等。这样学生才可能不受节奏、歌词等作品要求影响,专心表达作品内容和情感,完整演唱一首作品。比如歌曲《梅娘曲》,首先要了解它的创作背景,它创作于1935年,描写反日本侵略战役中,女主人公梅娘不顾父母的反对从南洋到中国照顾受伤男朋友的感人爱情故事。其次,要了解《梅娘曲》这首作品描写的场景是医院病房床前,梅娘正对着受伤昏迷、失去记忆的男朋友诉说过去的美好情景。懂得了这些,学生在旋律和歌唱背熟情况下,就可以集中注意力在作品描绘的画面里,融入角色并最终化身为角色,准确表达作品的情感。根据“注意”指向性和选择性的特点,高度集中在作品内涵和情感的时候,外界的干扰就会变得微乎其微,学生自然就不那么紧张,在舞台上表演作品的完整性也就提高了。

(二)注重以情带声、以情动人

“以情带声”指表演时应具有饱满的情绪并重视作品的情感传达,声情并茂,以情动人。

对于大学声乐专业的学生而言,任何的情感表达都需要夸张、积极、兴奋的状态才得以实现。邹长海在他的《声乐艺术心理学》一书中说到:“从生理上看,当我们兴奋时,腔体通畅,像七孔出声(两眼、两耳、两鼻孔口)。从审美来看,兴奋时的面部表情状态是具有美感,自觉地排斥装腔作势的丑态。从心理来看,兴奋能充分调动神经作用,使歌唱与发声按着神经系统进行条件反射,而把注意从不应该紧张的器官上转移到应该积极运动的器官上。”[1]由此可见,在声乐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兴奋训练,让饱满的情绪贯穿于整个声乐课堂。比如对欣喜、惊喜的练习等,学生可以对着镜子训练,久而久之就养成发声兴奋的习惯。

当前还是有许多声乐老师在上课时重技轻情,甚至有部分老师认为学生的声音还没训练好,何谈情感传达?“情为声之本,声为情之形,唱歌的目的是要以情感人。”[2]《乐记》云:“……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2]西方早在卡契尼时代,就把激情歌唱作为歌者演唱成功的标志了。这些都说明,情感是人有感于物而产生的,是歌唱的最终目的。对于初学声乐的学生而言,不但要注重作品情感的表达,更要利用情感的表达来巩固、完善发声技巧,真正达到歌唱的完整性。因为作品有创作背景、有故事情节、有歌词、有人物形象,更容易把学生真实情感引发出来。这种情感的强度要比练声时强烈很多,恰恰解决了发声中有时腔体打不开、或气息支持不够有力、或情绪不够激情等技巧问题。因此,课堂上声乐老师要积极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爱表演的本性,使他们把作品的情感完全表达出来,让他们养成一张嘴就有情感的习惯,能声情并茂地完整歌唱。

(三)强调连贯演唱练习

在学生习唱或考试中,常会出现个别学生唱一会就停下来的现象。有些学生调整后还能往下唱;但有的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唱到哪里,只好从头再来,这样就破坏了作品的意境,更谈不上对作品的情感表达了。问其原因,他们回答说:“伴奏弹错了,我接不下去。”“我好紧张啊,不知道唱到哪里了。”“我忘词了”等等。从生理特点来说,当人的惰性神经发作的时候,是很难使人的注意力转移的。它会使人出现意志力不坚定、思想不集中,情绪上不来等各种消极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恨不得快点结束歌唱。这种现象常出现在考试、面试等重要场合,因为越重视就越紧张,越容易出错。所以在平时训练的声乐课堂上,教师要加强学生的意志力培养,鼓励学生遇到困难要迎头而上,不退缩。在演唱作品的时候,要训练学生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完整演唱一个作品,即使演唱过程中出现忘词、节奏没合上、情绪上不来以及周围很吵等状况,也要坚持唱完。唱完后再分析其问题所在,并给予指导解决的方法。长期坚持让学生完整性歌唱,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力的培养以及注意力集中和情感的连贯都是很有帮助的。持之以恒,学生的完整性习惯养成后,在台上即使出现小意外,他们自己也能顺利解决,从而实现完整演唱一首作品的目的。

(四)充分利用课堂舞台实践

学生在舞台上之所以会怯场、唱歌会打折,与其对舞台这个环境比较陌生、心里畏惧是有很大关系的。如果能利用声乐课堂缩短舞台和课堂的距离打破这种畏惧,相信学生的歌唱会自然、自信很多。

缩短舞台和课堂的距离的最好办法就是把课堂当作舞台,消除学生对舞台的紧张感。首先,在课堂演唱前,先转换场地,把课堂当作舞台。具体做法是:学生在准备演唱时先想象自己就站在舞台上,看到舞台的样子,还看到了台下还坐着老师和同学,待一种油然而生的紧张感的情绪产生之后再进行歌唱。此时,老师只要充当钢琴伴奏者即可,不要给予指导,不要打破这种氛围,等结束后,再和学生交流心得,提出解决的方法。经过多次训练后,学生对舞台就变得熟悉,没有那种神秘感,自然就没那么紧张了。其次,学生通过想象看到舞台后,引入第三个场景进行演唱。所谓“第三个场景”就是指作品所表达的场景,学生在演唱时眼里“看到”的是作品的景象,而不是琴房和舞台里的景象,然后投入感情激情演唱。对于演唱者来说,只有“真听、真看、真感觉”,眼有画面、心里有东西,才能从心里看到第三个场景。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生活体验,利用想象的功能在声音课堂上对课堂、舞台、作品场景这三个场景进行转换的训练,这样对学生舞台实践能力的提高是有很大帮助的。

三、结语

术院校声乐专业学生在舞台实践方面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学生歌唱与练声的训练更是受众多因素的影响,没有那么容易。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些哲理都告诉我们,在舞台上声乐演唱的成功是需要日积月累,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得以实现。如何利用声乐课堂提高舞台学生舞台实践能力,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相信经过师生们的不懈努力,最终能找到更好的方法,使学生们克服各种困难拨开云雾,在舞台上能自由、充分、完美地展现作品。

参考文献:

[1]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2]王拥军.从中国古代文献看歌唱中的“以情引气”[J].音乐探索,2011(1).

上一篇:动物疫苗产品制造过程中的无菌控制措施探讨 下一篇:高寒地区牛羊育肥应注意的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