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教学教育对接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8-21 10:47:38

中高职教学教育对接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 初中毕业生和中职学校在读生、毕业生即将成为一般高职院校的主要生源,这一新的学生群体和原来通过高考录取进校的高职生各个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学校在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模式、方法和手段上必须探索出一条中高职对接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五年一贯制 “3+2”学生 “2+3”学生 教育对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al Dock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an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QIN Zhihang

(Guangxi Modern Polytechnic College, Hechi, Guangxi 547000)

Abstract The students will become the general major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ho are junior high school graduate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and graduates. There are greater differences of all aspects between the new student groups and the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who have passed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and gained admission. For these many differences, educators must explore an effective docking way in education,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model, method and means.

Key words scheme for a continuous course of five years; "3 + 2 " students; "2 + 3 " students; educational countermeasure

1 当下高职学生构成复杂,层次繁多

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培养生产一线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应运而生迅猛发展,国家和各地政府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对生产一线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对高职学生的入学条件不断进行调整。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五年一贯制”、“2+3”“3+2”类学生未来几年将是高职院校,尤其是非示范性高职院校的主要生源。这样一来,高职学生既有高中毕业参加高考被录取的学生;又有初中毕业的学生(即五年一贯制);还有初中毕业读了两年中职学校的学生(即“2+3”);还有初中毕业读完三年中职的学生(即“3+2”);可能还有一些初中毕业或中职毕业已在厂矿企业工作几年然后再来就读的学生。因此,当下高职院校学生构成之复杂,层次之繁多是前所未有的。

2 高职教学必须注重与中职的衔接

从近几年中职对口招生来看,“2+3”类学生在中职直升高职的学生中所占比例最大,这些学生在中职学校里就读了两年,本来还有一年就可以学完中职的所有课程,但第三年却到高职学校来了,面临的是全新的环境、全新的教师和全新的教材。因此,如果高职教学不注重与中职教学的衔接,这些学生必然无法适应,势必造成这些学生的大量流失。另外,还要兼顾“3+2”和来自初中毕业、高中毕业的学生,总之,在一所学校里面,要让这些年龄不同,基础不同,阅历不同,需求不同的学生各得其所,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让所有学生满意。这是当下高职院校的领导、老师以及所有服务人员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再也不能用一本教材,一套设备,一种方法去应对全体学生了。

2.1 认真备课

2.1.1 备学生

必须了解不同类型高职学生在生理、心理和行为方面的不同特点,根据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教材,采取不同的方法。

(1)五年一贯制的学生年龄在16岁左右,正处于人一生中的第二个生长高峰期,骨骼、肌肉、身高、体重增长很快,身体机能趋于成熟。生理的变化,形成其心理方面的特点: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敢想敢说敢做,憎恶受到约束,有逆反心理,容易激动和感情用事。在知识和阅历方面,他们刚初中毕业,是在小学、初中老师的呵护下走过来的,还远不能像高考入学的学生那样能够自主学习。

(2)“2+3”的学生初中毕业已在中职学习了两年,他们逐渐适应中职的学习方式,逐步走出小学、初中那种应试教育和教师牵着走的模式,逐步学会借助兴趣去自主学习一些东西。但是,他们对那些纯理论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对课堂上的说教是反感的,他们只对实用的技能感兴趣,对通过自己动手能解决问题的实用技术有学习的意愿。

(3)大部分“3+2”的学生不是中职刚毕业就直升高职,而是已到厂矿企业或者社会上工作了一段时间,因感到需要提升技能和文凭,愿意再回到学校学习。他们就不像从学校到学校的那些学生那样,他们再回到学校学习的内容、学习的目的非常明确,要让他们能真正学到东西,有所提高,就必须根据他们的需要来开设课程,根据他们的特点来进行安排和管理。

(4)经过高中学习,通过高考录取的高职学生与上述三类学生是完全不同的,首先是他们来到高职院校学习是极不情愿和无可奈何,再看到与这些初中毕业生和中职生为伍,心理上受不了,觉得受了莫大的委屈;其次是他们中大多数人认为自己是在高考中偶然失误或者运气不佳,本应该到更好的学校去学习,应该有更好的条件、更好的老师,因此,他们对学校的设施设备条件,教师的教学抱有一种挑剔的眼光。

2.1.2 备教材

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必须有所不同,因此,必须有不同的教学计划和不同的教材。现在出版社尚未有这些分层次分类的教材,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合实际的教学计划,编写教材。

制订和编写五年一贯制学生的教学计划和教材,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与初中毕业的知识有所衔接。编写的教材要做到既让学生觉得学到了新的知识,又要让他们学得懂。第二,五年一贯制学生知识基础低,但在校学习时间长,编写教材必须五年一起考虑、统筹安排,决不能各年级单打独斗。第三,必须适应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特别是一、二年级的学生,不要安排太多的自习时间,一节课也不应太长,一定安排有活动的时间。第四,必须以学技能为主,必须以动手为主,以学生能解决实际问题为合格。

制订和编写“2+3”学生的教学计划和教材,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了解学生中职前两年学过的内容,避免重复讲授,力求知识衔接。二是三年教学必须统筹考虑安排,特别是第三年是顶岗实习,必须及早规划,精心安排,力求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三是加强人文教育,有意识地把人文知识教育渗透到技能教育和各类活动之中,让他们既懂得技能,还要懂得做人。四是少搞或不搞闭卷考试,多搞技能竞赛,多搞动手操作,培养技能型人才。

制订和编写“3+2”学生的教学计划和教材,必须要特别重视学生的意见,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甚至可能要因人而异。因为“3+2”的学生大部分都有过工作经历,他们重新回学校学习,也是大部分人都有着各自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指向,学校的教学计划和教材,教师的教学必须要满足他们的要求,否则他们是呆不下去的。因此,对“3+2”的学生,要采取特别灵活的教学和管理办法。

对于高中毕业参加高考录取进来的学生,目前虽然教材有很多,但各学校学生的基础是不一致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一般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水平相差还是比较大的,另外各学校的各个方面的条件也是不一样的,而高职学生更需要先进齐全的实训设备,能讲会做的双师型教师。因此,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照搬照用别人的教学计划和教材,效果也是不好的。

2.1.3 备环境

备环境主要是指教师在制订、编写教学计划和教材时,必须要考虑学校所处的社会环境,要最大可能地利用社会教学资源。例如你所在学校附近的工厂、企业或单位有没有你所教专业的设备和设施,有没有可以指导学生实习的师傅和场地,学校和这些工厂、企业和单位的关系如何等等。

2.1.4 备设施

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应用型、动手型人才,必须以实训为主,实训设备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在制订、编写教学计划和教材时,必须要清楚地了解学校有哪些设备,你所教专业的设备和设施有哪些还可以用做实习,这些设备和设施是否已经落后被淘汰,现在工厂企业是否还在使用。如果借用其他单位的设备场地需要办理哪些手续等等。

2.1.5 备方法

五年一贯制高职学生,“2+3”高职学生,“3+2”高职学生,高考录取的高职学生,他们的年龄、学历、文化基础都不相同,毫无疑问,其教学计划、教材和教学方法不可能相同。对上述四类学生,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必须因类而异,特别是对“3+2”的学生,甚至要做到因人而异。

2.2 必须做更为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

(1)入教室。学生在校期间在两个地方呆的时间最多,一是教室,二是寝室。不仅辅导员、班主任要经常下到教室与学生谈心了解情况,科任教师、系处领导也要经常下班级了解情况,督查学习。(2)入寝室。寝室是学生交流思想、吐露心声最活跃的地方,教师要想知道学生的真实想法,及时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状况和诉求,就必须经常下到学生宿舍与学生交朋友,谈心里话。(3)入社团。所谓入社团不是要求教师去加入学生社团,而是要求教师必须了解自己所教所带的学生参加了哪些社团,这些社团是干什么的。十六到二十几岁的学生兴趣广泛、思想活跃。现在大学里的学生社团非常之多,可以说是涵盖了学术与非学术的方方面面,几乎是每一个学生都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某个特长参加某个社团,学生除了专业学习,花时间、花精力最多的可能就是社团活动了。教师要了解学生,与学生交朋友,不“入社团”是不行的。(4)入家庭。高职院校的学生,尤其是以五年一贯制、“2+3”、“3+2”学生为主要生源的高职院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农村农民子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大,家庭问题学生较多。因此,辅导员、班主任必须要了解自己所带班级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任课教师必须要了解后进学生、问题学生的家庭情况。这样,才能准确及时了解学生的困难和诉求,及时帮助他们解决最需要解决的困难,成为他们真正的良师益友。

2.3 采取“结对子”办法,形成帮扶氛围

面对高职招生的改革,面对高职上述这一特殊的学生群体,要真正把他们培养成为身心健康、素质优良、技能精湛的应用型人才,沿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已经是不能适应了。目前一些高职院校采取的“结对子”办法,取得显著成效。即实行学校中层以上领导分别与学生班级、学生宿舍结成帮扶对子;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分别与后进学生结成帮扶对子。营造全校性的帮扶氛围,形成全员育人,共同进步的局面。

2.4 开展多样活动,让每生展示特长

五年一贯制、“2+3”“3+2”的高职生,一般对学习兴趣不是很大,尤其对书本理论的学习一般带有厌烦情绪。因此,教学上必须以实训为主,理论为辅,除此之外,还必须满足他们活泼好动、表现欲强的特点,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校外文体活动,要以学生社团为依托,搭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特长的平台。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13JGA396)

参考文献

[1] 韩光道.高职大学生应用心理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0.

[2] 李建和,廖承军.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 仇亚红.关于中职学生教育教学管理的探索和思考[J].职业.下旬,2010(8).

上一篇:学导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下一篇:浅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