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激励性评价的运用

时间:2022-08-21 07:53:38

浅谈语文教学激励性评价的运用

【摘要】 在教学中适时,正确地运用评价手段,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实现有效、多向和高质量的互动,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激励 评价 运用

在教学中适时,正确地运用评价手段,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这一评价方式,来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有以下几点初浅体会。

1.热爱学生

教师教育学生的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夸美纽斯曾说过:“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温和的,是循循善诱的,不用粗鲁的办法去使学生疏远他们,而用仁慈的感情与语言去吸引他们 ,加入他们,和善地对待他们,就容易得到学生的好感,学生就宁愿进学校而不愿停留在家里了。”如果教师热爱学生、善待学生,那么就会如磐石一般,吸引学生,激励着学生去积极思维、用心学习、克服困难、走向成功。“亲其师,信其言”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一个眼里总是看到学生缺点,对学生没有半点喜爱,平时对学生一味高压、打击、训斥的老师,很难想象会激励学生学习。偶尔表现出来的激励行为,恐怕只会被学生误认为是一种虚伪、一种讽刺或人格的侮辱,这又怎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呢?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改形势下,教师应把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组织者、促进者、启发者、帮助者、激励着,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多元激励性评价。我深刻地体会到,开展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及全班范围内对学生进行评价。如:“你认为他做得怎么样?”“好在哪里?”“如果是你会怎么做?”等类似的评价,既让更多的学生有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发挥了学生的互补作用,同时有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在团结和谐中得到提高。

事实证明,来自同伴之间的激励作用是巨大的。曾有这样一则报道:美国一位教师,在教育一位后进生屡次效果不佳时,想了一条“妙计”:让每一位学生写下其他同学的优点,然后再把这些优点集中起来,抄在一张张小卡片上,分发给每一位同学。学生看到“优点单”上写着自己的优点,惊喜万分,这张并不起眼的小卡片,让优秀学生的优点更加突出,使他们更加自信,同时也使那些有缺点的学生看到了自己的优点,增强了自信。他的学生中有一个叫迈克的青年人,这个当年上课捣蛋而被老师用胶布封住嘴巴的学生,后来把这张卡片带到越南战场上。他阵亡后,人们从他的衣袋里发现了那张卡片。由此可见,同伴之间的激励,更能使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产生强大的动力,增强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勇气。

3.适时,适度

杜甫《春夜喜雨》中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而课堂中老师的激励性评价就如同时这“知时节”的好雨,所以教师的激励评价重在抓住契机,也就是说要善于做“及时雨”。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去鼓励,“雨”要下得及时,既不可“久旱逢甘露”,也不要“水漫金山悲戚戚”。在课堂上,当一个学生尽其所能解答了一道疑难的时候,教师应当堂表扬他;当一个学生回答问题错了的时候,教师也应先肯定他积极思考,勇敢回答问题,然后在引导他从多角度去正确思考问题。这样适时适度的激励表扬,学生学的专注,也学得开心。另外,我们必须意识到激励不等于表扬,批评也是一种激励,无原则的表扬只会适得其反。当然要注意的是,批评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要委婉的否定,有时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的性格特点,不同情况不同对待。在激励批评时,一定要适时、适度,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否定性评价,使其具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及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也清楚自己的不足。同时,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满足于语言评价,而应力求形式多样化、更多的时候,只是一种手势、一个眼神、一种默许、一种认可、一个微笑。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必须树立为学生多方面发展的教学立足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实现有效、多向和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上一篇:体育课应以“效”为先 下一篇:不妨对学生宽容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