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学”“学中做”在《数控编程》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2-08-21 06:42:49

“做中学”“学中做”在《数控编程》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 本文在分析《数控编程与加工》的课程地位与特点和我校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思路,并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对“做中学”、“学中做”进行了探讨与反思。

关键词: “做中学” “学中做” 数控编程

随着我国数控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数控技术生产企业的普及,各个层次的数控技术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中职校如何进行教学改革以顺应现代数控加工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和满足社会对数控人才的需要,使教学贴近市场,为企业服务,已成为摆在中职数控专业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在教学实际中不断探索,将“做中学”、“学中做”运用到数控车削编程与加工中,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课程地位与教学现状

1.课程地位与特点:《数控编程》是中职数控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面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种编程指令、编写数控加工程序,还要求熟练操作数控机床完成机械零件的实际加工,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岗位迁移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主,为学生顺利成长为专业技能人才提供保证,为其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我校教材以项目教学为主组织编写,每个项目都以一个实际零件的加工为核心,引出数控工艺理论知识和数控编程指令知识等。

2.《数控编程》教学现状:多年来,《数控编程》课程教学常常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造成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教师采用先讲理论然后集中实训1~2周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空对空”讲编程,没有操作训练验证,等到集中实训时,理论又用不上的尴尬局面,使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脱节,课程实施与企业实际需要脱节,学生的编程与加工能力远远不能适应岗位需要。二是在教学中,偏重于理论的“学”,而操作则缺少氛围,使大部分学生理论知识又不强,实际操作能力又太弱,完全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做”脱节的尴尬局面,实施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二、学情分析与“做中学”、“学中做”

1.学情分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是初中毕业就被分流出来的特殊群体,随着招生难度的加大,生源质量急剧下滑,甚至许多学生连中考也没有参加过,知识基础十分薄弱,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取心不足,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坐不住”、“不想学”、“学不会”的大有人在,厌学情况严重。但是中职学生动手能力较强,他们不满足于书本知识的接受性学习,学习一技之长的目标明确,对未来的职业岗位有一定的了解和向往。同时,他们爱表现自己,对活动课较感兴趣。通过调查,发现中职生更希望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完成项目来获得理论知识及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培养自主学习及合作学习能力,这正好为我们在《数控编程》教学中运用“做中学”、“学中做”提供了有利条件。

2.对“做中学”、“学中做”的认识:“做中学”、“学中做”作为一种教学和学习模式,简单说来就是以“工作”为中心,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对于学生而言,则指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工作”与学习的融合。倡导以”活动”(做)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强调“做”与“学”的联系,强调“知”与“行”的结合,是一种“做”和“学”之间的双向互动学习方式。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完成任务来获得理论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习兴趣,能更早地让学生接触到工作环境,体现对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创新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其大致包括以下几个环节:设计任务、创设情境、自主合作完成任务、交流评价。

三、教学实践后的几点思考

1.“做”的任务的选取:合理选取设计项目任务是教学的关键。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结合学生专业岗位需要确定任务,做到“实用”,同时应考虑到本校具体的实施条件,因地制宜,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做”,能被大多数学生喜爱,使学生有机会体验成功。

2.教师角色的转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协调者和评价者,教师既要精通理论知识,又要熟练掌握实践操作技巧,更要能将专业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为此,教师要树立职业意识、岗位意识,多渠道学习专业实践技能,参加各类数控技能大赛,及时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熟悉生产工艺、经营方式,尽快成长为“双师型”教师,成为教学改革的行家里手。

3.激励学生多元评价:评价是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有效途径,通过评价,学生完成的任务得到肯定,这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有效激励。在“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学评价要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制定科学的、多元的评价标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评价内容一般包括行为表现、训练态度、工件产品、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完成任务情况、操作创新等方面,并予以量化,让学生参与制定、实施细则,以便于具体评价操作。设计合理的评价表格,评价主体要多元化,体现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学生参评、教师点评等方面的有效结合。

总之,在《数控编程》课程教学中,实施“做中学”、“学中做”,改变了以往课程教学中理论与技能脱节的状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理论教学与技能培养实际操作有机结合起来,使实践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突出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特色,更有利于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对接,实现课堂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张忠慧.项目教学法在中职数控车削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职业教育研究,2012(5).

[2]曾繁京.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改革实施成效与问题思考,职业教育研究,2011(11).

上一篇:心理暗示在高职学生英语教学中的推动力 下一篇:关于中学物理探究式学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