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建设应用型大学

时间:2022-08-21 03:49:54

浅谈如何建设应用型大学

【摘要】创建应用型大学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介绍了何谓“应用型大学”,应用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的区别,以及如何建设应用型大学。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产教融合

2014年初,教育部领导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座谈会上正式提出“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改革动议。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为更好、更全面地服务于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创新驱动的需要,一些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办学开始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这既是时展的迫切要求,也是重要使命的承载之计。创建应用型大学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

何谓“应用型大学”?其重点体现在“应用”二字,要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以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性人才。

创办应用型大学有着自身的办学规律和完整的教育体系。它与研究型大学一样具有应用本科、应用硕士、应用博士的办学层次。除此之外,还应有相关的实用技术类科研机构和现代企业支撑。创新应用型大学的办学思路,首先必须了解其特点,把握其规律。认识应用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的区别,二者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一是培养理念不同。研究型大学偏重于对基础理论和学术方面的学习研究,培养出来的人才重点服务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应用型大学偏重于专业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践技能学习,主要为区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培养实用人才;二是学习内容不同。尽管研究型与应用型大学分别都开设有本科、硕士、博士层次的教育,层次似乎相同,二者之间甚至还有交叉,但其学习内容不同。研究型大学偏重基础理论知识研究,应用型大学偏重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学习;三是实习目的不同。研究型大学偏重认知实习。应用型大学强调到企业体验实习;四是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学术型大学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水平”从事理论研究和科研的专门人才;应用型大学着重培养专业知识扎实,能力强,重实践,敢创新的技术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五是教师能力要求不同。研究型大学偏重基础理论知识“宽、厚、实”的教师;应用型大学则偏重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六是服务方向不同。研究型大学毕业的学生偏重到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服务;应用型大学毕业的学生主要到生产服务一线直接从事经济社会建设,或者到实用技术科研单位工作;七是专业建设发展方向不同。研究型大学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建设;应用型大学重视对老专业进行技术改造,强调开设新专业,增加新的专业建设方向。

明确了应用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的区别,那么就可以根据应用型大学的特点,创造性的去创建应用型大学。

(一)专业建设的“逆向革命”,以社会需求为本位。社会需求是教育发展的原动力,岗位需求是社会需求的细胞,是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基本单元。岗位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以及对人才数量的需求,最本质地反映了社会对大学教育的要求。我们要把传统的“学科专业专业方向就业”的专业设置进行逆向翻转,变为“就业岗位专业方向专业学科或跨学科”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以社会需求为本位,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原有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的现状。

(二)重视学生到企业实习的实践环节。实践环节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学校与企业互惠互利,不能因为安排学生实习给企业造成负担,而是通过学生实习给企业带来看得见的好处。学生学到本领,企业获得人力支撑,实现工学双赢。学校通过“先实习,后就业,全程介入,深度合作”的方式,推动学生的实习与就业紧密挂钩。一方面,学校可以聘请行业精英作为相关专业的顾问委员,邀请他们对学校的专业建设、教学计划提出建议,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种业内精英和雇主单位介入人才培养的方式,促使企业把学生实习过程也视作岗前培训的全过程,安排实习自然而然就培养了就业的生力军。另一方面,学校把企业的生产难题当作自己的科研项目,老师带领学生共同完成项目后,合作企业整体接受项目成果与学生就业,形成“打包式”的实习就业合作。

(三)产教融合,深度合作,打通学生就业通道。重视高校与社会的广泛互动、“借力发展”十分重要,特别是与大企业的深度合作,更是重中之重。谁与大企业联合得好,谁就发展得好,这是办应用型大学的真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培养人才采取多种合作培养方式,比如:基于就业岗位调查的“对接式培养”,基于雇主单位定向合作的“订单式培养”,基于产学研合作项目和学生实习就业挂钩的“打包式培养”,以实现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创造性地开展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以及国内外高校的广泛合作,为学生的就业和深造打通道路。同时,学校还可以与国外知名高校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国际化教育平台。

(四)授之“鱼”,更授之“渔”,创造一个师生“共鸣”的丰满课堂。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课堂要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化,从“理论中心”向“实践与理论结合”转化,从“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转化。拓展立体、多元的课堂教学空间,比如教室理论教学课堂、实验室教学课堂、生产基地教学课堂、课外活动课堂和网络教育课堂等。借鉴诸多世界一流大学行之有效的教学法,紧密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系统总结自身教学实践后的“整合创新”。可以采取如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法、问题导向法、模拟仿真法、以赛促学法和海量平台法等。

参考文献:

[1]钱国英.以教学方法改革为突破口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万里学院以合作性学习为特征的研究式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0(06).

[2]钱国英,等.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与教学组织设计[J].中国高教研究,2010(01).

[3]赵荷花.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教育与职业,2015(7).

上一篇:大学生性格对语言学习的影响 下一篇:教学案例的内涵及其应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