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教师影响力下降的现实困境

时间:2022-08-21 02:18:53

【摘要】二、中学教师影响力的现状 非权力性影响力是一个教师应具备的最重要的影响力。但与传统的“教师至上”观念相比,如今中学教师的非权力性影响力正在下降。 (一)知识影响力 教师作...

浅析中学教师影响力下降的现实困境

[摘要]教师的影响力指的是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影响和改变学生心理与行为的能力。目前,中学教师影响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从而制约着教学效果,影响着教学质量。本文从非权力性影响力出发,结合中学教师非权力性影响力的现状,从多角度试论影响力下降的原因。

[关键词]中学教师 非权力性影响力 下降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2-0119-02

一、教师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定义

教师的影响力指的是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影响和改变学生心理与行为的能力。根据现代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可将影响力分为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权力性影响力又称强制性影响力,是教师本身的职责赋予的,受到职位、资历等外界因素影响,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学生在这种影响力面前往往是被动地听从教师,因此它在教育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非权力性影响力也称自然性影响力,源自于教师自身的因素,与教师个人的知识、品格、能力等因素相关。相对于权力性影响力,非权力性影响力对学生在心理和行为上的影响更积极、更主动。

二、中学教师影响力的现状

非权力性影响力是一个教师应具备的最重要的影响力。但与传统的“教师至上”观念相比,如今中学教师的非权力性影响力正在下降。

(一)知识影响力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首先必须具备扎实的知识文化功底,这样有助于教师把所教学科的知识教好、教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许多中学生认为,虽然进行了新课程改革,但是课堂仍然乏善可陈,因为教师仍在沿用十年如一日的陈旧教学方法。很多时候,学生从文科教师的课堂上获取的信息量不够,对于部分教师点到即止或不闻不问的内容,学生只好自己摸索。理科教师的教学内容又往往偏难、偏旧,许多知识难以理解和掌握,导致学生上课走神、跟不上教师的上课节奏。部分教师依旧存在知识面较窄、知识结构单一的问题。在应试教育制度下,被升学压力压制的中学生也许能够原谅教师的严苛,但肯定无法原谅教师的无知。

(二)品格影响力

教师的品格体现在其言行当中,包括教师的情感、品德、行为与作风。如果说知识是教师影响力的基础性条件,教师的品格则是其影响力的巨大推动力。因为一个品格高尚的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能够影响学生品格的塑造,对学生的心灵产生震撼,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激励学生追求远大的理想。

目前,随着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的盛行,社会上的诱惑吸引了一些教师走出品格圈。有些教师在面对学生时,或是专制、冷漠,令学生畏惧,或是过分迁就学生,任由学生犯错而不纠正。在平时的工作中,他们上课只是讲授知识,下课就走,很少与学生交流,极少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这些教师也不愿浪费时间进行家访或以其他形式走近学生。当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关爱和交流时,学生很难感受到教师的品格影响力。

(三)能力影响力

教师这个职业与其他职业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对从业者能力的要求是全面的。教师要具备组织能力、研究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等。

目前中学教师普遍存在的情况是,教师上课不备课,课堂上学生不听课,学生问问题教师答不上或花费过多时间讨论该问题,最后致使教学内容无法按时完成,缺乏教学组织能力;许多教师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往往把教育教学活动局限于教室,学生少有机会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教师课外活动组织能力相对薄弱;有些教师抱怨和学生难以沟通,这是因为他们在传授知识时没有注意语言的逻辑性和科学性,在与学生交流时没有注意情感的把握,缺乏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目前,有些教师或是停留在原有的教学经验上,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新问题时选择套用旧的教学模式,而非进行探索和发现,或是把目光停留在对教材的分析、对考试的研究,局限于一些教学技巧和经验的陈述,缺少教学理论研究,导致当教师上课或者安排班级管理任务时,学生却各干各的,表明该教师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影响学生。

三、中学教师影响力下降的原因分析

我们看到,有些中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他们对学生的影响力正在下降。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中学教师影响力下降的原因。

(一)自身原因

1.知识的欠缺。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教师缺少继续教育的机会,知识老化,教师现有的知识水平难以满足学生对知识增长的需要。中学教师工作密度较大,除了承担所教学科的教学任务,许多教师还兼任班主任,承担班级管理工作,加上其他一些业务需求,令教师鲜有时间学习、做研究。实际上,有的教师疲于学习新知,把精力投入到各种交际当中;有的教师满足于现有的知识,不求上进,在教学中照本宣科,缺少鲜活的教学案例;有的教师局限于所教学科,缺乏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流、联系。教师固化的知识结构无法适应发展迅猛的时代的需要。

2.品格的偏差。现今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主要受经济地位支配。很多教师不满意自己的工作,认为薪酬低,感受不到社会对自己的重视,自我接纳程度较低。所以少数教师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师德形象。

目前由于中国的人口国情,中学教学大多实行大班授课制。学生多,班级多,教师的教学难度和任务加大,虽然部分学校推行数字化教学,但是有的教师上课时身体也会吃不消。此外,中学教师一般实行坐班制,教师除了安排跟班上晚自习,还要坐在办公室里备课、批改作业,许多教师缺乏运动,易出现一些疾病,影响身体健康。身体上的疾病容易引发不良的心理问题。加上教师这个职业责任重大,除了要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学校负责,还要对全社会负责。而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存在叛逆心理,部分学生常常和教师对着干,教师不能放任不管,身心承受的压力过大,一旦得不到释放,就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如焦虑、急躁、抑郁。教师与学生接触频繁,这些不良情绪就极易发泄到学生身上,伤害到学生。

3.教学方式的落后和教育方法的不当。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仍然简单地把分数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与此相对应的作法如下:备课重点为备教材、写教案,没有结合学生的特点;课堂教学是预设性的;教学方法或者是教师一股脑讲解,把学生置于被动的位置,或者是一味让学生探究自学,放任自流;教学流程是限定的、封闭的;整个教学过程仅是一种单一的演绎。在这样有悖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环境下,教师不仅无法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而且容易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消极情绪,并且对教师产生质疑。

(二)外在原因

1.教育体制改革的影响。教育对于社会进步、国家发展有着深远持久的影响。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通过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资源的优化重组,在教育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其中之一是教育体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地位,把原来的教师主体变成了学生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课堂权威变成了教学过程的引导者,教师失去了原本的绝对教学优势。现实中,学生成绩不好,或是师生之间偶尔出现问题,人们就容易把责任归咎于教师,让教师在教学上和班级管理工作中显得无奈。

2.社会带来的变化。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先进的信息技术,使知识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各种学习工具齐齐登场,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尤其是成长到一定阶段的中学生,随着独立意识的增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及判断能力的提升,他们对教师的依赖减少了,对待事物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和一定的判断能力。中学生不再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受知识,而是将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他们并不认为教师是绝对的知识权威,在某些领域学生知道的教师未必知道,学生反而成为教师的老师。

3.中学生自身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的局限。学生的知识越匮乏,认识能力越低,就越难理解教师的正确要求,也就越难以接受教师的正确影响。而且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普遍存在逆反心理,他们往往把教师等同于传统价值观的化身,试图通过一些叛逆行为表现其张扬的个性和引人注意;中学生学业繁重,巨大的学习压力如果得不到正确的释放,就容易转移为对教师的不满;另外,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的局限,也容易让不够成熟的中学生掉进“矫枉过正”的窠臼之中。

【参考文献】

[1]蔡蕊莉.论中学教师非权力性影响力及其培养策略[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3).

[2]郭红心.教师影响力下降趋势及其对策的剖析[J].基础教育参考,2011(05).

上一篇:英语教学中的人文主义教育 下一篇:小学低年级教学中的五个“注重”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