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

时间:2022-08-21 01:39:40

在阅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

摘 要:创新思维是用创造性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不受常规思路的约束,是寻求对问题全新的、独特性的解答和方法的思维过程。本文主要论述了如何在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阅读活动;创新思维;措施

阅读能力是在人3~8岁期间形成的,我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把幼儿早期阅读方面的要求纳入语言教育的目标体系,提出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

阅读活动是让幼儿通过听、看、想、说,在发展口语的同时思维也得到发展,只有成功激发了幼儿的听说兴趣,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发展。现结合我园开展的阅读课程谈谈在阅读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

一、选择合适的故事读本,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让学生体验到快乐的情感,才能学好。”怎样让幼儿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唤起幼儿的阅读感知呢?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图画色彩明亮鲜艳、内容幽默有趣、情节富有悬念而又有时代教育意义的作品非常重要。为小班幼儿选择的故事读本,应画面大、色彩鲜明、清晰干净、形象真实可爱、文字简练,内容要符合小班幼儿的阅读理解水平,如故事读本《遛狗》《苍蝇、苍蝇,快走开》《我喜欢跳》等与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相近,内容有趣,深受幼儿的喜欢。为中班幼儿选择读本,内容要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可以增加一些有关生活、安全、科学常识、文明礼仪等方面的知识,故事情节要能引发幼儿深入探讨,加深幼儿观察和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如《谁会飞》《植物的叶子》《天黑了》等作品。而大班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和学习经验,故事可以知识性强一些,适当突出文字理解,内容可侧重情节变化,留有一定的线索,能引发幼儿思考判断,辨别是非,如《谁的房子最特别》《可回收利用的垃圾》《什么声音》等读本,能引发幼儿的阅读期待。

二、把握阅读活动中的提问技巧,启发幼儿的思维想象力

对于低龄幼儿,教师应以引导幼儿读图为主,引导幼儿在色彩明亮鲜艳的图画中找出故事的主要角色、环境,教师通过丰富的表情和肢体动作启发幼儿讲述图画内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在读图阶段的阅读活动中,教师的提问非常重要,必须在非常了解故事读本的基础上进行,如这个读本要给幼儿传达怎样的思想,幼儿通过读本获得哪方面的发展,因此教师的提问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围绕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展开,积累知识技能,提高幼儿观察力、想象力、思维理解力以及语言组织表达力等。

1.描述性、判断提问,提升幼儿的读图能力,培养幼儿的观察注意力

低龄幼儿的阅读活动一般以读图为主,要使幼儿学会看图,并让幼儿把观察到的图画信息表述出来。描述性提问比较重要,教师一般会问幼儿:这是一个什么地方?你是怎么知道的?图画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引导幼儿观察人物的穿着打扮等来判断人物的身份(男、女、老、少)。

教师还可以运用判断性提问,引导幼儿观察人物的动作、表情来判断人物的心情(喜、怒、哀、乐),如XX的表情是怎样的?他为什么这样?猜猜他会说什么?你会想到什么?……通过这样的提问,幼儿的观察、判断能力会在活动中得到提高。以读图为主的阅读活动中,幼儿可以不受文字约束,根据图画信息,自由发挥想象,构建故事情节。当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不同的故事结局从幼儿口中说出时,教师要给予恰当的表扬鼓励,幼儿的想象力、创编能力会得到提升。

2.分析性、评价性提问,提高幼儿的分析理解能力,培养幼儿思维的敏捷性

当幼儿具有一定的阅读基础时,当教师出示一幅图,幼儿基本上能把图画信息完整讲述出来,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幼儿对读本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找出故事主线(线索),帮助幼儿理解作品人物(角色)的内心世界、所要传送给读者的信息、作品的教育意义等。以故事绘本《什么声音》为例,教师首先要引导幼儿观察封面显示的地点、时间、小男孩的表情及标题来猜测故事情节,然后引导幼儿逐页观察。第一页:卡卡(男孩名)在做什么?爸爸妈妈的动作和表情是怎样的?晚上卡卡梦到了什么?引导幼儿观察卡卡从梦中醒来的表情以及妈妈的动作,猜测妈妈会说什么。第二天晚上卡卡又听到了什么?引导幼儿观察卡卡的姿势和表情,猜测他的想法。第三个晚上又发生了什么事?引导幼儿观察卡卡和小鱼表情动作的变化。第九页:卡卡没心情玩火车了,可是爸爸妈妈的表情是怎样的?(很神秘,有点兴奋)。第十二页:卡卡看到了什么?分析卡卡开心的原因,再引导幼儿联想之前卡卡听到的到底是什么声音,从而引导幼儿说出爸爸妈妈和声音之间的联系,爸爸妈妈为什么这么做。(教师可回翻到能启发幼儿思考的关键页面,给幼儿提示)为什么这么神秘不告诉卡卡?引导幼儿说出爸爸妈妈对卡卡的爱(想给卡卡一个惊喜)以及希望卡卡玩火车玩具后养成收拾的习惯。这是一个有悬念的故事,从声音入手,引起幼儿观察图画信息,寻找线索,寻找答案,感受爸爸妈妈对孩子的爱,幼儿在寻找线索、答案的过程中理解力、判断力、想象力、语言概括力都得到了发展。

三、引导幼儿在阅读中发问,培养幼儿的质疑能力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探索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识的动力,质疑中蕴含着创新的萌芽。在阅读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幼儿的质疑能力,鼓励幼儿勇于提出问题。鼓励幼儿发问的方式很多,有课前发问,有课后发问,有课中发问,也有的是整个活动都是围绕一个主题或中心展开的,如辩论会。课后发问一般是当阅读故事(或其他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直接说:这个故事讲完了,现在是提问时间,小朋友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教师要采用相应的教育策略激发幼儿发问的愿望,如为鼓励幼儿大胆提问,用奖红花的形式表扬幼儿,也可设小问号奖、聪明奖、小博士奖、进步奖、创意奖等多种奖项激发幼儿发问的积极性。

阅读活动中的课中发问是教师运用较多的方式,当幼儿对故事结局不满意或是续编故事结局时,教师故意抛出一个难题让大家思考,在这种情境下一般会有争议,而争议是质疑的开始,教师要充分把握教育契机,把幼儿带入“疑―问―解”的氛围中,如《可回收利用的垃圾》是一个以环保为主题的读本,读本涉及的经验是幼儿熟悉的废品回收再利用,教师可在有争议的问题上让幼儿充分表达,激发幼儿提问,如为什么要回收垃圾?电池回收后用来做什么?塑料、报纸回收后怎么利用?当幼儿的认知冲突被激发,会由教师设疑转为幼儿质疑,把幼儿带入“疑―问―解”的氛围中,幼儿的思维敏捷,他们会充分调动已有的经验解决新的问题,把阅读活动推向高潮。

学无止境,学习过程是知识更新的过程,也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学会做智慧的引领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者。富有智慧的教师所带的班级幼儿总有解决不完的问题,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出现,又开始新一轮的“新疑―新问―新解”,在这样的反复过程中,幼儿的质疑能力得到提升,创造的火花也将随时点亮。

幼儿的创新思维是在观察、思考中形成的,从小培养幼儿阅读、观察、思考的习惯,培育创新的幼苗,对人一生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钱贵晴.创新教育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上一篇:探析幼儿教育新理念 下一篇:游戏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