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技术课程应与科技类竞赛活动对接

时间:2022-08-21 12:25:40

通用技术课程应与科技类竞赛活动对接

摘 要: 通用技术课程与科技类竞赛活动在提高学生技术素养、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有共同的目标,本文阐述了它们对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介绍了通用技术课程与科技类竞赛活动对接的案例。

关键词: 通用技术 科技类竞赛活动 动手能力 创新能力

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理念是“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培养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参加科技类竞赛活动的目的是“学习科技知识,实践动手能力,体验科学快乐,培养团队精神”。可见通用技术课程和科技类竞赛活动在提高学生技术素养、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有共同的目标,那么它们之间的对接就显得顺理成章。

有人说竞赛需要时间和金钱,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科技竞赛活动,其实这是一个误区:1.“参与科技类竞赛活动”并不仅仅指学生外出参加各种科技类竞赛,更多的是指学生以科技类竞赛活动项目为内容进行课外活动;2.并不是所有竞赛都需要很多费用,比如:纸飞机竞赛,只要有纸张就行,甚至用旧本子、大街上的宣传单都可以。每一个科技类竞赛项目都是很多专家潜心研究的结果,因而学生参与这些项目能更高效地学习科技知识、锻炼动手能力和培养创新意识。

一、通用技术课程和科技类竞赛活动对接的必要性

1.通用技术课程需要科技类竞赛活动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指出:“所谓优秀学生就是要有创新。没有创新,死记硬背,考试成绩再好也不是优秀学生。”所以我们要在通用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那这些能力从哪里来呢?只能从实践中来,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通用技术课程中设计的很多实践活动是无法开展的。江苏省课程规划中通用技术是高一高二两个年级应开设的,每周两节课,而现在很多学校只在高一开设,而且一周一节课,甚至两周一节课,这种情况下在课堂上开展学生实践活动是不可能的,那怎样在这种现实情况下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呢?让学生课外参与科技类竞赛活动是一个很好的途径,科技类竞赛活动的器材大多需要学生动手制作,然后还要调试、改进自己制作的模型,在这些过程中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都会得到锻炼。比如苏州市中学生科技吉尼斯挑战赛中极致滑行(易拉罐滑坡车)项目,这不是简单地拼装、模仿就行,需要学生自己设计小车,自己制作,然后调试。

2.科技类竞赛活动需要通用技术课程的理论指导。

理论从实践中来,最终回到实践中去。科技类竞赛活动是有明确活动目标的,要较好地实现活动目标,必需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比如:苏州市航海模型锦标赛自航项目中的直线航行,并不是马达更高级,成绩更好,在这个项目中要取得好成绩,关键是增强船的稳定性,这与通用技术中的结构稳定性知识相关。实践发现,有意识地用稳定性理论指导自己活动的学生,效果明显好于仅凭经验的学生。

二、通用技术课程和科技模型竞赛对接的可行性

如今江苏省通用技术课程既不是高考科目,又不是学业水平测试科目,再加上通用技术课程本身开放性的特点,使得通用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极大的自主性,他们不必严格按照教材进行教学,在知识的侧重点和教学素材的选取上有着极大的自由。

首先,我们可以把各种科技类竞赛活动内容引入课堂,当做教学素材使用。比如:电子百拼的项目,它有很多实用电路图,如触摸灯、定时灯、光控灯等,在教学苏教版通用技术必修二第三章《控制与设计》时,引入这些电路作为教学案例,可以让学生很好地区分人工控制与自动控制、开环控制与闭环控制。

其次,我们可以拓展通用技术的知识点,如航空模型竞赛中的橡皮筋动力飞机项目,学生在活动中可以学到飞机飞行中的三轴平衡知识,这是学生在一般课堂上学不到的,它和通用技术中的稳定性知识相关。

三、通用技术课程与科技类竞赛活动对接的探索

上面分析表明通用技术课程和科技类竞赛活动是可以完美对接的,除了上面提到的零星的知识点对接外,还可以把通用技术课程中的某个完整章节和科技类竞赛活动对接。

1.《设计的一般过程》与创新类竞赛项目对接。

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必修一第四章《设计的一般过程》是整本书的核心部分,但是很多通用技术教师不愿意在这方面多费心思,他们认为课本上对于设计的一般过程的讲解很清楚,并且每个环节都有现成的案例,所以上课时就照本宣科。这样的课上得再好也只能让学生记住设计的一般过程的各个环节的名称,根本不可能真正领悟设计过程,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完全辜负了编者编制本章节教材的良苦用心,设计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原创性的行为过程,是带有创造性的活动,与此相对应的教学案例必须是新颖的、原创的,是学生以前没有经历过的。所以我们可以把各种创新类竞赛项目作为教学案例,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设计一辆圆周小车(苏州市青少年科技模型比赛项目),或爬坡小车(苏州市中学生科技吉尼斯挑战赛项目)等,其设计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以它们为教学案例,既可以领悟设计的一般过程,又可以让学生真正经历创新过程。

2.《结构与设计》与木结构桥梁竞赛项目对接。

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必修二第一单元《结构与设计》中,其教学内容主要是“如何让结构更稳固”,而科技类竞赛活动中有木结构桥梁制作这个项目,两者之间可以实现无缝对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提出设计木结构桥梁的要求,那么学生自然想到要用到课本中提到的三角形和拱形知识,在制作木桥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会发现结构中缺少三角形,根本无法支撑,而使用了拱形结构后,桥梁的承载大大增强。可以看到对接后学生既对通用技术课的知识有了深刻理解,又能提高木结构桥梁的制作成绩。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目标获得学生、家长、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可,如何在不影响高考的情况下实现这一目标呢?实现通用技术课程和科技类竞赛活动的对接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以通用技术课程为载体教给学生科技知识,以科技类竞赛活动为载体让学生获得实践机会,则其对接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章亚钧.创新项目教学法在通用技术课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33):88-89.

[2]杨斌.浅谈《通用技术》学科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3(1):97-98.

[3]沈才焱.浅论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才智,2011(35):91.

上一篇:例谈物理学史对物理教学的促进作用 下一篇:例谈“说题”在地理习题讲解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