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中研究性学习的探讨

时间:2022-08-21 10:42:41

教学改革中研究性学习的探讨

摘 要:结合我国教学改革现状探讨了研究性学习的价值与特点,提出了实施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问题,为我国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教学改革;研究性学习;角色转变

我国的教学改革强调改革学生被动接受学习单一的教与学的方式,改变过于集中学科本位的做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创新思维为重要特征的研究性学习将在我国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1.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与特点

1.1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人们所谈论的“研究性学习”一般有两种所指:一是指“研究性学习”课程,二是指“研究性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问题阶段、探索求解阶段和表达交流内化阶段。

1.2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正如研究者所指出的,“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自主学习,教师不能包办代替;是一种体验学习,强调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是一种探究学习,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2.1自主性

自主探究是与研究性学习相适应的基本学习方式,其重要目的就在于改变学生单一的知识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和简单的记忆性的活动方式,使学生通过调查、实验、劳动等多样化的探究活动展开学习。

1.2.2探究性

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帮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3实践性

研究性问题,是有待认识和解决的疑问和难题,它要求在科学实践中“学中做”和“做中学”。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使学生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及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1.2.4合作性

在“研究性学习”中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让学生逐步懂得尊重他人的见解和研究成果,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培养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和热爱科学、按客观规律办事、不断追求真理的品质。

2.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模式

2.1“理论―实践”模式

理论的作用就是指导实践,不能指导实践的理论只能归属于无用的空谈;实践必须由理论来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理论―实践”模式从一开始就让学生了解研究性学习的策略、评价及其在国内外开展的情况等,让学生系统地了解有关的理论知识。在“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过程中,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由个别原理上升为一般原理,从而对原有的理论认识不断深化。

2.2问题探讨模式

问题探讨模式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教学模式,可以在任何学科教学中自由灵活地使用,学生和老师之间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都可以自由探讨。呈现问题可以让学生看到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相互交流。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与探讨,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引导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2.3课题研究模式

课题研究模式注重学生主动探索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教师提供课题或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先选择一个课题,然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并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问题。为了保证学习课程的顺利实施,教师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3.实施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3.1要从转变观念入手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和各校师生要转变传统的培养人才的观念,要认识到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学校要积极创设研究的情境,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活动的,其关键是要把对知识的学习转化为对问题的研究。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丰富的可共享的信息资源,包括学生、教师、专家、媒体在内的合作伙伴,同步、异步并行的交流方式,充分体现个人主体性的网络空间。

3.2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转变是课程改革取得实效的关键。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其他学科相比,研究性学习“载体”发生了变化,即没有了教材。这虽给学校和教师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更多的是增加了课程实施中大量的不确定因素:课程实施模式、课题选择和课题价值判断、课题切入口、课题推行步骤、课题资料来源、课题研究成果及呈现方式等,几乎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现存条件而决定。

3.3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

由于时间的限制,在现实生活环境中进行一项课题研究,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做调查、访谈、资料搜集与整理。而学生却没有足够的时间,特别是高、中年级的学生,不可能有大量的时间走进社会做调查研究。在当前基础学科课程和课堂教学占优势的情况下,要把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确实做到把接受式学习与问题探究式学习有机结合;把知识的传授与应用研究指导有机结合;把知识的系统性学习与经验性学习结合起来。

小结

我国教学改革是一个艰巨复杂的工程,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要求教师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事实上,这也是我国教育面对未来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在确定发展战略时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周文瑾.浅谈研究性学习[J].当代教育论坛,2006(4).

[2]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叶秀丹.我国“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综述[J].历史教学问题,2006(4).

(作者单位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育才第四小学)

上一篇:“全程探究”优化初中数学教学的策略与实践 下一篇: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目标如何定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