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校本课程实施中学生生物探究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8-21 10:34:04

浅谈在校本课程实施中学生生物探究能力的培养

摘 要:在校本课程实施中既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结合《芙蓉鲜螺》校本课程的实施,谈学生生物探究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芙蓉鲜螺;校本课程;探究能力

生物学课程标准倡导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校本课程作为生物教学的重要补充,应该挖掘其中值得探究的因素,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与创新精神。

以下结合《芙蓉鲜螺》校本课程的实施,从科学探究的六个过程,谈学生生物探究能力的培养。

一、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创新型人才的一种可贵品质,也是实施校本课程的前提,校本课程总是从提出一个科学问题开始的。

在选择生物校本课程的问题时,既要考虑到问题的可行性、确切性以及实际的价值,又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教师的实际水平和能力以及通过努力师生的能力能否得到提高和发展。

我校所处的乡镇是个水乡,河多鱼多,在养鱼的同时也养殖了大量螺蛳,芙蓉螺蛳壳薄、肉厚、鲜嫩,味道鲜美,素有“盘中明珠”的美誉,远近闻名。但在螺蛳的规模生产中还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比如螺蛳的食性、生活习性,饲料投喂及水质管理,螺蛳的繁殖等。

基于上述情况,教师和学生通过深入调查和研究,筛选出一些问题进行先期探究,如:螺蛳的最佳饲料是什么?什么样的食物使螺蛳壳更薄?螺蛳生活的水温范围是多少?螺蛳喜欢偏酸还是偏碱的水质?等等。

二、猜想与假设

猜想与假设是个人根据日常观察和以往的知识经验,对生物校本课程结果的预测,例如螺蛳喜微生物和有机质,那么螺蛳的最佳饲料可用豆浆、豆渣、豆饼中的哪一种呢?螺蛳壳薄是否与钙元素有关,果真如此,减少饲料中的钙元素一定能使螺蛳壳薄。根据生活常识,猜想螺蛳生活的水温应该是常温,比如15~25℃,微生物的生长常常会产生一些酸性物质,因此猜想螺蛳应该喜欢偏酸的水质等。

这样的假设,其实就是对我们要进行校本课程实验结果的大胆判断和预测。

三、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

根据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运用“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我们对上述猜想设计如下实验计划:

为保证这些计划的实施,生物实验室准备了相应的器材,如水箱、温度计、恒温箱等,其中水箱是教师与学生一起自制的,同时还提供了醋酸、纯碱、石膏、PH试纸等试剂,购买了螺蛳及饲料。

四、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

在观察和搜集证据时,首先要明确观察的目标,并知道如何进行观察,特别要注意保持可变量与不变量,例如在实施校本课程中,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设组长一名,设计更加详细的小组计划,及时记录实验数据,遇到疑难问题及时向有经验的村民询问或查阅资料。这样的过程我们历时了三个月。

五、分析与论证,得出结论

在校本课程实施中,观察到的现象和测量到的结果仅是证据和数据,并不是实验的结论,还必须进行科学的理性的分析结果,并得出结论。在下结论的时候,首先要再次确定学生收集的证据和数据与结论之间是否相关,其次,收集的证据或数据是否支持原来的假设以及证据和数据是否已经足以支持原来的假设。

在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时,应注意发现其中是否存在什么规律或趋势,例如,我们组织学生把实验数据整理成表格或坐标图像,发现喂养豆浆的一组螺蛳生长最快,不含石膏的螺蛳壳比较薄,螺蛳的最适水温应该在15~25℃,超过40℃,螺蛳就会死亡,水质略酸些,螺蛳的生长也比较好,酸性过强或碱性过大也会使螺蛳死亡等等。由此,我们得出了初步的结论,即螺蛳喜食豆浆、适宜生活在略酸的水质和15~25℃的水温中。

六、表达和交流

学生们通过分析论证,用不同的形式写出了各组的实验报告,相互间交流讨论,在交流讨论中,通过进一步分析觉得螺蛳生存因素是综合的,如果把各自单一探究得出的结论综合在一起,又会是怎样?还有螺蛳是在野外与其他生物生活在一起的,相互间的影响又是怎样?少量实验和大量推广之间又有怎样的区别呢?所有这些还需进一步探究。

综上所述,在《芙蓉鲜螺》校本课程实施中,学生不仅能学会芙蓉鲜螺的养殖,还能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杨会涛.初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初探.理科教学探索,2007-09-21.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初级中学)

上一篇:浅谈农村中学的学生早恋问题 下一篇:信息技术对中学语文教学的优化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