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研究综述

时间:2022-08-21 04:56:35

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研究综述

【摘 要】 本文通过梳理已有相关研究成果,总结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进一步加强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的建议。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救灾物资储备,提高灾害预警能力;要加强社区培训,提高社区居民的防灾意识;要制定社区组织与实施方案,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科技支撑;加强灾害评估工作,加强综合防灾体系建设。

【关键词】 社区;综合减灾;自然灾害;应对能力

自然灾害是由于自然现象的变异作用于人类社会,从而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甚至使社会秩序混乱,影响和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事件。自然灾害由两个必须的因素或方面构成。一是自然界,它是通过非正常、非一般的方式释放破坏性自然力的主体;二是人类社会,是接受这种破坏性自然力的受体。[1]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综述

社区是指由共同文化、共同地域,共同生话方式的一个地域单元,有时也指国家或地区最基层的社会行政组织。相对于社会而言,社区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在长期生活中自然形成的相互协助、富有人情味的平等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区的社会服务功能越来越明显。

在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中,社区的防灾减灾功能尤其重要。社区在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面前,由于其组织协调成本低,机动灵活,救援人员之间相互沟通便捷,谙熟本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基础设施,救灾设备等优点。在自然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自救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灾害发生地区居民的伤亡数目及社会财产的损失程度。减灾从社区做起,就是强调要落实社区各项减灾措施,整合各类基层减灾资源,动员社区的每个家庭、每位成员积极参与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工作,着力提高社区防范防御各类灾害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史培军,2010)。因而,如何加强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就成为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研究的一个基本领域,并产生了一系列的重要观点和理论成果。

从社区层面上看,各地防御灾害的水平差异较大,防灾和减灾能力总体还比较薄弱。突出表现在:一是绝大部分社区没有建立防灾应急预案,基层防灾减灾的体制机制不完善;二是没有储备救灾物资,没的相应的避难场所,医疗设备;三是居民防灾意识淡薄,没有救灾演练,灾害发生时,由于缺乏减灾知识,自救避灾能力很差。(李立国,2008)。中国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发展不平衡。一般而言,城市灾害相对比农村少,但城市的社区减灾体系比农村完善,东部地区的灾害比西部少,而西部地区社区综合减灾体系比东部差。社区减灾能力与当地经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总体上,能够达到国家综合减灾要求标准的社区非常少。

大部分社区的居民减灾意识总体上还比较淡薄,减灾知识普及率低,避灾自救技能较差;社区的自救互救能力和防灾减灾管理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张晓宁,2010)。由于严重和高频率的致灾因素,当地居民对于有可能发生的灾害事件保持着清醒的意识。为了逃生,在这些社区已经形成了“应对危机文化”。因此,灾害管理机构应采用当地已经形成的惯例和做法。应该了解和学习当地居民应对灾害的“土法”(瑞吉本·肖恩 肯基·澳柯扎科,2005)。积累资源减少脆弱性,开展当地环境保护措施,小型和中型基础设施项目等从而减少致灾因素(瑞吉本·肖恩 肯基·澳柯扎科,2005)。对于经济不发达、自然环境恶劣、灾害频繁地区的人口来说,致灾因素是主要的风险。致灾因素往往对他们的生活和财产购成威胁和破坏,进一步加重了贫困。经济上的贫困使得在社区减灾体系建设方面几乎没有投入,这就加重了灾害与贫困的恶性循环。大部分社区的综合减灾能力建设只是被动地依赖于国家投入。小额金融贷款对减少自然灾害的影响具有很大的潜力,但同时还需要我们继续对其进行发展。小额金融信贷能与其他灾后重建机制相互补充,使灾民恢复正常生活,而且还能帮助社区减少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萨尔瓦诺·布里塞尼奥,2005)。科学、长效的事故灾害预防工作机制尚未建立,所以建立依托社区的社会安全保障系统十分必要。世界上一些灾害社会学家发现,家庭、邻里、社区中经过长期建立的人际关系,在灾害到来时会发生诸多令人难以想象的作用,可大大减轻幸存者的心理创伤,对恢复家园有着巨大的积极作用(金磊,2003)。社区减灾的含义至少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是我国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为社区发展提供保障并强化社区的功能;二是社区减灾能力建设是国家防灾减灾体系中一个重点,是最基层、最小的社会单元;三是社区减灾包含了社区可能出现的各种灾害风险,囊括了自然灾害、人为灾害以及突发的各种社会公共安全事件应对过程和全部内容;四是社区减灾是以减轻各种灾害对社区人居环境的影响为目标,最终要升华为一种“安全社区文化”(王志莲,周晓红,2007)。2009年3月-12月,民政部与UNDP开展了灾后重建及减灾合作项目。项目形成了两个主体报告——《农村社区减灾能力建设研究报告》和《推进农村社区减灾工作的研究报告》。俸锡金(2009)根据 《农村社区减灾能力建设研究 》项目成果撰文《农村社区减灾能力建设的困境与对策》,详述了农村社区减灾能力建设面临的7个方面的主要困境以及政策建议和应对措施。沙勇忠、刘海娟(2010)在《美国减灾型社区建设及对我国应急管理的启示》论文中,从全球日益关注的社区减灾建设出发,解读了减灾型社区的基本概念,介绍了美国政府构建“减灾型社区”的背景及经验。从伙伴关系发展、风险和灾害评估、减灾项目、公共教育和信息四方面,阐述了减灾示范性社区及其建设效果,提出构建我国减灾型社区应重视社区层面的减灾建设、社区减灾规划建设、社区减灾资源配置、社区减灾队伍建设和社区减灾文化建设。杨军(2003)在《在社区防灾减灾对策的复杂性科学问题》论文中提出并分析了社区防灾减灾对策研究中的4个问题,即如何界定社区防灾减灾应急管理的角色和方向;何为防灾减灾安全社区;如何预警突发性灾难事件;社区防灾减灾系统是如何自组织的。引入复杂性科学理论对社区的防灾减灾对策进行了研究,讨论了复杂性科学应用于社区防灾减灾对策的理论框架。金磊(2007)在《中国安全社区建设模式与综合减灾规划研究》中介绍国内外关注的安全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发展现状,研究了对中国正兴起的安全社区建设与规划有借鉴的理念与方法。

二、小结

如何促使社区在突如其来的灾害中减少生命财产的损失,降低风险,除了坚固的基础设施建设,救灾物资储备、提高灾害预警能力外,还应该从社区居民的防灾意识的提高,社区组织与实施方案等方面着手,使社区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社区综合减灾能力直接影响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加强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要在体制机制和法制上高度重视社区的减灾工作,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科技支撑,加强灾害评估工作,加强综合防灾体系的建设,加强社区培训,才能全面提高社区综合防御灾害的能力。[2]开展社区减灾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通过培训向社区居民介绍防灾、避灾和减灾知识,提供社区居民开展自救的方法和实践。民间组织在社区减灾防灾培训中是一个重要的角色,要重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3]

【参考文献】

[1] 杨云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283.

[2] 郑永寿.基层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的三点不足[J].中国减灾,2008(8)33.

[3] 吴建安.2008年我国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回顾[J].中国减灾,2009(1)12-14.

上一篇:文案天后无处不创意 下一篇:陕西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现状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