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时间:2022-08-21 01:30:13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热点综述】

2013年1月31日,新华社受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连续第10个中央“一号文件”。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必须固本强基,始终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统筹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着力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的工作目标,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

【理论分析】

一、《经济生活》角度

1 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导向作用,为生产的发展创造新的劳动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民消费市场,从而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2 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充分发挥价格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激励作用,按照生产成本加合理利润的原则,继续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完善农产品进出口税收调控政策,规范进出口秩序,打击走私行为。这些都是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具体体现。

3 财政的作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继续增加农业补贴资金规模,新增补贴向主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覆盖力度”,“提高中央财政部级公益林补偿标准”。此举有利于发挥财政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4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加大科技驱动力度,按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要求,引导农户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把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使农业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驱动,着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政治生活》角度

1 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不断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健全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逐步建立责权明晰、衔接配套、运转有效的村级民主监督机制。这有利于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保证^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

2 政府的性质、职能、宗旨和原则。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认真履行政治、经济、文化和公共服务职能以维护人民的利益。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加大了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强化农业基础,惠及农村发展,富裕农民生活。

3 党的性质、地位、宗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加强和改善党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切实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三、《生活与哲学》角度

1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正是基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的国情提出的,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2013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中“全面贯彻党的十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体现了正确意识的指导作用。

2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必须统筹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四化”相辅相成,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需要农业现代化提供物质和人力资源以及广阔的市场,农业现代化需要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的支持、辐射和带动。这体现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制约着整体。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着眼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发挥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持和带动作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4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求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实现了历史I生跨越,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在重重困难中奋进立下了汗马功劳,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农民增收实现“九连快”。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农业呈现高成本、高风险、资源环境紧约束、青壮劳动力紧缺的态势,农产品需求总量刚性增长、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日益严峻。中央“一号文件”对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形势的分析体现了一分为二的观点。

5 主、次矛盾关系。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集中力量抓主要矛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潜力和希望也在农村。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这体现了抓主要矛盾。

6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十年聚焦“三农”问题,但十年的“一号文件”的侧重点均有所不同,这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深化国有农垦管理体制改革,扩大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加快推进牧区草原承包工作,启动牧区草原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做好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及时总结推广各地成功经验”等都体现了个性与共性的关系,遵循了从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

7 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三农”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政策、新举措。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要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加快农业的组织和制度创新,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要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都体现了创新意识。

8 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按照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的工作目标,加大农村改革力度”,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鼓励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以及农民合作社的发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这正体现了通过改革使生产关系更好地适应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道理。

【创新训练】

1 下表是2004年以来我国历次中央“一号文件”的关键词。

围绕“三农”问题,上表这些不同的关键词的确立,告诉我们( )

A 不同事物的矛盾存在着各自特殊本质

B 同一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

C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转化

D 矛盾的特殊性寓于矛盾的普遍性之中

2 有经济学家估计,城镇化水平增加一个百分点,消费可以增长1200亿的幅度,城镇化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引擎。城镇化( )

①是我国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

②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唯一途径

④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3 2012年全国农民工总数已达2.4亿人,新生代农民工已占到了全部外出总数的近60%。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素质整体较高、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单调、匮乏。要进一步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生活( )

A 国家必须立即废除现有的户籍制度,实现户籍迁移自由

B 政府要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参政意识

C 政府应不断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善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D 要完善就业机制建设,拓宽就业渠道

4 近年来,江苏农民发现,脚下的土地不仅能生产农产品,还能生产田园风光,生产农事文化,生产农家情趣。“种这种那,不如综合开发”,观念一更新,农民们在原有土地上创造出了更多的财富。这从—个侧面表明( )

①掌握系统优化方法有利于实现整体最优目标

②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③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④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⑧ D ③④

5 1955年以来,我国农村坚持土地公有的基础上主要经营管理方式的变化如下表所示:

这体现了( )

A 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B 经济基础—定要适应上层建筑的状况

C 改革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唯一动力

D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6 我国每年生成的8亿多吨秸秆的综合利用率不高,绝大部分被废弃。某公司深入研究秸秆的材质特性,另辟蹊径,利用秸秆制造生态环保、结实耐用的板材。产品在国内外广受欢迎,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该公司之所以能够捕捉到他人视而不见的商机,是因为( )

①善于突破事物表面的联系,把握其本质的联系②善于根据事物之间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③尊重联系的多样性,重视发挥偶然联系的作用④尊重客观联系,发挥创新观念改造世界的作用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7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稳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必须( )

①充分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能限制或者强制农民流转承包土地②着力培养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和多元服务主体③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④彻底否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因为家庭经营落后、规模小,不能实现现代化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8 2012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安排合计12286.6亿元,比2002年增长了约9倍以上。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着力构建“三农”投入稳定增长长效机制,确保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财政用于“三农”支出的比例稳步提高,将会使( )

①城乡居民收入同步增长②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③农村经济得到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④农村经营体制得到完善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9 2013年1月31日,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连续第10个中央“一号文件”正式,这激发了同学们对“三农”问题的探究兴趣。某校高三(8)班同学准备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村活力”这一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现请你一起参与其中。

【原因分析】

同学们通过上网学习得知: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让农民工获得市民待遇,这既是平等人权的诉求,也是时展的需要;这既是政治命题,又是经湃命题。

(1)运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农民工市民化,既是政治命题,又是经济命题”的原因。

【理性思考】

同学们通过上网浏览新闻了解到:为破解长期以来城乡发展不协调矛盾,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开启了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的历史进程;十六届四中全会做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十七大提出了“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目标;十七届五中全会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十提出了“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战略部署,进一步明确了“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2)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是如何不断推动城乡发展向一体化目标迈进的?

【建言献策】

同学们通过上网浏览新闻还了解到: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滞后,农民业余生活匮乏;农业科技人员紧缺,大规模的机械化耕作较少,农民文化素质亦亟需提高;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农村市场需求相对不足。

(3)针对材料中的问题,请就如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并从《经济生活》角度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B 2、B 3、C 4、A

5、D 6、A 7、A 8、C

9 (1)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是贯彻以人为本为核心立场的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优化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有利于保障公民平等享受权利,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2)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我国根据城乡发展实际,解放思想,不断推动城乡发展向一体化目标迈进。

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把握规律。我国在农村建设实践中不断深入认识和把握自身发展规律,从而推动城乡发展向一体化目标迈进。

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不同时期农村建设有不同特点,从而形成了相应的战略部署,推动了城乡发展向一体化目标迈进。

④认识具有无限性、前进性和上升性,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追求和发展真理。我国在农村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探索新思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动城乡发展向一体化目标迈进。

(3)①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理由: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②加大农业科技人才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理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

③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完善分配制度,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品市场。理由: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上一篇:高考政治应试技巧 下一篇:事业单位监管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