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社交语用失误浅析

时间:2022-08-21 01:17:04

中学生社交语用失误浅析

摘 要 本文主要谈论中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语用失误现象,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分析中学生典型的社交语用失误案例,并简要探讨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这一问题。

关键词 语用失误 语用能力 文化差异 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0 导语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加,英语教学的要求和目标也在提高。英语学习不应仅限于达到能读和会写的目标,更重要的是获得恰当地使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有些学生掌握了丰富的词汇和语法知识,但当他们跟外籍人士交流时,却又产生诸多的误解。这种交流的障碍很大程度上来自学生的语用失误。

尽管英语教学改革已实施多年,但不少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只强调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却忽略了语用能力的培养。部分老师对教材中英语对话的意思和语言形式进行了解释,并进行了机械性的训练,但却忽略了对句子中的文化因素和及其使用场合的讲解。例如:

How old are you? ——I’m fifteen.

Where are you going? ——I’m going to library.

这些信息对很多群体来说都属于隐私的范畴。如果教师没有解释在哪些场合、面对什么对象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在现实交流中会使他人感到隐私受到侵犯。一位美国留学生在参加完中国校园的英语角后表达了这种感受:在英语角里,交谈对象常常问他诸如“Do you have a Chinese girlfriend? 和How much do you spend a day in China?”这样让他觉得无所适从的问题。

1 语用失误

钱冠连(1997)把语用失误定义为:“说话人在言语交际中使用了符号关系正确的句子,但不自觉地违反了人际规范、社会规约或者不合时间空间,不看对象,这样性质的错误就叫语用失误。”珍妮·托马斯(Jenny Thomas)在《跨文化语用失误》(1983)一文中把语用失误分为两种类型: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语用语言失误指学习者将本族语对某一同组或结构的意义套用到外语造成的失误。语用语言失误涉及与语言结构相关的各种规则。因此,语用语言失误从根本上讲,是指说话人不能够得体地使用他所知道的语言结构规则。例如,我们会听到学生在课堂上这样向老师提问:“Mr. Liu, I have a question to ask you.” 这种提问方式在英语表达里是不礼貌的,特别当提问对象是老师或其他长辈时。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一般会用以下方式进行提问:“Could I ask you a question?”“I’d like to ask you a question.” 或“Do you mind my asking you a question?” 社交语用失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未能对语言形式进行恰当选择而犯的语用错误,牵涉到哪些话该讲、哪些话不该讲、人际关系的远近、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例如,为了表示谦虚,我们往往会贬低自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而英语文化里则没这种文化习惯。当英美人士听到我们否定自己的优点和成绩时,要么感到不解,要么感到惊讶。当一位美国客人赞扬中国主人做的菜美味时,中国人以“It’s an ordinary dish. I’m poor at cooking.”来回应对方的赞美。

2 案例分析

造成中学生英语语用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将从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这个角度,分析中学生英语学习中的一些较为典型的社交语用失误案例。

每个国家和民族群体都其独特的社会背景、文化内涵以及思维模式,所以不同的国家存在着诸多的文化差异。文化差异在语言交际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没有意识到文化差异,即使所使用的语言本身是正确的,也难以达到交流的目的。受到考试制度的影响,在应试教育依然风行的今天,很多外语教师关注更多的是语言知识和答题技巧的传授,却忽略了目的语中文化的培养。跨文化知识和意识的缺失是学生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这也是很多学生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外籍人士交流时感到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本文中,笔者将从称呼语、问候寒暄、回应感谢以及回应赞扬这几个方面分析中学生的社交语用失误。

2.1 称呼语

在中学英语课堂上,仍然有很多学生用“Good morning, teacher!”来向老师问好。有些教师对此也习以为常,不去进行纠正。老师在中国是尊称,但Teacher一词在英美国家里不能用作称呼语。几乎绝大多数职业在汉语中都可用作称谓,例如老师、律师、会计等。因此,中国习惯上将姓与职业相连,称某人为“赵老师”、“王校长”、“杨医生”、“陈经理”等,以示礼貌或尊敬。然而这些在汉语中可用作称谓的职业在英语中仅仅是职业而已,不可用作称呼语。在英语文化里,职衔称谓局限性较强,一般不用作称呼语,只有某些特定头衔,如医生(doctor)、教授(professor)等可与姓连用作为称谓。此外,在英语文化里,若称呼的对象是家人和熟人时,不论男女老少或是何职位,直呼其名也是恰当和常见的。比如,学生可以直呼老师的名字,孩子可以称呼父亲为daddy, 也可直呼其名;兄弟姐妹间更是多为直呼其名。这在中国人看来有悖情理,不礼貌,没教养。

2.2 问候语

在英语国家里,人们见面时常用的问侯语有“How are you?How are you doing?What’s up?”或者根据不同的时间使用“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等等。而在中国,“你这是去哪里呀?”和“你吃了吗?”这样的见面问候是常见并恰当的。毫无疑问,“Where are you going?”与“Have you eaten yet ?”这样的问题对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来说涉及隐私问题,也会引起误解。在中国,我们还可以用直接陈述对方正在做的事情来问候。例如,一个学生进入办公室时见到老师正在批改作业,他就会以 “老师,在改作业呀。” 来进行问候。这样的问候对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来说则显得有点荒谬可笑。

2.3 回应感谢

以下是一个回应感谢时的语用失误例子:

美籍老师:Thank you.

中国学生:That’s my duty.

从中国传统的礼仪和交际方式来看,这位学生以这样的回应来表达他的热心和对老师的尊重并无不妥。但这位美籍老师却会因此感到不解,甚至是不愉快。Duty(责任、义务)一词会使他认为这位学生所提供的帮助不是出于情愿的,只是迫于师生关系而已。在这种情况下,一位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所做出的恰当而典型的回应则是“I’m glad to be of help”,以此来接受别人的感谢并表示认同。但传统的中国礼仪则把这种回应看作是肤浅和虚伪的。

这里是另一个典型的回应感谢时的语用失误的例子。中国学生李平陪同他的外籍老师布莱克先生去购物后:

Mr. Black: Thank you, Li Ping. That’s a great help.

Li Ping: Never mind.

“Never mind”可以用来回应别人的道歉“sorry”,但不能回应别人的感谢“Thank you”在英语语境里,“You are welcome”“Don’t mention it”或者“My pleasure”等是常用的回应感谢用语。

2.4 回应赞美

谦虚在中国是传统美德,所以当我们受到他人的表扬和赞美时,我们所作的回应往往是否定自己。但在西方文化里,人们更加乐于接受别人的称赞。因此,外籍人士对于我们回应赞美的方式常常感到困惑不解。王菲的口语很好,她的外籍老师对她进行了表扬:

Mr. Smith: You speak beautiful English.

Wang Fei: No, no, no. My English is poor. I still have a lot to improve.

斯密斯先生对王菲的回应既惊讶又尴尬,因为这三个“no”很肯定地否定了他的判断和评价。其实,王菲只需简单地说声“Thank you!”即可。如果她真的要表示谦虚,在“Thank you!”后面加上“But I still have a lot to improve.”就可以了。

3 结语

从文中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如果学生的语用能力缺失,即使他们有着丰富的语言基础知识,也难以使用英语实现有效的交流。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语法错误可以谅解的话,语用失误则难以接受。为了帮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达到有效的交际效果,教师应该在英语教学中设法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是外语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在英语教学中,仅仅注重句子分析和训练听说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我们应该注意语段和语用知识的教学,改善课堂语言的质量,加强英美文化背景的教学,并且在考试中加强文化背景知识和语用能力的测试。英语测试的指导思想应该由知识型测试取向改为能力型测试取向,英语测试应该强调交际原则,并注重考查学生的语用能力。相应地,英语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也应该进行适当的改革。

参考文献

[1] 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2] 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3] 何自然.NOTES ON PRAGMATICS 语用学讲稿[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 Jenny Thomas. 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Applied Linguistics,1983.4(2).

[5]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上一篇:论数学应用在中学数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下一篇:关于舞蹈教学实效性提升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