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学数学为例谈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时间:2022-08-20 11:43:09

以小学数学为例谈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142-01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 "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所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 利息。"这足可以说明,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一个人今后的发展将起着多么重要作用。

目前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着许多不良习惯:如一些学生写字歪七扭八,浮皮潦草、字迹很难让别人看懂;添字、漏字、错字、漏掉数字或运算符号、点错小数点,也常有发生;有些学生计算粗心大意、经常出错,计算后也不检查验算;有些学生做作业也不善于独立思考、爱抄袭别人的。更为严重地是有些学生对作业中做错的题目,不是找其原因,及时纠正,而是走马观花、一带而过。一年之计在于春。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是一个人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奠基时期。故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根据小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采取有效措施,有意识的进行训练和培养。

1.培养小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意训练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使学生具备阅读课本的能力。在数学课中,让学生把"看、读、思、练"结合起来。从儿童一入学就应该带领学生逐步学会看懂图、式、文,再引导学生弄清术语,理解关键词语,引发学生思考。随着学生年龄和抽象能力的不断提高,对课本内容提出更明确阅读要求,让学生养成先阅读后做作业的习惯。

2.培养学生读题审题的习惯

审题是开展正确计算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审题训练,可以养成学生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地选 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一)作题时,首先学生应读懂题目规定,正确理解题意。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注意培养学生读题、理解题的能力,明确题目中究竟要我们做什么、怎么做,然后再开展 计算。(二)教会学生观察题型,正确运用定律、性质,使计算简便。(三)审题要始终贯穿整个解题过程,既要看全题,又要看运算过程出现的新数字、新情况,做到方法得当。正确的审题能够保证正确、迅速的解题 ,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

数学学习,归根到底是思维的活动,只有勤于动脑,肯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形成各种数学能力。教师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善于提出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形成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品质;其次要注意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有序的开展思考的习惯 ;第三,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个人的见解,主动探索新知,多渠道、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思维水平的逐步提高。一般情况下,学生想出比较新颖独特的解题思路 ,大多是在整个思考过程的后半段时间内形成的,如果教师过早的作出评价,往往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进一步拓展。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观察,多方引导,恰当把握时机,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成长。

4.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和自我检查的习惯

学生的作业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良好的作业习惯包括:态度认真、及时检查验算、书写工 整、独立完成、富有创见等。从学生刚一入校的那天起,就要培养正确的书写姿势,要求书写工整、格式规范。从数字至数的书写、从一位数到多位数、从整数到小数、分数的书写,都要严格规定。独立完成作业是发挥 作业应有作用的切实保证,要频繁表扬那些能够克服困难并认真检查作业的学生,防止和纠正抄袭别人作业的坏习惯。

5.题之后及时小结的习惯

解题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完成答案只能说完成了解题任务的一半,这是因为在每道习题的分析与解答过程中都蕴含着大量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解题技巧,因此同学们做完一类题或某些典型题之后要有意识地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及时总结、提炼、升华并加以应用,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曾有这么一句名言:"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好的学习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老师经常的提醒、督促和长期的指导。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捕捉教育契机,适时引导,就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上一篇: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兴趣" 下一篇:小学语文实施创新教育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