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实施创新教育之我见

时间:2022-10-05 09:27:48

小学语文实施创新教育之我见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092-01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民族素质的商低,拥有人才的数量,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强弱.将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的关键因素。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只有对所任学科教学不断创新,并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使学生从小就学会求知,学会探索,学会创新。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主动掌握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笔者谈谈多年来的体会。

1.转变传统教育模式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传统的教学是以知识为中心,教学是从知识到知识,知识成了教学思想的主线,其教育特点体现为模式型、灌输式;教师用单一而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把学生当成一个接受知识者,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有个性差异的人,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畸形发展局面。而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未来的人才只有具备民主法制观念、具有崇高的人格和道德观念、宽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基础以及自主求索知识、运用知识、创新发展、服务社会的观念和能力,才能适应未来更加开放和国际化社会。这就需要每个教育工作者转变观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大批合格的"现代化人"。

2.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学生潜能

喜欢竞争性、参与性活动是小学生的天性,而这种天性对于学生克服困难、追求成功的性格培养是大有帮助的。它是一种疏导式的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与热情,发挥其个性与特长,发掘各种潜能。为此,可以在班上开展演讲、手抄报、小制作、辩论等活动,使每个学生潜能都得到有效开发,给学生们充分展示自己特长的机会与舞台,既张扬了学生个性,又锻炼了学生团结协怍精神。

3.创新课堂教学

创新教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问题,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高度鼓励和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一句话就是要营造一种有利于开展创新教学的课堂氛围。创新教学的特征之一是问题性。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问题的愿望,是创新教学的前提。教师要创造性地设置问题的情境,营造一种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独立地去发现问题,抓住问题的实质,从不同的方面、以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多种求解的途径。创新教学的特征之二是探究性。传统的教学活动以"告诉"的方式让学生"占有"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造成了学生被动的接受方式。创新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教学巾师生要积极开展双向交流硌抒己见,公开彼此对问题的认识、观点、看法.阐明各种观点、看法的原因和理由;平等、公正地进行讨论,验证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要让学生在探究的氛围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创新教学的特征之三是个性化。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就没有特色。创新教学的课堂要营造一个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要使优生发挥特长优势,使后进生不因为有错误观点而受到冷嘲热讽。要消除后进生对学习的"恐惧",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4.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在古诗教学中创设民主互动、自主创新的学习氛围,运用演、画、改写等方式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表演的过程本身就是发挥学生想像力的过程。如古诗《所见》、《寻隐者不遇》、《回乡偶书>等部可以通过演练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诗不离面,画可赋诗。一首涛本身就是一幅画,而绘画这门艺术最能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因此,根据诗的内容去画画是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想像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对小学高年级而言,还可通过改写古诗、续写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恕像力。在《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一诗教学的最后,老师进行这样的启发:诗中送别的场面,同学转学、亲人远行……在依依惜别之时,大家一定会有许多心里话想说。让我们部来学学作者,把心里的话写成一首送别诗,赠给自己最不舍的人。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纷纷模仿古诗书写出自己的华美诗篇。

5.课外拓展,激活思维

教者在结课时若能"节外生枝"设疑问题.定能出奇制胜。一位师教《"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达到了基本目标后,设计了一个课外拓展。

教者问学生:"如果巴迪的父母都说'精彩极了'或'糟糕透了'那会出现什备样的结果?"这么一问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这问题好像节外生枝,但正是这一问把学生的思维又带到了一片新天地,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扩展,也使教学出现了新高潮;也能引领学生在有限中求无限。让学生在领略那"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致的同时思维得到训练,能力得到提高,情趣得到熏陶,人格得到完善。

6.承上启下,巧妙过渡

一节课与一节课之间内容的过渡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一篇课文内不同课时之间的结束语使上下课时之间相互勾联,自然得体,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

如,《第一场雪》第一课时有老师是这样结课的:

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粮棉欠收,国民经济遇到暂时困难。此时下了这场大雪,而且是鹅毛般大雪,不断往下落。这样的雪下了整整一夜会出现什么样的景象,人们又会怎样想呢?下一节课,我们将欣赏雪后的情景,体会作者及当时人们的心情。下课!"

这样结课木仅能引起听课者的强烈共鸣。给人一种"将有丰收"的感觉,还指明了下一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既是旧课的"收场",又预示了新课,成为新课的"开场戏"。

总之、 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必须把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教育作为重点。2l世纪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更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是知识系统,更是不断更新的过程;是认识的结果,更是探究的精神。总之,社会在不断前进,教育也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与时俱进,为社会培养输送知识与能力并重的人才。同时,这也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引起起学生思想感情的共鸣,强化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深化理解。

上一篇:以小学数学为例谈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下一篇:初中数学教学中几何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