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源大学生就业决策的非理性与对策

时间:2022-08-20 09:44:37

农村生源大学生就业决策的非理性与对策

摘 要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农村生源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文章从就业决策的非理性角度分析了农村生源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为农村生源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及就业政策的制定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 农村生源大学生 就业决策 非理性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Irrational andCountermeasures of College

Rural Students' Employment Decisions

CAI Lingyi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36)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reform of educational system at universities, the problems with the rural undergraduates become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 of the current employment of rural undergraduates from the view of irrational employment decision-making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for promoting employment.

Key words rural undergraduates; employment decision-making; irrational

1 当下农村生源大学生择业的非理性表现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全国高校逐年扩大招生规模,高校农村生源大学生的人数呈迅速增长趋势。据统计,截至2011年,全国高校贫困生占在校生总数的25%左右,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8%左右,凸显了高校贫困生就业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本文调查了288名农村生源大学生在就业决策过程中的非理及其影响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家庭经济背景影响非理性择业行为。对“家里为我读大学已经承受了很大的压力,我不能太多考虑自己的理想,赚钱要紧”这一观点有28.2%的学生表示基本同意,9.4%的学生完全同意,说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同学会放弃理想而以赚钱为目的。相反,13.6%的同学完全同意“根本不急着就业,也不想选择那些工作任务重、挑战性强的职业,因为家里根本不需要我去就业”这一观点,说明农村家庭背景在现在的大学生眼中是对就业有一定影响的,因而择业观同样会收到外界的条件影响。38.0%基本不同意,23.0%完全不同意“无论家庭经济条件如何,我觉得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追求自己的理想。” 农村生源大学生为理想奋斗的观念开始受家庭背景的影响。

2 农村生源大学非理性就业决策的原因分析

(1)农村生源大学生对校外的就业岗位缺乏了解。从调查结果看,农村生源大学生们的从众心理会影响其决策,如仍因抢手而把参加“公考”作为求职首选,忽略了更多与自身特质相匹配的工作;同时,由于农村生源毕业生初次就业社会经验不够成熟,急于寻找就业单位的心理使他们很少关注单位的相关情况,较多看重工资水平和福利保障。处在大学校园的农村生源大学生,绝大部分一心学专业知识,对就业环境的了解非常少,没有对今后的就业及就业形势进行必要的了解,因而导致其已有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经验与市场需求格格不入,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都比较差。

(2)农村生源大学生鲜有职业规划,高校缺乏就业指导。从调查结果看,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同学会放弃理想而以赚钱为目的,受家庭经济条件影响明显,职业规划缺少有序的规划和指导。而学校专门负责就业指导的教师数量少,且缺乏经验,不能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对农村生源的毕业生更是缺乏系统的就业指导。

(3)社会的庸俗就业观潜在地影响着农村生源大学生就业选择。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总体希望尽快就业,过上稳定安逸的生活而无法忍受长时间待业。以金钱衡量价值导致对职业评判以起薪为准,形成一种财富至上的观念,没有重视就业本身创造出的价值意义,导致农村生源大学生产生择业心理认识上的误区,盲目追求理想中就业环境的舒适度以摆脱自己原先的家庭困境,导致在择业时即使符合专业也会因工资不高而“有业不就”,形成过分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职业发展的非理性择业观。

(4)当前的就业观念与变迁的就业模式之间不匹配。从结果看,农村生源大学生仍然比较看重眼前的薪资水平,以工资的高低来决定是否就业。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经济比较落后,自然条件艰苦,因而,部分贫困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把地理位置和经济效益放在首位,不愿回家乡或艰苦行业就业。当前经济转型期人们就业观、择业观的混乱,在全社会尚未形成科学的择业观,这也是影响农村生源大学生毕业期望的主要原因。

3 对策与建议

(1)健全高校就业指导与教育机制,引导农村生源大学生正确对待择业。作为输出大学生的高等院校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针对农村生源大学生非理性就业决策现象普遍问题,如从众心理和重利益意识,需要教育从事者的适当干预管理。第一、需要开设就业指导课,依据不同家庭经济背景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工作重点,让农村户籍的大学生正确地认识到每年的就业形势。第二、需要设置有关就业心理等课程或讲座,引导农村生源学生的非理性观念,防止其在就业前受外界因素影响而错误决策。

(2)政府设置大学生就业基金,扶持农村生源大学生在校的实习与锻炼。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共资助学生3885万人次,资助总金额407.9亿元。政府的基金扶持让农村生源大学生有了更好的学习条件,而就业改革的进一步推行与成功也需要政府的社会支援。通过政府部门设置专门的就业基金来锻炼农村生源大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的就业能力。其中政策基金可以包括对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的帮扶计划以及在校农村生源大学生在个别企业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的机会。

(3)与用人单位合作,让农村生源大学生预先了解职业发展前景。农村生源的大学生的非理性决策心理也源于对校外岗位设置不了解,招聘单位在招聘时看重的东西不同而有不同的标准,比如综合素质、实践能力、理论研究水平等。为了更好地使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身水平并与社会应聘单位对接,可在大学各年级分批请招聘单位进入高校讲解相关专业所在的行业、领域、单位的实际情况,同时讲授全面的岗位需求信息,使贫困生获得更多的机会接触就业信息和就业环境,让自身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胜算。

(4)健全相关政策法规,保障农村生源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权益。不公平的遭遇往往带来非理性的应对,就业过程中侵权行为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决策行为的非理性程度加剧。比如户籍歧视现象仍然存在,既有招聘简章中列出的也有在招聘中实际执行,其主要表现在“工作机会”多寡不均、“岗位层次”高低不同。对此类户口歧视,需要政府细化法律条文,严禁用人单位在校园包含歧视性条款的招聘信息,建立就业统计举报制度。

(5)发挥媒体的正向作用,形成农村生源大学生健康的就业观念。由于当代社会发展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对于初次就业的农村生源毕业生来说,吃苦耐劳仍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他们创造未来的财富。因而媒体可以发挥社会文化的传播作用,宣传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例举事例来强调意志坚强、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开拓进取是就业必需的优秀品质,为大学生理性就业决策提供正确的导航。

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高校毕业生非理性就业决策行为及对策研究,课题立项号:2012R421025

参考文献

[1] 鲍威,李炳龙.谁失业、谁就业、谁升学——2003年-2009年中国高校学生毕业后发展路径选择的观察[J].清华大学教育探究,2012(1):72-80.

[2] 丁宁宁,孙孝文.大学生就业问题中的非理性博弈分析及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3):66-69.

上一篇:智慧之沙,信仰之火 下一篇:大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其转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