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时间:2022-08-20 09:20:06

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摘 要】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而言的“新媒体”极大地丰富了高校校园文化生活,并使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具有新的特质。文章从新媒体网络文化的视角出发,探讨新媒体网络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影响,并提出促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 校园文化建设

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而言的“新媒体”极大地丰富了高校校园文化生活,并使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具有新的特质。在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向新媒体延伸的现状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而言的,是当今新时代伴随着系列高新技术的发展出现的一种媒体形态[1]。为区别以往校园的四大媒体:校园广播、校报、校园新闻板和校园电视,当今意义上的“新媒体”主要包括校园互联网网络、BLOG、校园论坛、微博、微信、虚拟社区等。随着承载着新兴的校园文化的新媒体涌入高职院校校园,新媒体一系列的传播媒介、科技手段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并使校园文化具有了新的特质,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和内涵。当下,新媒体对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冲击与渗透,形成了校园新媒体网络亚文化,使得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呈现出较强的互动性和交互性等新的特点。同时,在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而如何利用新媒体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就显得非常的重要和迫切,更是值得我们深刻思索的新课题。

二、新媒体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一)大学生对新媒体网络文化的认知与关注

高职院校校园新媒体网络文化是现代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当今校园文化中的亚文化,更多呈现出时代特征,对塑造健康校园文化,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有着重要的现实需要[2]。对于新媒体网络文化的表现形式,校园互联网网络、BLOG、校园论坛、微博、微信、虚拟社区、网络原创视频等最受大学生的青睐,并且认为不同类型的高校网络文化应该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二)校园文化与新媒体网络文化共同发展

校园文化既是无形的,也是有形的。有形的校园文化可通过院校所在的区域的地理标识,各具特色校园环境、风格迥异的校园建筑、意义深远的校名、校徽、校训、校歌等有形载体来呈现;而无形的校园文化是高校在科研教学、学生文体活动、校园生活中孕育出的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校园氛围、人文精神。新媒体网络文化富含的价值体系、舆论导向以及生活方式,都无形中贯穿于校园文化中,因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整体把握传统校园文化与校园新媒体网络文化的互融共进。

(三)高职院校新媒体网络文化建设现状。

现状表明,部分高职院校网络文化只停留在信息的层次,虽然在一定层面上提供了BBS、留言板等交流沟通平台,但在学生和学校之间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交流互动较少。当下校园新媒体网络建设现状中存在诸多不足,如:内容单调,更新速度慢,缺乏符合高职院校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形式,缺乏对当代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学生利用新媒体网络平台信息交流受阻,缺乏学生互动,高职院校缺乏对学生网络行为的引导等。现有校园文化渗透教育没有充分依托新媒体网络平台的技术优势,从而进一步利用新媒体对传统校园文化渗透教育的提升。

三、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一)拓展校园文化载体,传承中不断创新

随着当今高新科技的普及,校园新媒体网络建设也日趋完善。高职院校学生在深入利用新媒体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同时也丰富了课余文化生活。针对新兴网络文化良莠不齐,的情况,高职院校应迅速用正确积极的思想占领新媒体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弘扬时代主旋律,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思想、先进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在校园新媒体领域的蔓延[3],引导积极健康的校园新媒体网络文化。学院应当作为校园新媒体网络文化的引导者,结合时代特征,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网络平台,使之校园新媒体行之有效,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而服务。

(二)定位明确、特色鲜明,打造校园文化品牌

高职院校有区别于本科院校不同的校园文化特色,不同的职业院校间也往往因为办学导向、人文底蕴、校史制度的差异有着不同的校园文化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落实到高职院校校园新媒体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就应紧紧围绕高职教育中弘扬“职业”灵魂,塑造“职业”形象,培养“职业”素质等职业性教育特征,通过校园新媒体网络平台立足于本校校情,找准院校定位,把握时代特色,形成具有强大感召力、凝聚力的校园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1]苏毅清.网络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2(1).

[2]周辉.网络文化视域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2013(03).

[3]丁金诺.论新媒体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2(03).

【作者简介】

张伟明 (1986―)陕西西安人,男,陕西省西安市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助教、西安理工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

车艳菊 (1979―)陕西宝鸡人,女,陕西省西安市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团委副书记

刘 童 (1985―)陕西西安人,男,陕西省西安市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团委副书记

上一篇: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现状及改革建议 下一篇:浅谈职高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几种培养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