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原因及制约因素探究

时间:2022-08-20 06:45:03

关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原因及制约因素探究

摘 要 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本文从我国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出发,指出我国劳动力转移的行业趋势特点。同时从劳动者微观意愿方面对劳动力转移的原因进行了理论分析,指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

关键词 劳动力转移 原因 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农村劳动人口众多。滞留在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问题无法解决,就会形成农村经济整体上低效运行的客观状况。农村剩余劳动力由低劳动生产率的农业部门转向高劳动生产率的非农产业部门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并能促进经济增长。

二、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内部转移阶段。改革开放以后,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以农村内部转移为主,“离土不离乡”是当时提出的最为盛行的口号。二是农村劳动力的跨区域转移阶段。从1992年开始,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重新进入快速转移时期,更多地体现为跨区域转移。同时,劳动力从事的行业也有一定的变化趋势。从事农林牧渔业的人数逐渐减少,主要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及第三产业中的部分行业是主要渠道。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原因分析

农村劳动力向工业的大规模转移,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城市工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给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提供了许多就业的机会。根据调查,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进入工业的,主要是农村青年劳动力,他们负担较小,大部分都受过初中或初中以上的教育,以及他们年龄的优势,使得许多工厂企业愿意接收他们。按照刘易斯—拉尼斯—费模型的劳动力转移理论,这批青年劳动力,由于自身的优势,能够比较顺利的向工业部门转移。

劳动力转移的动因有农村推力与城市拉力,推力来自农村过剩人口的压力,它推动由于生活贫困而无望的人们移向城市,拉力则强调城市光明的吸引和城乡间工资收入的差距。有研究表明,目的地与出发地的工资水平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是不对称的。目的地工资水平对劳动力转移的拉动影响比较显著,而出发地劳动力的流动倾向和家庭收入之间的关系则是非单调的,农村推力并不必然导致更多劳动力转移。对劳动力转移来说,教育成本与择业过程中的等待成本都很高,成功实现劳动力转移必须承担较高的教育成本与择业过程中的等待成本以及信息搜寻的成本。绝对贫困会抑制农村人口向外转移,农村中最贫困的人口并不构成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部分。

距离对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其中交通成本的影响较小,更为重要的是心理成本与劳动力市场信息的可得性。特别是对于受教育程度较低且缺乏信息网络的民工来说,距离的负相关系数更大。这表明劳动力转移存在阶段性,农村地区的人口移民到附近的小城镇,而小城镇的人口又移民到大城市。如果城市按规模大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层级体系,那么,阶段性劳动力转移将成为普遍的形式。由于大城市在城市人口分布中占很大权重,短距离移民不能满足其对移民的大量需求,目的地的关系和朋友对劳动力向大城市的转移而言非常的重要,这种累积进程使大城市发展起自己长期稳定的移民来源。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

第一,劳动力素质偏低。农村的教育水平相对于城镇而言,相当落后,无论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都过低,导致农村劳动力无法向高技术产业转移,只能向运输、建筑等低要求的行业转移,形成过渡竞争,从而造成转移劳动力队伍的庞大与可供选择就业空间相对狭窄这一矛盾,制约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第二,劳动力市场发育缓慢。目前我国尚缺乏系统的劳动力供求信息机制,信息传递迟缓、覆盖面小、范围窄。劳动者获得的信息较少,难以获得充足的城市用工信息,因此,导致大批劳动者无法再城市中找到工作,大大降低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

第三,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的制约。我国采用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对城市和农村的政策差异很大,增大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难度。另外,我国实行土地集体所有,具有非流动性,因此限制了乡镇企业的合理布局,形成 “离土不离乡”状况,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和转移。

五、结论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对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发展乡镇企业和中小城镇,推进政策改革,从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全社会劳动力要素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这也是提高农民收入和促进社会经济增长的根本途径。

(作者: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10级劳动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程名望,史清华,赵永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现状:一个文献综述.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8).

[2]王兴仓.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河北农业科学, 2009(1).

[3]李佐军. 劳动力转移的就业条件和制度条件.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 .

[4]侯风云.中国农村劳动力剩余规模估计及外流规模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4(3).

[5]胡光明.从刘-拉-费模式看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华东经济理.2007(1).

[6]胡兵,赖景生,胡宝娣. 二元结构、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 财经问题研究, 2005(7).

[7]李瑞芬,何美丽,郭爱云.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探析.调研世界, 2009(2).

上一篇:高职高专工学结合在师资队伍方面存在的问题及... 下一篇:北方冬季奶牛的饲养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