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与古诗文教学

时间:2022-08-20 06:00:53

诵读与古诗文教学

摘 要:古诗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古诗文教学大多数着重于精细的语法分析与文言实、虚词的理解,把本来整体的东西肢解化给人破碎之感,因此在作品的整体性、综合性的把握方面则显得力度不够。那么如何学好古诗文呢?本文将谈一下诵读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诵读;古诗文教学;诵读作用;诵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8-172-01

一、诵读在古诗文教学中的现状

诵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具生命活力,最具感染力,震撼力,创造力,最为精彩纷呈的因素。诵读教学是一种传统大语文教学方法,是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由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因此对于学习古诗文,学生不可替代的阅读实践就是诵读积累。然而当前古诗文阅读教学质量还相当不容乐观。不少教师过分注重讲解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对古诗文的诵读积累。由于古诗文的语言与现代白话有着较大差距,老师们便常常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此词何意,彼句怎解,写作特点如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云云。一堂课下来,学生收获甚小,通常只是记住了某些词句干巴巴的译文,至于古诗文本身,多数学生根本没有读上几遍。

二、诵读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作用

古人读书多不专习语法,而在读一定量的古诗文之中,渐悟作文之感,做人之理。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的去教学生这个字什么音、那个词什么意思、作品要表达什么思想,这样我们研究的只是作品的躯壳而不是它的灵魂。我们应该让学生自由的忘我的去朗诵作品,在不必精细理解的基础上整体把握原文,达到读者本身自我创造的娱乐,其实这也是一种极好的理解。

因为好的精美的作品都是作者灵感勃发的结果,有意而为的往往灵性不足。比如诵读李白的《蜀道难》,当然可以用规定的语速来读,读到“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时,倘若讲究不同的“调子”,对“愁空山”作慢节奏延长章节的抒情化处理,则能更好地表现空山寂寞、去国远家、壮志难酬之情。一字一词细细品味,变语调朗读则能让我们产生无限的再生功能。

诵读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通过审美实践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能力的教育。品味古诗文的语言美是诵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交叉点。古诗文特别是古诗具有句式整齐,讲究声韵的特点,非常具有语言美。诵读过程中,通过目视、口诵、耳听、心想,想象意境,感知语言,能够充分调动学生鉴赏的心理因素,体会古诗词语言的内容美和形式美。诵读的过程,既是用声音准确表达作品意义的过程,也是反复体验准确表达感情的过程。通过诵读,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感知、理解、欣赏和审美,更有效地让学生体验美感,增强审美能力。诵读是引导学生进入审美世界的必要途径。

三、诵读古诗文的方法

诵读在古诗文教学中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诵读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自然是教师亲自“下水”(或朗读或背诵)以作示范,给学生提供模仿的依据,营造一个良好的诵读氛围。

其次,理清线索、抓住思路,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又通过诵读进一步加深理解。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入情;沿波讨源,思幽必显。”理清了文章的线索,抓拄了作者的思路,就会在诵读过程中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诵读效率。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其结构线索为,叙述(被贬到巴陵的腾子京不到一年功夫的政绩)作记缘由----描写巴陵胜景(总写全景,分写一明一暗,一悲一喜)----抒发阔怀和政治抱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之情。叙事、写景、抒情自然结合,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抓住了这个线索和思路,再通过教师的提示,学生的脑海里就会现出文章的轮廓:什么人(滕子京),什么时间(庆历四年春)、什么地点干什么事(被贬到巴陵郡为当地老百姓做好事),结果怎样(“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还有巴陵胜景如何等等。顺着这个线索和思路去诵读这篇文章,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懂句读,明语气。对于古诗文要想读出文章里的“味外之味”,就必须懂得句读。所谓句,就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所谓读,是句中意未完,语气可停顿的更小段落。简而言之,句读就是文词停顿的段。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必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指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8个小句构成的一段话,句子间都是逗号,但在诵读时,停顿略有区别。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稍长一点 ,因为第一句在这段话中起提示作用。二、三、四、五、六句,五 句话,五个方面,结构相同,简洁有力。诵读时则要一气呵成,形成一股排山倒海之势,然后停顿又稍长一些。缓和一下口气,再接着读最后两句。如果不懂句读,读起来就会平均用力,平淡无味。

第四,注意鲜明的节奏,克服机械诵读的毛病。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诵读这类文章时,只有把如此鲜明的节奏读出来,才会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诵读古代诗歌更需要注意划分节奏。

四、小结

综上所述,诵读在古诗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已显而易见。如果离开了诵读个“本”而去大谈些花里胡哨的“法”,就等于本末倒置,就不是明智的选择。明智的选择应该是反璞归真,抓好语文教学之根本,还归语文之本来面目。

上一篇:电磁感应双杆切割问题 下一篇:启发式教学在《孔明借箭》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