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式预算在公益组织项目中的应用

时间:2022-08-20 05:10:12

参与式预算在公益组织项目中的应用

摘要:参与式预算是一种创新的社会互动管理方式,旨在增加公众对公共支出提出建议的渠道,从而促进公共资源有效配置。本文主要基于公益组织R在甘肃省K县开展的扶贫项目进行实证研究,从需求评估、预算制定、预算执行及项目效果评价等方面入手,验证参与式在公益项目中的效用。

关键词:参与式预算 公益组织 扶贫

参与式预算通常被认为最早起源于巴西南部城市阿雷格里港的政府预算,随后在拉美、北美、欧洲等地的若干市、州政府中兴起,如拉美的阿根廷、智利、秘鲁、北美的加拿大、欧洲的意大利、西班牙。近年来,浙江温岭市的参与式预算是我国参与式预算的实践典型。目前,不少研究将参与式预算的范围限定于政府的财政预算,因此,也将其称之为公共预算;温岭市人大常委网站将参与式预算定义为公民以民主恳谈为主要形式广泛参与政府年度预算方案协商讨论,人大代表审查政府财政预算并决定预算的修正和调整,实现实质性参与的预算审查监督。可以看出,目前参与式预算以政府部门的财政预算为主要对象。

根据学者JayshreeBose对参与式预算的定义:“公众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社会资源分配和使用决策的活动。参与式预算是一种经济民主的形式,预算资金的分配不是建立在大多数当选政治家的决定之上,而是建立在大多数公民的意愿基础之上”。参与式预算是一种创新的预算决策与公共资源分配的模式,强调社会公众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到公共支出预算决策,影响或者决定可支配公共资源的使用与去向。这与政府支配、“出资方”把控的预算模式形成鲜明的对比,参与式预算强调民主、公平、透明,公众可以平等地表达对公共资源分配的诉求与意愿,公共资源公平地流向公众,从而形成公共资源使用及分配的公开透明。

显然,公益组织扶贫项目的落脚点与参与式预算的本质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契合点。首先,公益组织强调通过需求评估使公益资源流向项目受众,受众具有平等的参与机会,而不是被动给予,被动接受,更不是某一强势群体给予弱势一方某种利益。弱势群体一般常常被边缘化,他们的“发声”很容易被忽视或者不完全被重视。让他们参与到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扶贫项目决策,对项目预算提出见解,这正是参与式预算的实质性要求。其次,目前,公益组织扶贫项目越来越重视通过项目增强项目受众的能力,使受益社区形成应对致贫因子的韧性。而参与式预算要求参与主体具有必要的能力,以便在资源分配中发挥作用。此外,参与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改进,不断接受自我教育和自我培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除了能使项目受众将已有的乡土知识与个人的智慧运用于社区发展实践以外,同时还能帮助其更好地开发自身潜能,提高参与的主人翁意识,培养更强的责任感。最后,公开透明是提高公益组织的社会公信力、促进组织发展的关键,资源的使用与分配是公开透明的重要信息。参与式预算中公众参与、决策使资源的使用配置公开透明。

现以公益组织R援助的甘肃省K县扶贫项目为例,分析与思考参与式预算在公益组织中的应用。

一、甘肃某县扶贫项目背景

公益组织R为我国全国性救助组织,该组织通过提供资金援助、技术帮扶等在我国多地开展了扶贫项目,项目的主要内容包括防灾减灾、健康促进、生计发展。项目旨在降低社区灾害风险,促进社区生计发展,增强社区抵御灾害的能力、自我修复与发展的能力。2015年公益组织R在我国甘肃省K县开展了扶贫项目,可使用预算上限为150万元。

K县位于甘肃省南部,临夏回族自治州东南,地处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全县总面积1083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152个村,总人口25.43万人,有回、汉、东乡等九个民族,是我国少数民族贫困县。公益组织R支持K县4个行政村开展扶贫项目,项目覆盖农村居民1457户,人口6868人,其中回族人口3452人,占50.26%,在校学生626人,占8.11%,外出务工人口2239人,占32.6%,贫困户占项目村总户数的25.67%。

二、扶贫项目参与式预算过程

(一)开展需求评估与调查

了解、掌握项目村在扶贫方面的需求是该扶贫项目的首要环节。公益组织R通过在K县4个村发放调查问卷、入户访问、召开座谈会等途径评估分析4个村在扶贫项目中的需求。需要评估与调查工作由公益组织R委托其位于甘肃的下属组织协助实施,并广泛动员了当地的志愿者参与其中。在开展评估与调查前分别对每个项目村志愿者进行了培训,提高志愿者的素质,解释相关指标,从而确保调查数据统计口径的一致性。需求评估中运用了公益组织R的参与式需求评估工具,如问题树、社区灾害风险图、农事历等等。

对494名村民开展了需求调查,接受调查者平均年龄36.74岁,男性246人占调查人数的49.8%,女性248人,占调查人数的50.2%。接受调查的494名村民中,大学学历8人,占调查人数的1.6%,高中学历40人,占调查人数的1.6%,初中学历147人,占调查人数的1.6%,小学学历及以下299人,占调查人数的60.4%。接受调查的494名村民中,有33人从事个体经营户,27人是企事业单位在职职工,农民434人,占调查人数的88%。

(二)分析与确定需求

1.生计方面的需求

调查发现,项目村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村民占到了60%;项目村村民中,除极小部分在职工作人员或从事个体经营外,绝大部分村民从事农业生产,并在农闲时间外出务工,经济来源单一,主要经济来源依次为外出务工、农业、畜牧业;57%的居民家庭年收入在10000元以内,超过20000远的不足14%,收入达到40000元的只占3%。

农作物生产过程中,主要的需求依次排序为:缺乏知识和技能、缺地、缺劳动力、缺种子、缺钱投入少、缺工具。218名村民认为,最主要的困难是缺乏经济作物的种植知识和技能。在接受调查的494名村民中,有321户村民饲养动物,占总调查户数的65%。在养殖业生产中,主要的需求依次为缺乏知识和技能、缺钱投入材料、场地不足、劳力不足、疾病。494名村民中有174人以前贷过款,占到调查户数的35%。85%的居民贷款额度在1-5万元,6-10万元的只占贷款人数的15%。

上一篇:关注患者满意度 加强医院服务管理 下一篇:开放型经济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