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离不开大学

时间:2022-08-20 04:52:25

竞技体育离不开大学

美国大学竞技体育的盛景

高等院校与高水平竞技体育其实具有由来已久的亲缘关系。翻阅大学和体育的历史,不难看到,近代竞技运动的主要策源地英国就以高等院校的“竞技运动自治”影响了世界。

看看今天,美国出名的职业运动员绝大多数都有大学教育的背景,没有几个篮球迷不知道迈克尔·乔丹的母校——北卡罗莱纳大学。笔者最近查询美国四大职业联赛的球员资料,发现很多球员的资料中都标注其毕业大学。而在美国大学的网站上,你很容易在一级目标中看到“Athletic”(运动)。在美国的4000多所大学里,参加NCAA(全美大学生体育协会)各项目各级别比赛的高校达1000所左右,这些大学全部设有专门的体育部门。其人数不多,但组织精密,管理各类事务的岗位和人员比较齐备。比如多数体育部设有财务、宣传、后勤、外联乃至广告人员,绝对比我们的某些职业足球俱乐部的组织程度还要高。

那么,高校到底应该在国家竞技体育中充当什么角色?在笔者看来,美国强大的竞技体育实力是在高校孵化并孕育出来的。虽然目前我们还没有得到美国在奥运会上获得金牌的运动员来源的详细统计资料,但根据常识推断,从高校走出的运动员至少应超过50%。而法国和澳大利亚体育学院培养的奥运会冠军曾经超过其奥运会冠军总数的70%则是明确的现实。在职业体育没有起步的19世纪40、50年代,美国的大学竞技体育曾经风光无限,甚至在职业体育体制确立的早期,美国还出现过大学里的运动明星不肯转入职业联赛、大学球队实力明显高于职业球队的事情。

所以,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看,美国的大学很大程度上是竞技体育的基地和平台,直接为国家输送参加奥运会的选手,并培植体育观赏、消费和拉拉队等文化。

中国大学竞技体育的近景

中国早期的运动明星也多数诞生在校园。第一个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的刘长春是东北大学的毕业生,解放初期我们国家的三大球国家队选手中不乏正宗大学生,甚至是名牌大学的学生。

1955年,当时的国家体委根据前苏联办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的经验,决定在北京、天津、上海试办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自那时起,我们的业余体育学校就开始承担国家竞技体育最基础的工作。

1987年,当时的国家教委和国家体委联合发出“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通知,并批准部分高校开始试点,各省市也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自己的试点单位。我们知道最多的是清华大学培养出了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百米冠军胡凯。

目前,由于县级行政体制改革等原因,青少年业余体校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盛况。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育学校的潜力已挖掘得差不多,而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里还不能培养出在世界最高水平的赛场上叱咤风云的选手。

而更令人有些尴尬的一个现实是:与美国多数拥有高水平运动队的大学相比,我们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既难以产生在奥运会上为国争光的人才,在普及体育文化和传播体育氛围方面像美国那样为学校争荣誉、创名声的作用也没怎么显现。

体育院校景况好的例子也有。沈阳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分别成为国家的冰雪和水上项目的人才培养基地,南京体育学院也创造出运动员学训结合的培养模式,北京体育大学仅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就为中国体育代表团贡献了4枚金牌。

但无论如何,目前中国的高校(极少数除外)还没有达到像美国那样充当国家竞技体育孵化器的地步,更没有发展到作为基地的程度,它也许更适合在当前的环境下承担营造体育氛围和构建竞技体育平台的使命。

有两件事情值得一提。

一是教育部在2004年10月出台了一个特别政策:从2005年起,获得一级运动员、运动健将、国际健将证书及武术武英级以上称号,并且招生学校对其进行文化考核后认为能够完成专业培养教学任务的考生,可免于参加高考。

一是2005-2006全国排球联赛进行大扩军,男女各16支队伍,北航和复旦男排、南开女排都得以参加联赛。

有学者质疑前者会造成入学机会的社会不公,笔者则认为前者可以看作是教育部获得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组团权利之后网罗竞技体育人才和培植高校体育文化的举措,应该是一件弊少利多的事情。

后者则被媒体视为是国家排球管理机构挽救排球市场不火、排球人才减少的不良状况的一种新尝试。笔者则认为这是传统的国家专业体育体制赐予高校体育一次难得的表现机遇。

目前,前者的正负效应还未见到,后者则以大学球队的屡次失利刺激着我们的耳目。

但笔者深信,近几年来国家体育总局在全国各地大力扶持青少年业余体育俱乐部的举动,教育部在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成功的基础上继续推广高校的体育联赛,正预示着高校体育光明的前途。

有人质疑直接把国家队或省市队运动员请到学校读书,用他们在体育方面获得的荣誉为自己增光添彩的现象。笔者不反对大学有条件地招收优秀运动员,而是反对那种丧失了创造竞技体育人才成长环境、培植竞技体育文化氛围的耐心和信心的短视行为。

其实,当大学有了自己坚实而富有特色的体育文化、人才和设施等储备后,培养出高水平的运动员是顺理成章的事。

请不要忘记,美国的大学体育和职业体育并行和交织发展了100多年才达到今天的和谐!

责编/王查娜

上一篇:猜到的结局,猜不到的开始 下一篇:忠诚有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