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时间:2022-08-20 02:14:35

21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摘要]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一般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将我院2007~2009年收集的ADR报告212例,按照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12例ADR报告中抗感染药引发的ADR占63.21%;中药制剂占16.98%;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85.38%,以皮肤及其附件最常见,占55.60%。结论:加强ADR监测上报工作,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及中药制剂,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抗感染药;报告分析

[中图分类号] R969.3[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10(b)-108-02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有害的反应。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做好ADR监测和上报工作是各医疗机构的一项法定义务,是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用药质量和医疗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现将我院2007~2009年收集的212例ADR报告进行总结和分析,以了解我院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我院2007~2009年收集上报的212例ADR报告。

1.2 方法

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涉及药品种类、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采用Excel软件。

2 结果

2.1 发生ADR患者年龄与性别分布

212例ADR报告中,男110例,女102例,男性与女性比例相当;60岁以上老年患者发生率相对较高。各年龄段具体分布见表1。

表1 发生ADR患者年龄与性别分布

2.2 导致ADR的给药途径分布

212例ADR报告中,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共181例,构成比为85.38%;肌内注射18例,构成比为8.49%;口服给药13例,构成比为6.13%;由此可知,口服给药发生率较低。

2.3 引发ADR的药品种类,例数及构成比

212例ADR所涉及药品的种类、例数及构成比见表2。

2.4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较多,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其次是消化系统,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见表3。

表3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3 讨论

由表1可知,ADR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组人群,其发生的因素有多种,如药物因素、患者的个体差异、医疗因素等,应针对不同的因素采取不同的措施,在212例ADR中,60岁以上患者发病率最高,这与老年人的生理特征有关,老年人生理功能降低,排泄减慢,药物在体内易于蓄积,ADR的发生率也相对较高。建议老年人谨慎用药,根据老年人的年龄适当减少药物的用量[1]。

给药途径不同,ADR发生率也不同。212例ADR报告中,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最多,是ADR发生的主要途径,静脉给药使药品直接进入人体循环,产生ADR的直接诱因较多,如内毒素、pH值、渗透压、微粒等;口服给药发生率最低。因此临床应注意能口服用药尽量不静脉给药,以减少静脉给药并发症及ADR的发生。

由表2可知,抗感染药物所致的ADR较其他种类多,中药制剂次之,与报道一致[2]。抗感染药物的大量使用可能产生更多的耐药菌株,并且使患者体内菌群失调[3]。212例ADR报告中,头孢菌素类占首位,其次为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中又以β-内酰胺酶与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类组成的复方制剂最常见。因此,临床医生在对患者使用抗感染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密切注意其不良反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避免滥用抗感染药物,以减少ADR的发生。

应引起重视的是中药制剂引起的ADR,仅次于抗感染药物,且能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如注射用葛根素引起的关节及全身痛、寒战发热,与文献报道一致[4],双黄连粉针剂引起的休克,1例口服丹参引起的咽部不适、声音嘶哑、气憋感、皮肤潮红等。中药制剂引起的ADR与患者的体质、药物的纯度、制剂中所用的赋形剂及药物所含成分有关。过去人们普遍认为中药制剂比较安全,无不良反应,所以,中药制剂应用越来越多,因此,有必要对中药制剂的ADR加强宣传。

由表3可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发生率最高,占总数的55.6%,与文献报道一致[5-8],临床表现主要为红色班疹,瘙痒、肿胀,说明皮肤比较直观,容易被发现,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这与临床较容易诊断有关。

药品使用后可发生一种或多种ADR症状,一般较轻微的,患者经休息后会逐渐好转,可继续用药。严重者应立即停用该药品,症状消失后绝大多数患者不能再次给予可疑药品,以免引起更大的危害。

综上所述,ADR的发生与药物自身特性、患者体质、年龄、给药途径等多种因素有关,也与抗感染药物的大量使用甚至滥用有关。因此,医院应做好ADR监测和上报工作,及时发现一些药物的不安全信息,减少和避免ADR发生。

[参考文献]

[1]尹燕国,邓靖中.太原市中心医院21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08,3(8):708.

[2]徐洪华.我院22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0,21(2):164.

[3]卢清涛.我院10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9,20(8):619.

[4]王德才,吴从平.葛根素注射剂致溶血反应44例分析[J].中国药房,2009,20(12):943.

[5]杨垒,闫振国,黄宝秀.我院27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8,19(29):2298.

[6]查勇,赵燕,覃正碧.我国基本药物的地位与合理用药[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5):95-96.

[7]崔晓荣,王志奇.临床药物不良反应78例报告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3):38.

[8]张尚鹏.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3):71.

(收稿日期:2010-08-02)

上一篇:异烟肼致2例过敏性休克病例分析 下一篇:磁力导航交锁髓内钉在股骨干骨折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