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时间:2022-08-20 01:42:47

浅析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有进步和收获。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如何将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影响学生知识的建构和数学素养的养成。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提升课堂教学的生命价值。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和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三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联,教师要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经验入手引出学习内容,这样学生乐于接受。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例举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我在数学《搭配》一课时,例题中给出的是两件衣服和三条裤子的搭配方法有几种,这是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尤其是爱美的女孩子,她们一定会有多种不同的搭配方法。这样从生活入手,再把知识升华引入本课知识,学生对知识接受起来会更快一些,更省力一些,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实行有效课堂教学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良好的师生关系,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学习和生活中应多细心留意学生的举动,无论是在课上还是在课下的时候,捕捉学生的情绪,在适当的时候给予的“东西”往往是学生最放在心上的事情。

适当的表扬奖励是上好数学课的添加剂。在课堂上,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同学们时而窃窃私语,时而小声讨论,时而高声辩论。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机会,尤其应“偏爱”学困生。针对学生们独具个性的发言,老师应及时做出肯定,对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也不应歧视,而要用信任鼓励的目光和话语激活学生的思维,这样学生才会敢于讲真话,个性得到充分张扬。教师要善于消除学生的紧张畏惧心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补以适当的表扬。激励性的评价、表扬能让学生如沐春风、敢想敢问、敢讲敢做。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学生的创造、创新火花才能迸发。

三、探究有效学习过程 ,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和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限,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和点拨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需教师及时加以点拨指导。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因此,针对差异性,教师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教师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和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教师反思的主要内容有: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和教学的思想方法等。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实践,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和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思维去思考,从中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动手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分数本身是一个很抽象的数学知识,但是通过动手实践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学生了解分数的意义后,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把一个物体或一个长方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几分之几。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将是教师永恒的追求。

上一篇:《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关系》教学设计 下一篇:数学概念性教学课堂语言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