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方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时间:2022-08-20 11:11:28

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方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本文主要结合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方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校企深度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扩建、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对高职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方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从而推进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方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满足社会对环保人才的要求。

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教学改革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同时还指出:“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

近年来,我们在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方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中,对实践教学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探索。

1校企合作深度融合

1.1成立“行、企、校联合专业指导委员会”

依托龙江森工职教集团,与黑龙江省森工总局环境监测站、黑龙江省森林保护研究所、黑龙江省气象台等单位为代表的主要生态保护部门合作,成立“行、企、校联合专业委员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建设实训基地、组织生产实习。校企合作各成员除开展上述任务外,还要共同进行专业核心的课程开发,制定课程标准,共同编写工学结合的核心课程教材,共建共用实训基地,共建共享专业教学团队和人才资源等内容。学校完成技能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企业完成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学生的教学和管理。

1.2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

1.2.1建立校企合作的管理与沟通机制

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管理办法》,明确院属部门、系部职责,并明确对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进行监督评价,对工作效果进行约束与激励。校企合作过程也是沟通的过程,建立沟通机制是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1.2.2建立校企合作的教学管理机制

企业参与专业设置与调整、课程开发、教材编写、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就业教育。一是针对需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专业设置以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为导向,结合企业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逐步实现以需定产,量身订做。二是建立科学实用的项目式课程教学体系。为适应校企合作育人,构建适应工学结合的项目式课程教学体系。

1.2.3建立校企合作的教师管理机制

校企合作的推进,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培养专业带头人为核心,加强专业团队建设。以培养双师素质教师为重点,建立教师培养选拔、考核激励机制,教师轮流到企业生产一线锻炼,参与企业技术开发,使其通过教学服务、技术服务、培训服务、项目开发等成为懂生产、能开发、善教学的“双师型”教师。

1.2.4建立校企合作的学生管理机制

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学生约束与激励机制,出台《校企合作学生管理办法》,坚持“双向选择”的原则,对培养对象进行严格的选拔,在培养过程中,校企双方对学生实行动态管理与考核,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共赢。

2进一步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专业的特点,按照“课内实践生产性实训综合性模拟操作岗前实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思路,目前已经建成环境监测与分析实训室、森林资源保护实训室、纯净水生产实训室等9个,配有各种实验、实训设备百余台套,使用面积约1000平米,形成了具有教学、科研、技术服务功能的校内实训基地。

在原有实践教学条件基础上,通过新建、扩建和改建,建成了在同类院校中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环境保护实训基地,新扩建见表2-1。

目前,包括环境监测与分析实训室、森林资源保护实训室、仪器分析实训室、环境化学与分析、水污染控制一体化实训室、大气污染控制一体化实训区、环境信息实训室、微生物实训室、纯净水生产实训室等9个,其中,纯净水生产实训室2011年建成,主要仪器设备:大型纯水实验装置(哈工大生产)、实验室专用超纯水机、双级反渗透、大桶水罐装线等设备。按照纯净水生产要求建设实训室,建成全自动桶装纯净水生产线,真实在现纯净水生产情境。以纯净水生产实训室为依托,集实训、生产经营于一体。实训过程中所生产出的水经国土资源部哈尔滨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分析批号:2012C25)检测,完全符合纯净水标准。目前,纯净水生产实训室现已投入使用,学院办公系统开始使用该纯净水,良好的水质得到了教职员工的一致好评。

3校外实训基地进一步扩充和完善

学院先后与哈尔滨北方环保工程有限公司、哈尔滨格瑞尼科技有限公司、龙江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垃圾发电厂等十余家优秀单位建立了具有教学、技能鉴定、学生就业、教师挂职锻炼等功能校外实训基地,利用企业生产现场和设备、技术力量的优势条件,与校内实训基地优势互补、开放共享。

绿源科技有限公司是哈市知名环保行业,与该公司共同建立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方向)专业实训基地,采用轮换教学的形式,分批分拨的派送学生到真实工作环境中参与实际工作,与企业共同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早日使学生熟悉自己将来的工作岗位。

黑龙江省森工总局是我省生态建设的主体,森工总局环境监测站是以生态环境监测为主的专业机构,与我院同属森工总局。发挥行业优势,整合双方资源,本着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原则,共建生态环境监测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学生顶岗实习提供平台。承接森工环境监测站的部分工作项目,例如,生态环境保护、林区生态环境资料调查、林区水质分析等工作。在教师、兼职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团队完成项目内容,在工作中提高学生技能水平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实现生产性实训。

3.1整合现有校外实训基地

对现有13个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整合,根据各企业特点和实际情况,分别建立认识型、体验型、生产(顶岗)型实习基地。如哈尔滨文昌污水处理厂是北方第一个大型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行均由政府负责,属国营企业,其工艺、设备先进,但用人制度很严格,可确定为认识型和体验型实训基地;哈尔滨市北方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是以建设和运行为主,属民营企业,用人制度相对灵活,可确定为生产(顶岗)型实习基地。

3.2开发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

目前,我省环保事业发展很快,市场也日趋成熟,环保企业不断壮大。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继续开发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如哈尔滨格瑞尼科技有限公司是以室内环境治理为主的企业,具有较雄厚的实力,行业内知名度很高,市场份额也很大,以技术、设备与其开展校企合作,建立了新的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

通过实践教学环境建设,规范了教师、学生行为,并将职业素质、安全意识、现场管理、质量管理、设备操作规程和设备保养等知识,融入到各“制度”或指导书中,师生责任明确,有章可循,管理有序。2012年,专业申报了环境保护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4建设一支理实备、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团队

本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到国内外高职教育机构和企业考察学习,进一步了解国内外职业教育发展状况,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熟悉环保类行业工艺技术发展情况。通过建设,教学团队90%以上的专任教师参与了科研、教研、技术培训与社会服务工作,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专业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建立了专业带头人、双师型教师、企业教师共同组成的优秀师资团队,其中,高级职称6人;在读博士4人,硕士5人,在读硕士1人。利用丰富的兼职教师资源和校外实训基地资源,制定相应的师资培养措施,是实现“工程师教师化,教师工程师化”的关键。团队成员积极同企业、科研院所合作,近年来主持或参与黑龙江省科技厅、黑龙江省教育厅、省森工总局项目等科研教研项目数十项,其中《高职院校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方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为黑龙江省教育厅“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岗位需求的高职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方向设置和课程体系的研究》为森工总局教育科学规划在研课题,共20余篇,出版教材10余本。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

上一篇:以《春耕》为例探讨应用文学作品,培养学生人文... 下一篇:高职院校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体系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