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农村住房的改造建设

时间:2022-08-20 09:55:48

扎实推进农村住房的改造建设

近年来,衢州市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加强资源整合,强化政策扶持,创新工作机制,以下山异地脱贫为突破口,结合农村宅基地复垦、空心村改造、村庄整治等工作,加大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全市累计改造建设农村住房7.94万户,27万多人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其中下山异地安置的低收入农户2.9万户,近10万人,既帮助低收入农户从根本上找到了脱贫致富路子,又较好地解决了“建房难”、“建房乱”、“有新房无新村”等难题。

把低收入农户异地建房作为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

衢州“七山半水两分田”,农村住房改造建设重点在山区,难点在低收入农户。进入新世纪,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快速增长,年均增幅10%以上,但与全省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我市低收入农户户数、人数占比明显偏高,而且,这些低收入农户的绝大多数地处山区、库区和生态功能区,立地条件差、资源缺乏,就地脱贫难度很大。同时,这些地区也是地质灾害频发地区,加之农民的住房条件普遍较差,不少还是泥瓦房,农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极大的威胁。为了破解这个难题,从2001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就把下山异地脱贫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把解决下山农民住房问题作为异地脱贫的基础和关键来抓。与各县(市、区)委、政府签订责任书,列入工作考核。先后制定了《衢州市下山移民总体规划》、《衢州市下山异地脱贫小区(点)建设规划》等一系列规划,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集聚集约、梯度转移”原则,大力引导生存条件相对较差的山区农民迁移下山,促进贫困区域人口易地建房脱贫致富。具体实施中,我们采取两种模式进行安置:一是集中安置。主要有三种对象:①地处高山、远山且居住分散的低收入农户;②地处生态源头地区、主要流域、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地区的农户;③地处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的农户。二是分散安置。按照农民自愿、形式多样、分步推进的工作思路,对有下山移民意愿、经济条件较好并愿意分散安置的对象,给予集中安置下山农户同等补助政策,鼓励其自行到城市购房或中心镇建房。由于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的建房问题,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农民下山异地脱贫。

把因地制宜作为推进下山农民异地建房的重要原则

在推进下山异地建房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农民生产生活需要和农民实际承受能力,按照集聚集约原则,合理选择建房地点,科学确定建房模式。一是在建房地点的选择上注重与推进城市化和中心镇、中心村建设相结合。安置地点定在哪里,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民搬迁下山后的生产生活,更是决定农民是否愿意搬迁下山的直接因素。按照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要求,根据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合理确定下山异地安置小区和集聚点。主要采取三种方式:①依城建区。如龙游县在县郊十里铺划出196.5亩土地建设下山脱贫晨东小区,建成后可安置农户983户3000余人。②依镇建区。将脱贫小区选择在中心镇规划区范围,引导农民向中心镇集聚。江山市、常山县、龙游县在推进高速公路、重大水库等基础设施建设,衢江区在推进乌溪江库区农民异地安置时,都把安置点选在凤林、球川、廿里等中心镇上。③依村设点。将脱贫小区点建在中心村,引导山区农民向中心村迁移。如柯城区、衢江区在安置“8.15”洪水灾害灾民时,充分考虑到农民故土难离以及方便农业生产的实际,把农民就近安置在中心村,受到了农民的欢迎。二是在建房模式的选择上做到与农户意愿相结合。为节约土地,我们明确规定了新建住房面积标准,根据人口多少分大、中、小三个户型,大户面积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内,中户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小户控制在80平方米以内。同时,我们对不同建房模式,采取不同政策。限制独立式住宅,提倡联立式建房,鼓励公寓式安置。在建房方式上既可以集中建设,也可以农民自建。对于公寓式安置农户采取更为优惠的政策进行扶持。对于集中搬迁村的低保、五保等救助户,村里专门划出一块建设用地用于救助户新建房屋,并由村里负责建设,无偿提供给救助户居住,其原有住房及宅基地收归村集体所有。

把政策创新作为破解下山农民异地建房难题的根本之策

缺资金、用地难是推进下山异地建房过程中的两大难题。近年来,我们以改革创新的办法,着力破解资金、用地等难题。一是积极探索多元化的筹资机制。主要通过以下几条途径:①认真执行省有关补助政策。对低收入农户给予每人5600元的补助,属于住房困难户的再给予每户5000元的补助。②加大财政投入。市、县两级每年都安排财政专项资金用于下山脱贫,2008年全市共投入下山异地脱贫资金5.03亿元,其中市、县、乡三级筹措4010万元。如江山市每年安排800万元,在省补助的基础上再给予每人补助2600元。③盘活土地资源。主要是利用宅基地整理的耕地折抵指标政策,在整村迁移的村实施宅基地整理项目,通过净增耕地折抵指标有偿转让筹措资金。如龙游县在2006年就出台退宅还耕的激励政策,对通过宅基地整理获得的新增耕地,在扣除新建设占用耕地面积后,由县财政给予每亩3万元的奖励,主要用于建设用地复垦、下山脱贫集聚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及对迁建集聚点的农户进行补助。其中直接到户的补助资金为1.2万元/亩。衢江等地还对农户拆除旧宅按每平方米60~80元的标准进行补偿,对小块空闲宅基地按每平方米20元的标准进行补偿。④实行规费减免。对下山脱贫建房的农户免收一切行政事业性收费,对经营性收费减半收取。⑤探索市场化融资。如龙游县为及时启动晨东小区建设,由县财政出资1000万元,注册成立奔康投资公司,向农发行融资1.2亿元,解决了启动资金缺乏的问题。同时,我们还在柯城区、常山县等地开展农村住房抵押贷款试点,共为50多户农户发放抵押贷款587万元。二是多措并举解决用地问题。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解决:①用足用好省定指标。积极争取省国土部门支持,对下山脱贫小区建设用地指标实行计划单列。②复垦新增。鼓励农民建新拆旧、一户一宅,探索建立宅基地退出和流转机制,加大下山脱贫后农村宅基地复垦力度,盘活存量。据统计,近三年来,全市共有500多个自然村近10万人口迁居到中心村,复垦新增耕地面积3000多亩。③开发低丘缓坡。我们充分发挥低丘缓坡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县(市、区)为单位对宜居、宜建的低丘缓坡地块进行开发,开发后的部分指标直接用于村庄建设用地。

把强化服务作为下山农民异地建房的重要保障

对异地集中安置的下山脱贫小区按照农村新社区的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实施社区化管理。一是坚持规划先行。在每个下山脱贫小区建设之前,都制定详细的建设规划,并力求规划科学合理,设计先进配套。在规划中做到“四个注重”,即注重与当地产业和经济要素相结合,突出产业支持;注重与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相协调,突出个性特色,避免千村一面;注重与历史文化相融合,实现人文与自然和谐;注重与城市基础设施相衔接,实现城乡统筹、资源共享。二是加强农民建房服务。主要做好“三个一线”:①培训指导在一线。为农村建房户送去“四个一”,即一份告知书,告知建房审批流程;一套农村住宅设计图纸,引导按图施工;一套资料,宣传农村建房有关知识;一次现场咨询,安排专业人员赴施工现场对建房户进行实地宣传指导。②安全监管在一线。规划、建设、工商、质监、安监等部门组成农村建房质量检验监督小组,定期组织人员深入农村建材市场、农户建房工地开展现场检查,对农民建房进行质量验收。③高效服务在一线。实行“制”、“联合一站式”审批,缩短建房审批时间。组织技术人员积极开展科技、规划、设计“三下乡”和为农民建房、修路、改水、改厕、改善人居环境“五服务”活动,引导农民文明、科学建房。三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我们按照“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原则,加强部门资源整合,做到下山脱贫小区规划建设到哪里,相关部门的项目服务跟进到哪里。充分整合村庄整治、农民安全饮用水、康庄工程、农村沼气、大中型水库移民、农村信息化等工程项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四是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对下山脱贫小区卫生室、文化活动中心、连锁超市、农业生产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把农民增收致富作为下山农民异地建房的根本目的

下山建房是手段,增收致富是目的。我们始终把搬迁下山后农民致富问题作为大事来抓,通过自主创业、转移就业等途径,帮助农民找准致富路子,真正做到“搬得下、稳得住、富得起”。一是在选点上方便农民就业。我们在安置点的选择上,把方便农民就业作为首选因素,尽可能把农民安置点安排在城郊、中心镇或乡镇工业功能区附近,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转移就业。二是在项目上帮助农民增收。近年来,我们把来料加工业作为集中安置农民就业门路的重要途径来抓,市委、市政府出台扶持来料加工业发展政策,召开专门推进会,加大经纪人培育,加强加工农户队伍培训,来料加工业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今年1―6月,20万直接从业人员人均月收入超过600元,实现了经纪人队伍、加工者人数和加工费收入“三增加”。三是通过培训提高农民技能。加大农民素质培训力度,对列入计划的下山农民提前开展培训,使下山农民通过培训掌握1至2门就业技能,下山后能找到一份就业岗位。据统计,近年来全市共对4.5万下山异地安置的农民进行技能培训,帮助3万多人实现了转移就业。四是加强保障让农民安居乐业。对一些年纪较大、不能转产转业的农民,我们采取有土安置的办法妥善解决,按每人0.3亩的标准免费提供耕地。同时,我们还在一些乡镇工业功能区建设一批标准厂房,并以较低的价格提供给自主创业的农民使用,以创业带动农民就业。

实践证明,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的战略举措,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是扩内需、保增长的现实选择,是一项顺民心、得民意的实事、好事。下山农民异地建房是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建设,促进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衢州市下山农民异地建房和异地脱贫工作取得一些成绩,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省委、省政府作出的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的决策部署,为我们进一步推进下山异地脱贫,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重要机遇。6月份,省委、省政府召开会议之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召开市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工作,成立了强有力的工作机构,出台了政策意见,并召开了现场会暨动员部署会,要求全市上下抓住机遇,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全面实现低收入农户奔小康5年目标,农村人居环境有明显改善。时隔3个月,省委、省政府就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工作再次召开高规格的现场会,充分说明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我们一定认真学习兄弟市的先进经验,全面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特别是赵书记、吕省长重要讲话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和各项工作要求上来,在狠抓工作落实、加大改革创新、强化政策扶持上下功夫、见成效,努力找出一条既有利于农村住房条件改善,又有利于农民增收,还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这样一举多得的新农村建设路子。

上一篇:明年工作:实现三个转变 抓好五个重点 下一篇:今年前三季度浙江经济运行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