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体系建设综述

时间:2022-08-20 09:30:11

十大体系建设综述

为追赶蓄势给跨越借力

——**市“十大体系”建设工作综述

创新,发展的永恒主题。

翻开2005年我市经济社会建设的“成绩单”,人们在为取得全面快速发展而叫好的同时,也为“十大体系”建设工作精彩纷呈而喝彩。

“十大体系”一年来的建设历程,承载体制机制创新之重,倚仗追赶跨越战略之策,令全市干部群众难以释怀。

厚爱一分,全市总发动营造浓厚建设氛围

非常之举,需要非常措施。

市委、市政府把“十大体系”建设作为全市“一条主线,六个重点”的首要任务来抓,列入市委常委(扩大)会、市政府常务会重要议程。党政主要领导在市委二届四次全会、全市“十大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对此作了总体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潘逸阳亲自谋划“十大体系”建设方略,经常过问工作的进展情况,多次在全市重要会议上进行强调,多次听取汇报和调阅有关材料,并作出重要批示,不断为“十大体系”建设领航指路。市长王昭悠切实解决“十大体系”建设工作中政府机构改革、行政职能调整、行政管理权限下放、政务环境打造、基础设施建设等实际问题,使“十大体系”建设在政府体制改革创新上得到有效落实和推进。为切实加强对“十大体系”建设的领导,每个体系都有一名市领导挂帅,并确定有一个牵头单位和一个专门机构。

按照“市为重点、优势先行,县为示范、以县促县,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总体思路,确定了市本级6个重点体系先行突破,7个综合示范县(市、区)和12个单项示范县(区)抓好示范试点的工作目标,提出了“围绕一个思路、抓住二个突破、办好三件实事、解决四个问题、坚持五个结合”的总体策略。先后下发了有关方案、工作意见等文件,为全市“十大体系”建设理清思路,明确目标,落实措施。

宣传培训造声势。集中了一个月的时间,组织全市干部学习“十大体系”政策文件。市里两期副县级以上干部培训班培训1100人,两期科级干部培训班培训1420人,各县(市、区)共培训基层干部14000多人。成功举办了1场“十大体系”建设主论坛和10场分论坛,国内31位著名专家对赣州市“十大体系”建设进行“把脉”,建言献策,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开展了论文征集评选活动,共征集论文237篇,评出一、二、三等奖35篇。精心编印了“十大体系”建设《工作指南》、《工作汇要》、《建设新赣州》(一、二、三卷)、《学习读本》,同时全年共编印62期《市十大体系建设工作简报》。进行了广角度的跟踪报道。《人民日报》、《经济日报》、香港《文汇报》、《中国质量报》、《江西日报》、《信息日报》等市外主流媒体和本市媒体纷纷聚焦我市“十大体系”建设,以专题、专栏、专版等形式进行了深度报道。举办了以“把政策交给群众,让群众掌握政策”为主题的政策咨询、演讲比赛等一系列活动。有声有色的宣传造势和学习培训,为“十大体系”建设营造了浓厚的工作氛围和社会氛围,广东省、安徽省先后派出考察组前来我市作专题考察。

去年6月底,随着77个配套文件全部如期出台,标志着一个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长珠闽”经济运行相对接、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文本框架已经体系性地完成搭建,全市督查调度促落实的力度为此明显加大。市委每季度召开一次常委(扩大)会议,市综合协调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全体会议,市十大体系办公室每半月召开一次工作例会,对“十大体系”建设工作进行调度,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市综合协调领导小组先后还在赣县、龙南、上犹、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地召开现场办公会,就各县(市、区)提出的106个具体问题,进行了现场答复、书面复函和限期解决。对“十大体系”所涉基础设施(硬件)项目和全市重点工程项目,每月还进行一次专项督查调度,推动了各项工作的落实。

突出重点,市本级先行突破异彩纷呈

市本级六个重点体系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心崛起”之势迅速凸现。

政策法规体系:高质量地完成了31个配套文件的制发工作,共有30多个部门积极参与,50多人次外出学习考察,发放征求意见函200多份,召开座谈会20多场次,收集意见271条;对1999年7月以来出台的270个政策文件进行了清理,共废止不符合“合法性、对接性、现实可行性”原则的政策文件83个,进一步调整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创新了体制机制,打破了阻碍和制约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为实现在全省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打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金融服务体系:加大了信贷投入,全年新增贷款27.28亿元,同比增长1.9倍;银行机构不良贷款率下降10.4个百分点,农信社不良贷款率下降7.73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延伸取得突破性进展,市商业银行在南康、瑞金设立了分支机构并已挂牌营业,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在瑞金、龙南设立了外汇管理支局并已挂牌,在南康开展了远程外汇核销管理系统的试点;大地财产保险公司在赣州市设立了分公司;市本级、信丰、南康、龙南、大余、兴国、寻乌成立了信用担保公司。金融环境的改善和金融服务的优化,进一步活跃了我市的生产要素,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信息网络体系:已有90个市直单位接入了市政务信息网,全市接入政务信息网的计算机数量达到4600台;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取得可喜进展,“赣州市人民政府网”全面改版,17个县(市)建立了政府门户网站,40个市直部门和单位建立了网站或网页;“赣州市政务信息网网上行政办公系统”已经建立并正式运行;“赣州市政策法规数据库”和“赣州市人口信息数据库”基本建成;市行政服务中心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网络社区服务设施项目正在实施。信息平台的搭建,进一步完善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软件服务功能。

口岸服务体系:龙南海关顺利通过验收并正式开关运行,检验检疫大楼主体工程已竣工;赣州公路口岸作业区顺利通过南昌海关和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上级口岸部门的验收;赣州出入境检测中心已获国家质检总局批准立项;赣州铁路东站国际集装箱货场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就绪;成功引进三家口岸物流货代企业;赣州至厦门的“铁海联运”已经开通;赣州驻深圳口岸办事处开始运作。口岸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进一步提高了通关效率,优化了投资和创业环境。

人力资源体系:全市年内共引进各类人才2300多名,人才总量达到49.6万人;市人才市场升为省级人才市场,并与各县(市、区)联网,举办了三省六市(广东韶关、惠州、东莞,福建泉州、漳州,江西赣州)人才智力交流大会;组建了赣州技师学院、赣南科学院,并已正式运作,赣州技师学院在校学生突破万人大关;选拔了192名大学生到基层锻炼;启动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招生1070名;在信丰兴建了100个“农户安全储粮示范仓”;聘请多名外籍专家实施了伟良钨业超细超粗炭化钨粉研发、变速器设计、旅游开发决策、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和蔬菜新品种引进等项目,并推广了“一村一品”模式;选派了34名优秀的经营管理、专业技术人才出国(境)培训;“两化”工程硕果累累,其中培训城镇公民8.8万人、农民77.66万人次,23万人经培训实现了就业,1.74万人分获初、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举办了首届技术能手技能大赛,500人参赛,100多人获奖。这些成果,为我市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社会保障体系:赣州被列为全省“金保工程”示范城市;劳动保障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开通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门户网站,在部分乡镇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站;村干部养老保险、“五保合一”、事业机关工作人员养老保险等试点工作纵深推进;新增参加社会保险人数创历史新高,征缴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同比分别增长17%、21%、5%;确保了全市102270名参保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2332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工作基本完成,城镇失业登记率下降到3%,下降了0.7个百分点;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了民工工资监控机制,追回被拖欠农民工工资2020万元,接到投诉但尚未清欠的工资仅为18.66万元,占全省总额比例不足1%;十大救助体系正在发挥作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快速推进,为构建和谐平安赣州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其他体系同步实施,齐头并进。产权交易体系:全年完成国有产权转让5宗,交易额达21586.6万元,实现资产增值3089万元,其中,成功转让原市接待中心整体资产;办理国有土地交易95宗,面积754.175亩,交易额3.217亿元;办理房产交易14726宗,交易面积288.69万平方米,交易额23.8亿元。技术标准体系:完成脐橙国家标准的编制并已报审;初步建立了稀土、钨、“猪-沼-果”等优势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国家重要技术标准研究”专项试点城市项目、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顺利通过上级验收;在全省率先建立了技术标准数据库。贸易服务体系:大力推进了供销系统农资连锁经营、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农产品流通等体系建设,已发展农资连锁加盟店354家,新发展了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兴办了全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龙头企业。物流服务体系:编制完成了《物流产业发展纲要》和《赣州市2006—2015年物流产业发展规划》;市物流中心、市物流信息中心已启动营业,汽车交易市场已开工建设;县一级有28个物流项目正在建设,总投资近10亿元。

主攻特色,单项示范县建设争奇斗艳

12个单项示范县(区)因地制宜,打造样板,力创特色。

章贡区成立了现代物流产业协会;自筹268万元设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全区农民参合率已达到73%,已有1510名农民领取医疗补助金共计94.47万元;实施了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赣县在人力资源体系建设中开创了“5+1”管理模式,把全县人力资源的开发工作统一纳入到“五办一中心”管理,建立了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网络。

信丰县组建了民营性质的诚信担保公司,为400多家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了6000万元的信用担保;该县还被列为全国首批100个农业标准化(脐橙)示范项目表彰县。

安远县建起了社会保障征缴大厅;每个乡镇都建立了社会保障工作站,重点乡镇还建立了社会保障事务所,初步构建了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社会保障资金筹措多元化机制;将村干部和失地农民纳入社保范围,在全市率先制定并实施了村干部养老保险具体办法。

寻乌县组建了赣南脐橙良种繁育中心,建立了以果业协会为载体的县、乡、村三级果业服务网络;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寻乌蜜桔》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上犹县构建了人才交流中心、就业和再就业培训中心、劳务服务中心、招投标服务中心、行政服务中心、信息中心、机关效能投诉中心和基建审计中心等中心,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劳动力市场体系。

崇义县被省信息中心列为“江西省网上行政办公系统”唯一的试点县;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迈出大步;在全省率先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无公害山羊标准化示范项目列入全国第五批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中科院与章源公司合作兴办了博士工作站。

定南县建设了天晟大市场、昌盛贸易广场、金桥文化广场、杨梅建材大市场,县城综合、专业市场的经营面积达到3.8万平方米;编制了《定南县贸易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了《定南县县城2005—2010年商品市场总体规划》;生猪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有新亮点,生猪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年出栏35万头的总量中,80%以上销往珠三角市场。

全南县清理行政许可项目171项,撤销93项,废止政策文件32个,新制订出台政策文件30多个;整合了全县国有林业资源,成功引进属国内500强企业的江苏阳光集团,投资1.1亿元组建江西高峰生态农林开发有限公司,破解了国有林业发展投入不足的难题;“高山蔬菜”被列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宁都县兴建了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宁都黄鸡基地被列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建设项目,被确定为省级地方标准,并获赣南首个业内国家证明商标;一批企业和农产品标准获国际、国家和省级认证。

会昌县初步建立了较为全面的政策文件框架;实现了“五保合一”同场征缴;在全县各乡镇全面推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901名村干部办理了养老保险;建立了贫困大学生救助基金会,全年共筹集救助资金300余万元,发放20.1万元,救助贫困大学生58名。

石城县把土地交易中心、房产交易中心和拍卖行从行政主管部门剥离出来,组建了产权交易中心,实现了产权交易“三合一”、“四分开”,全年累计交易额达3938万元,增值908万元,增加税收309万元;《紫石牌烤烟综合标准体系》通过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鉴定和验收。

优势聚集,综合示范县建设交相辉映

7个综合示范县(市、区)取得了明显的综合示范效应。

南康市组建了“三场合一”的大产权交易中心;完善了社会救助制度,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农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年共向8721户农户、18956名村民发放低保金共计163.8万元;赣南卷烟厂以赣烟商标获质押贷款6600万元,开创了我市以企业品牌质押贷款的先河;开展了“民主推荐,差额选举”党政领导干部试点;投资近1亿元、占地405亩、可容纳5000名学生的新南康中学已竣工使用。

大余县建立并实施了农村特困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和城市居民大病医疗救助制度;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103名;建成了“世界钨都网”等系列网站;开展了“金边瑞香”原产地标识注册和“南安板鸭”原产地保护申报工作;在全省县一级率先开展了钨矿区采矿权、国有商品林经营权拍卖工作,其中钨矿区采矿权拍卖收入达2997万元,是拍卖底价的3.8倍;成立了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和城市资产经营公司。

龙南县取消行政许可项目216项,清理政策文件141个;设立了出口退税基金和出口创汇奖励基金;南昌海关驻龙南办事处正式开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大楼完成主体工程;会展中心项目建设已经启动;金塘物流服务中心即将完工;占地400亩、总投资1.2亿元、按照省级示范性优质高中标准规划建设的龙南中学新校区已经建成。

兴国县组建了行政服务中心、理财服务中心、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国有资产经营中心等中心,其中,行政服务中心功能多、品位高,首批35个单位已进驻中心;完成了县四套班子和35个县直单位政务信息网络的布线接入工作;在县政府办公楼和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了2个政策法规文件触摸屏查询系统;制订了兴国灰鹅和兴国鱼丝系列标准,启动了兴国灰鹅原产地保护工作;农产品检测站获国家农业部批准建设;建立农资连锁加盟店94家;兴国第二医院为民办医疗事业发展提供了典范;将军中学创下了赣州民办学校“五个第一”。

瑞金市建立了“政银企协作”和“融资项目双向推介”两项机制;已争取到并设立了赣州市商业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支局的分支机构;选招了45名大学本科毕业生担任乡(镇)长助理;成立了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和城市发展投资公司;实行了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开启了非国有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的先河,供水、供气、公共交通等三个外来投资项目相继实施;农村“五保”和城市“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达60%;建立了食品安全质量监测站,鳗鱼养殖标准化示范区进入了国家级农业标准示范区行列。

于都县六大信息网络系统已具雏形;农村“三院”(敬老院、福利院、光荣院)建设成为示范样板;于都县奶牛养殖农业技术标准点成为国家级奶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成立了探矿权采矿权交易中心;吸引6365万元社会资金兴办民办学校6所。

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制订了失地农民过渡生活补助、重病救助、子女就学补助等政策,发放各种补助150多万元;市物流中心入驻物流企业已达86家;汽车交易大市场、卷烟物流中心、众成物流公司等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物流项目正在抓紧建设;工行分理处升格为支行;设立了市商业银行开发区支行。

深化改革,新组建机构项目推进开局良好

按照建设“十大体系”的要求对政府机构进行了重新设计,对一些单位和部门的体制进行了创新性或整合性改革,并对一些机构进行了职能调整和强化。如:将市粮食职工中专、计生职工中专、财会职工中专和商贸职工中专等四所学校整体划转赣州高级技校,整合组建了赣州技师学院;撤销了市冶金煤炭工业行业办、市建材行业办、市物资行业协会、市轻化纺食品工业行业办、市二轻工业行业办等专业经济管理部门,组建了大行业办,改变了过去“一能多专”的机构臃肿情况;新组建的赣南科学院、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市金融办、市信息办、市口岸办、市招投标中心、市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和升格的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市人才交流中心等机构已正式运作;对新组建的政府机构开展了跟踪问效,如在对已进入实质性运作的大交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交通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及配套的《实施方案》;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出台了《重大行政决策规则》和《行政首长问责暂行办法》;颁布了《政府信息公开暂行规定》,试行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加快了政务公开进程。

同时,夯实基础,硬件建设进展顺利。将直接支撑“十大体系”建设的21项基础设施(硬件)项目纳入调度范围。其中,P2级微生物实验室、食品安全综合实验室、赣州公路口岸作业区、龙南海关、检验检疫大楼、市人才市场改造工程、市产权交易中心、市土地交易中心、市房地产市场管理处、市物流中心、市物流信息中心、人口基础数据库、政策法规数据库等13个项目已完成,有的已正式投入使用并发挥效益,其余在建项目正在有序推进。

“十大体系”建设,从孕育出台,到搭建框架,到今年的深入实施、全面推进,一串串稳健而清晰的足迹昭示,我市体制机制创新播下的希望种子,已经破土而出,历经上上下下的耕耘浇灌,必将收获沉甸甸的果实。

上一篇:市长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会议上的讲话 下一篇:对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思路及建设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