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疏肝散治疗腹痛浅析

时间:2022-08-20 06:29:25

【摘要】 本文总结了笔者对腹痛的病因病机的认识,用柴胡疏肝散以理气行滞,养血调经治疗肝郁气滞型腹痛取得较好疗效。

【关键词】 柴胡疏肝散;腹痛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症。《内经》最早提出腹痛的病名。〔1〕本病影响患者工作学习,降低生活质量,影响身心健康。本文是笔者在在临床实践中关于治疗本病的经验总结,现将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诸病源候论》始将腹痛独立辨证,对其病因、证候进行详细表述,“凡腹急痛,此里之有病。”“由腑脏需,寒冷之气客于肠胃膜之间,结聚不散,正气与邪气交争,相击腹痛。”唐氏在《血证论》中曰:“血家腹痛,多是瘀血,另详瘀血门。然有气痛者,以失血之人,气先不和……宜逍遥散加姜黄、香附子、槟榔、天台乌药治之”。 《证治亡补・腹痛》谓:“暴触怒气,则两胁先痛而后入腹。”由上可知,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腹中有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等脏腑,并为足三阴、足少阳、手足阳明、冲、任、带等经脉循行之处,上述诸病因,皆可导致相关脏腑功能失调,使气血郁滞,脉络痹阻,不通则痛,发为腹痛。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或脏腑经脉失养,不荣则痛。

2 治疗

本病的发生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降低生活质量。本方疏肝解郁,行气止痛,同时指导患者放松心情,有助于提高本病的疗效。笔者在临床中用柴胡疏肝散治疗肝郁气滞型腹痛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柴胡疏肝散出自《医学统旨》,为疏肝理气之代表方剂。功能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主治肝气郁滞证,方中柴胡、枳壳、香附、陈皮疏肝理气;芍药、甘草缓急止痛;川芎行气活血。诸药合用,使气畅痛止,共奏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效。临证加减:气滞较重,胸胁胀痛者加川楝子、郁金等;同音少腹者加橘核、荔枝核等;肝郁日久化热者加丹皮、栀子等;便秘者加郁李仁等;失眠者加炒酸枣仁、合欢皮等。

3 典型病历

陈某,女,40岁, 2010年1月14日初诊。因“小腹胀痛3天”就诊。

首诊:3天前患者因情绪波动出现少腹胀痛,痛无定处,时作时止,无恶心、呕吐,平素烦躁易怒,易上火,纳眠一般,二便常,舌尖红,苔薄黄,脉细弦。本病是由情志不遂,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气机阻滞而痛作。首诊以柴胡疏肝散加减以疏肝解郁,行气止痛。具体药物为:柴胡10g、枳壳15g、制香附15g、赤芍10g、川芎6g、青皮10g、丹参10g、鸡血藤30g、荔枝核30g、延胡索10g、丹皮10g、夏枯草10g、甘草5g,5剂,水煎服,一日一剂。

二诊(1月21日):服上药后无不适。小腹胀痛较前明显减轻,烦躁易怒减轻,二便调,舌尖红,苔薄黄,脉细弦。病在血分,不可单做水治,笔者继予柴胡疏肝散加减以疏肝解郁,行气止痛。原方去鸡血藤,青皮易为陈皮10g,荔枝核易为15g, 5剂水煎服,一日一剂。

三诊(1月18日):服药后无不适,腹痛基本消失。舌淡红,苔薄黄,脉细弦。继予二诊处方5剂。

腹痛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可由多种病因引起,以脏腑气机不利,脏腑失养,经脉气血阻滞,不通则痛为基本病机。《医学传真》曰:“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笔者在临床治疗腹痛时以柴胡疏肝加减,全方疏肝解郁,行气止痛,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237

上一篇:自拟清溃汤治疗消化性溃疡42例观察 下一篇:不同方法治疗手部骨折对疗效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