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产业链构建

时间:2022-08-20 05:52:29

京津冀产业链构建

提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区域产业链构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显著,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的第三个增长极,区位优势明显、科技技术优势显著、工业基础雄厚,但区域合作协调能力差,基本没有完整的产业链,本文从构建区域产业链角度出发,在分析产业链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京津冀区域产业链构建提出建议。

关键词:京津冀;产业;产业链构建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一、京津冀产业链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京津冀地区的产业链也初见端倪,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产业配套方面,围绕京津各自的汽车和电子信息产业而发展的零部件供应、配套生产企业,并不仅仅只为各自的整车、整机和总装厂服务,也在京津冀地区内展开一定的区域内产业合作,为所在行政区内整车、整机或总装厂供应、配套的同时又为相邻行政区内同行业整车、整机或总装厂提供零部件。例如,入住北京顺义的德国奔驰指定生产配套供应商――北京海拉车灯有限公司,不仅为地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奔驰公司供应车灯。同时也面向其他汽车生产企业。同时,京津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周边地区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现代企业整车厂刚刚入住北京顺义,21家供应,配套厂家紧随其后,也在顺义落户,另有13家迁到附近的平谷,也有部分配套厂商落户北京周边的河北地区。

2、在节点联合方面,京津冀地区已出现了优势企业联合、实现优势互补的现象。例如,我国印刷机制造龙头企业北人集团公司与河北省三河市富华印刷包装有限公司联手主办的三河京东印刷装订机械城在2004年成立。三河市是我国的印刷装订之乡,全国500多家出版社中,与三河印刷装订企业保持固定业务的就有300多家。三河市每年用于购买印刷装订设备的费用高达数亿元。以制造中高档印刷机为主的北人集团则可以依托这一项目抢占市场。

3、在产业链延伸方面,京津冀地区存在着产业链双向延伸现象,既有北京企业将生产环节迁移津冀地区,也有津冀企业将研发、营销以及企业总部等环节落户在北京。例如,投资1亿元的清华大学清华运达信息研发基地、总投资20亿元的中国农大涿州科技园区等项目设立在河北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而河北的民营企业,如恒利药业、建龙钢铁集团也把总部或研发中心迁到了北京。

4、在产业集群化方面,在京津塘高速公路沿线,1984年以来已经陆续出现了一系列科技园区和工业开发区,包括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顺义空港工业区以及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一条主要由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主导的新经济产业集群的雏形已经开始显现。形成了电子信息、通讯、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绿色能源等六大高科技型支柱产业。

二、京津冀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京津冀作为我国潜在的第三个增长极,有北京的首都优势、天津的港口优势、河北的资源优势,近年来已经有了迅速发展,市场竞争力也在加强。但是,在整个产业链方面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区域内整体协调意识较差,北京、天津作为首都、直辖市,政治色彩严重,国有企业所占比重较大,市场化意识较差,造成要素流动性差,与周边合作的意识较弱。北京和天津以本市经济发展为目的,也在构建产业链,但都是本市内的。这种产业链配套目的是要本市原有企业的产品消化掉,甚至不惜组建新的企业以满足自己的需求。比如,与汽车厂商北京现代有合作关系、并为其提供零部件供应和配套服务的国内40多家配套企业中,近20家是韩国现代的原配套供应商在北京建立的合资或独资企业,另外20多家主要是分布在上海和昆山等地的国内的协作厂家。如天津市的汽车产业,零部件很大一部分是自己的零部件厂指令生产的,市场竞争远不充分。原来唐山市的齿轮厂专门给夏利配套生产微型汽车齿轮变速器,花了很多钱,引进了大量设备,且已经生产了很长时间,技术比较成熟。但天津自己建厂生产,不但成本高,质量也不如唐山厂家,而唐山生产的齿轮只好给别人配套,本来是合作区,却变成了竞争对手。各家自打算盘的结果是,资源不能在这一区域有效配置,产业链不能在这一区域有效衔接。因此,区域内整体协调意识差是形不成产业链的主观原因,无法形成产业互动、要素流动,无法发挥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难以形成紧密结合、良性互动的产业链。

2、区域内产业趋同现象严重。多年来,北京、天津、河北均各自为政,城市发展目标相似,在产业政策上追求大而全,导致产业结构自成体系、自我封闭、结构趋同继续加重,区际分工弱化,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导致资源浪费,北京的首都优势、天津的港口优势以及河北周边各市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没能协同发挥,未能形成区域整体的竞争能力。

3、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产业梯度落差较大,北京、天津这两大城市各种产业发展快,产业定位高,但周边地区很低,因此,产业的传递梯度落差大,甚至形成了产业“悬崖”,所以很难形成平稳衔接的产业链。而且京津原来的发展思路就是大而全,城市内部就可以形成一定程度的产业链条,所以也缺乏与其他城市合作的动机。长三角、珠三角的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相当发达,企业之间的联系不是靠行政,而是和产业特性相联系的。企业规模小,往往依托于其他企业的发展,多为中间产品,考虑上下游之间的关系,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京津地区相对来说以国有企业为主,中小企业不够发达,大企业习惯单独打拼自我完善。

三、构建产业链的建议

构建产业链包括接通产业链和延伸产业链两个层面的内涵。接通产业链是指将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的产业链的断环和孤环借助某产业合作形式串联起来;延伸产业链则是指将一条已经存在的产业链尽可能地向上游延伸或向下游扩展。就目前京津冀存在的问题,本文就构建京津冀产业链提出一些建议对策:

1、积极促进大区域的协调发展。在京津冀的大区域内,中央政府未能及时地对整个区域进行规划,造成了地方政府的恶性竞争、基础设施未能共享、要素的流动性差等问题。整体发展规划的空缺使京津冀经济圈内部的协调发展受到影响。例如,近年来,北京和天津都提出要做北方金融中心。但在京律冀区域内不应该有两个中心,由于没有整体规划,造成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的浪费,导致两败俱伤的局面。还有在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上同样由于没有统一规划,造成基础设施没有得到共享。因此,为了避免京津冀政府之间陷入博弈的“囚徒困境”,应整体协调各方利益,分工协作,充分利用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北京主要发展知识产业和服务业,天津主要发展物流业和制造业,河北主要发展加工制造业。如果每个省市都各自打造自己的产业链,那么区域产业链就难以构建。因此,必须明确规划出北京、天津和河北在区域产业链中的具体定位。

2、积极推进京津冀产业集群化发展。由于历史原因,北京、天津的产业政策都是发展“大而全”产业,河北省内各市的产业趋同现象也比较严重,造成京津冀地区难以构成产业链。因此,京津冀要依据自身比较优势,实行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产业的合理区域分工与协作,产业布局方面更加合理。区域内同构较大的产业实行“强强联合”,较小的朝着特色化方向发展,避免恶性竞争、造成资源浪费,朝着产业集群化的方向发展。

3、强化区域产业配套体系建设,由于北京、天津两大城市各种产业发展快,产业定位高。但周边地区却很低,因此产业的传递梯度落差大,甚至形成了产业“悬崖”。这也是该地区“三资’’经济逊色的一个原因,因为跨国公司竞争已经从单纯的技术竞争转为产业链竞争,没有产业链支持的地区,吸引力自然就会大打折扣。因此,要加快构筑合作对接的平台,破除体制、机制约束,推进产业对接、市场对接,积极引导和支持区域内行业及企业间的全方位合作,在加强联合中求发展。

4、加强区域内的产业分工合作,长期以来,区域经济合作多限于区域内部封闭式合作,实践证明区域合作必须积极与周边地区、发达地区开展经济技术合作,区域经济合作的领域可能性是很广的,如物流业、金融业、汽车业、生态产业、钢铁业,等等。目前,在钢铁产业领域,河北和北京的产业分工合作就实现了“双赢”的局面。

5、加大研发、强化品牌,提升产业链附加值。研发环节一般处于产业链的上端,销售处于产业链的末端,由于产业链的价值往往集中在两端,因此加强对产业链两端的控制、提升产业链附加值,对京津冀地区深化产业链有着战略性意义,可以减少对区外的依赖程度。在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有限前提下,占据、控制整个产业链的每个环节是不现实的,目前最好的办法就是抓住附加值高的两端。

上一篇:新疆优质细羊毛生产者协会发展思考 下一篇:产业化背景下虚拟住宅企业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