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指导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的方法

时间:2022-08-20 05:39:09

浅谈指导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的方法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存在的弊端:一是学生的阅读量、写作量太少,每学期不足30篇的课文和仅写七八次作文,很难形成能力,养成习惯;二是过分注重了课堂教学的读与练,忽视了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提出了“扎实有效地抓好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的见解。指出了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突出发展性,培养学生“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突出自主性,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突出实效性,促成学生的阅读积累和感悟。同时,还以中学生必读的几部名著为例分析了汲取名著精华,塑造学生健康个性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 :指导阅读 培养习惯 汲取精华 塑造个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堂标准》对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学生要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要读两三部文学名著”的要求,也对教师提出了要求:“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宽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同时,还应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但目前,就教学本身而言存在着两个突出弊端:一是学生的阅读量、写作量太少,每学期不足30篇的课文和仅写七八次作文,很难形成能力,养成习惯;二是过分注重了课堂教学的读与练,忽视了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语文教学没有与学生的课外读写、课外生活有机结合。要改变语文教育“高耗低效”旧病,就要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同时,拓宽教材外延,增加课外读写量;丰富课外活动,密切课内外联系,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创设有利的大环境。作为课堂阅读教学延续与拓展的课外阅读是大语文教育的核心,扎实有效地抓好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

一、怎样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一)突出发展性,培养学生“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

新世纪语文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当是基础扎实、修养丰厚、思维活跃、志向高远、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发展型人才。他们应当精于读、长于写、敏于听、善于说,有丰富的人文修养,有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积极的人生态度,有敢于竞争、善于合作的生存胆识和才干,有自主自立、勇于创新、善于独创的个性品质。这样的人才必须用古今中外最优秀的人文精品来滋养熏陶,必须通过学生自主的、创造性的、大量语文实践活动来实现。然而,据了解初中学生,特别是农村初中生阅读过文学名著的仅有2%,98%的学生没有接触过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更谈不上外国名家名著了。这样的阅读状况很难达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堂标准》所规定的阅读要求 ,更不用说用人类最优秀的文化精品陶冶学生情操,完善学生人格了。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应特别注重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开展阅读活动,营造“读好书,好读书”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在亲身的阅读体验中,发展阅读兴趣,端正阅读态度,培养阅读习惯。对此可这样做:一是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知名人,读名著”活动,通过学生收集交流名人读书名言,如“读书给人乐趣、文雅和能力”、“读书意味着利用别人的头脑来武装自己”、“读书不光能补充知识,还可以通过书籍使作者与读者在对话中产生生命的共鸣,共同去塑造人生”等,让学生在名家名言收集交流中,感悟课外阅读的真谛在于:开阔视野,培养阅读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滋养良好的品德,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以此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自觉性。二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阅读规律,定期向学生推荐优秀的畅销书籍,如《男生贾里》、《女生贾梅》、《哈里波特》等,结合作品畅谈自己的阅读感悟,通过“上行下效”,引导学生读书。三是结合课文延伸阅读内容,引导学生课外自读相关文章,定期组织作品阅读体会交流会。如学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组织学生欣赏《水浒传》,开展我喜欢的“一百单八将”讨论活动。这样,读与思结合,读与评相融,既保证了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又提高了学生阅读的品位,培养了学生好读书的习惯。

(二)突出自主性,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学生的课外阅读,是学生“自主学习,自能读书”的学习过程。它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具备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达尔文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而,要使课外阅读真正取得实效,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学习掌握一些切实有效的读书方法。

一是课内与课外的结合。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是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的。把课内阅读教学过程训练的文字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技能,迁移、扩展和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可以弥补课内阅读教学的不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因此,在课内阅读中,要充分发挥“课本的例子”作用,通过例子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通常可采用“初读感知,整体把握――细读品味,切己体察――精读吟诵,悉心涵泳”三步自读学习训练法。通过初读,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通过细读训练学生的读书思考习惯;通过精读,让学生学会感悟积累。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运用课内阅读获得的读书方法,去阅读相关文章。如学习《孔乙己》之后,让学生读《狂人日记》、《药》等小说,让学生在比较迁移中加深对鲁迅作品的理解;学习《变色龙》之后,让学生读《一个小官员之死》、《套中人》,在比较阅读中,让学生深刻理解契诃夫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风格;学习了《生命的意义》,就引导学生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学生深入而全面地了解保尔的人格魅力。

二是精读与略读结合。人类文化典籍,浩淼如海;学生的课外时间又很有限。这样,在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中就需要让学生学会如何选择阅读的“精品”,如何运用精读和略读的方法去读这些“精品”。正如著名美学家李泽厚所说:“读书既要精,又要博。有的书要细嚼慢咽,有的书要快读,有的书只要尝尝滋味就可以了”。

在指导学生正确选择阅读精品上,可采取三种方法:定期为学生提供精品目录;定期举行阅读精品讨论会;建立班级图书角,根据提供的必读目录,开展“献一本书,读百本书”活动,拓宽学生拥有精品书的渠道,把握学生阅读方向。

(三)突出实效性,促成学生的阅读积累和感悟

学生的课外阅读是一个文化积淀、能力提高和人格发展的过程。积土成丘,集腋成裘,知识只有不断积累才能成为学问;人格和能力只有在生活素材和语言素材的不断感悟中才能发展。因此,在课外阅读中,要特别强调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认真做好阅读的积累和感悟。

一是指导写好读书笔记。《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初中生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会浏览、检索、摘录、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读书方法”。学期初,鉴于学生不会或不愿做阅读笔记,在阅读课指导上,教给学生做读书笔记的方法。读书笔记可以不拘一格:或分类摘录,或综合分析评价;有时可以摘录句子或部分章节,有时可以概括大意;有时可以对文章内容加以评点,也可以记录感想和体会。读书笔记或卡片写得多了,就可以编目录,分类,再进行综合比照。

二是引导学生“每读必写,读写结合”。在阅读过程中,特别是课内的自由阅读课,引导学生针对所读文章的某一方面,联系自己的经验、感情进行思考,或评论,或分析,或感悟,或议或叙,当堂写成完整的小段,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促成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和提高。

三是定时组织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在阅读进行到一定阶段内,学生必然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体会,这时就需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倾吐出来,畅谈读书的收获和遇到的困难,教师也可以借此时机了解阅读的效果,指导阅读的方法。在这方面可利用阅读指导课和阅读汇报课,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鼓励学生把自己积累的名言警句、精彩语段或感人文章推荐给大家,畅谈自己的读书心得,交流自己的读书方法。这样既可以博采众长,又可以激发学生课外自读的动力,推动学生的课外阅读。

二、汲取名著精华,塑造健康个性

对于学生课外阅读中所涉及的长篇文学名著,教师应在“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同时,还要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指导,使其汲取名著精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一)寻找名著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下面就中学生必读的几部名著为例进行探讨。

1、从《西游记》看人的个性价值。

《西游记》分两部分。前半部分(取经故事开始之前)突出的是孙悟空桀骜不驯的个性自由精神,它背后隐含地集中了人类向往自由和个性精神的集体无意识。然而,如果全社会的人都像孙悟空那样无限发展自己的个性,到处“大闹天宫”,那就不仅会把社会搞成无政府主义的混乱局面,而且还会对他人的个性自由造成很大伤害。这说明人的个性自由要受到社会的一定限制。于是书的第二部分就形象地探讨了个性价值如何在社会意志中得到实现的问题,紧箍咒就起到了化解个性自由与社会意志之间的矛盾的作用。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西游记》对人的个性价值作了明晰而深刻的解释。“对个性而言,它既肯定了个性自由的尊严和价值,又指出了个性自由得以升华的价值和途径;对社会而言,它既指出了社会限制和规范过分个性自由的必要性,又提出了如何对这些过分的个性自由进行因势利导,使其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间言之,只有在一个人的个性自由服从于社会意志的前提下,他的个性才有价值。

2、从《水浒传》看“义”的人格观念

《水浒传》中以“义”为核心的“好汉”人格崇拜,是将这些绿林豪杰凝聚起来的重要因素。《水浒传》中的“义”主要表现在三方面:①“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和今天的“见义勇为”有着相同的实质。可以说打抱不平是梁山好汉的共同人格追求。鲁达拳打镇关西、宋江私放晁盖、李逵大闹忠义堂等个人行为是如此,江州劫法场、三打祝家庄等群体行为也是如此。②“仗义疏财”。这也是值得肯定并发扬额人格品质。如果说打抱不平是对被损害者生存安全的援助的话,那么仗义疏财是对他们物质经济上的援助。③“勇武阳刚”之气。从人格美感上说,这些绿林好汉崇尚的是一种勇武阳刚之气。作文一种文化因子,他们继承了荆轲、聂政、高渐离等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勇武气概,并予以发扬光大。在他们看来,是好汉就得勇武无比、豪气凌云,丝毫没有脂粉气。鲁智深怒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打闹野猪林;武松景阳冈打虎,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等,都是这种阳刚之气的表现。在以上三个方面中,打抱不平和仗义疏财是好汉人格的外在之形,而勇武豪爽的阳刚之气则是好汉人格的内在之神。二者相互依存,构成了以“义”为中心的好汉人格崇拜系统。

3、从《简爱》看人格尊严的维护

小说的最动人之处在于主人公的形象塑造。作者着力挖掘的是主人公精神方面的深刻内涵,这又主要表现在反抗逆境、维护人格尊严、追求独立平等上面。她就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自己的人格,从容自若地出现于罗切斯特府上,在那些即使是仪态高雅的贵妇人面前仍不失落落大方、不亢不卑的作派。由于她的自尊自重、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对于世事明达的见解,才使主人罗切斯特与之产生了强烈的思想共鸣。可以说,魔力般吸引罗切斯特的,就是简.爱的精神力量。“我是自己的主人”,这就是简.爱的性格。她总在竭力寻找一条能够于社会中不受歧视的、与人平等地行进的道路,为了它,不贪图眼前的或者永久的快乐,为了它,不在乎吃苦、流浪甚至牺牲和死亡。

4、从《边城》看人性之美

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是他描写歌颂人情美、人性美的湘西小说中最优秀的代表作。这是一曲细致幽婉的乡村牧歌,已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名篇。小说中的老船夫,是“善”的化身。他是“边城”世界里的公仆,五十年如一日,在碧溪为来往过客摆渡,并把它看成是自己的天职,任劳任怨,鞠躬尽瘁。他为别人活着,从不计较个人得失,靠公家发给的三斗米、七百钱维持祖孙二人的清贫生活。我们从他对他人、对孙女的人伦关系中,可以看到他那充满人情美、伦理美的宽广胸襟,并对他这一纯真、至善、完美的人性的生命个体表示由衷的敬意。

(二)开辟名著塑造学生健康个性的途径

1、积极向学生推介名著,培养积极的阅读兴趣。既然是名著,就是“经典的”、“审美的”、“历史的”,就有其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的定性的高度评价。教师可利用其令人敬仰的高度的评价来向学生推介,打开他们的“期待视野”。

2、选好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多利于寻找信息,而对于提高文学作品的鉴赏力和审美趣味则作用不明显。如果让学生对作品某个方面进行研究,他们就会详细阅读有关章节和评论,用审美的同时又是批判的眼光进行鉴赏,就会于不自觉中汲取其精华,且转化为精神力量。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指导,重在方法与过程,切忌越俎代庖,把现成的观点或结论强加给学生。

总之,课外阅读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只有不断探索与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养成学生“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才能使语文教育获得最大的收益。

上一篇:多媒体在化学教学的应用心得 下一篇:浅谈新课标下数学教学的创设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