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语感训练 发挥语感作用

时间:2022-08-20 04:51:06

强化语感训练 发挥语感作用

所谓“感”指对语言的感受、认识、把握能力。语文教学的语感就是训练学生感知语言之神妙,洞察语言之精义,把握语言之理趣,推动语文教学,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语感的强调,就是注意对语言的直观感受和直接把握,即表现 为一种对语言知识的活学、活用、融会贯通,一种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锤炼出来对语言的真切领会和深刻理解,甚至表现为一种对语言的默契和灵悟。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直接体现,离开语言,人们无法进行思维;而离开了思维,语言也就失去内核。人的思维说到底是运用言语进行的“言语思维”,而语言文字素质的综合体现就是语感,因为语感能力是长期语言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心理能力,一种心理直觉。学生的语言功底,智力水平,思想品格,审美情趣,文学修养以及生活交际技能等诸因素,都是通过语感能力表现出来的,而这些因素也正是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

语感的关键在于能够凭直觉,灵活而敏捷地把握各种不同语言环境中语言质的规定性。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有了一定 的言语感情经验。但生活阅历还很肤浅,需要增加大量的直接言语经验,语感能力的提高使他们迅速积累间接的理性经验,形成真正 敏锐的、准确的、深刻的理解和鉴别语言的能力。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感能力,一方面就能从容不迫地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领悟语言,另一方面,又能充分体现或调动特定语言环境中各种语言运用的可能性,发挥其潜在的语感势能,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训练学生的语感能力呢?

(一) 训练学生对字词的感受力

语言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体系,因此,阅读者需要具备系列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具有一定 的语言感受力。他们积累词语并不仅仅依靠字典、词典,而是在大量的阅读中得到的。语文教师只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一定数量的词语积累,作为语感训练的基础,通过大量的阅读训练,就可以使学生的语汇积累如滚雪球般增多。在课外阅读中,中学生面对丰富多彩的新词语,第一、第二次接触时可能不懂,到十几次甚至几十次接触到时,这个词就比较熟悉了。由于反复接触的这个词不是孤立的,而是连同整个句子一起出现的,学生就记住了十几句乃至几十句具有这个词的句子,掌握了该词的使用规则,这时,对这个词 的意义,从不懂,至开始有些懂,到完全懂了。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中意义变化规律也可以掌握了。如此日积月累,又不易遗忘。当然,对词义的准确理解是词汇积累的第一步,随着阅读量的增大,学生 的词汇量会不断增加,语言感受力也就不断得到提高。语感力的提高又使词汇积累更加容易,就这样形成良性循环

(二) 注意意象积累的训练

每个语言符号都指向特定的事物,代表特定的意义。作者写作时全身心投入意象,正是他们情感的契合和感受的移入,读者凭自己的语感“入境”,情形也往往如此,而读者头脑中的意象则是被词语唤起的表象。

从阅读角度来说,在阅读作品过程中,意象形成的快与慢、完整与否,标志着语言感受力的高下。语言符号是阅读的客体,作为阅读主体的读者只有头脑中有丰富的意象积累,才能被作品的词语迅速唤起,组合成相应的准确、鲜明的新意象。对中学生来说,这一点正是他们的局限,他们的生活阅历有限,这大大限制了他们想象力的有效发挥,影响了意象组合的准确性、完整性,即妨碍了语言感受力的发展。

要提高学生语感力,丰富学生头脑的意象积累,最主要的途径是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另外,养成学生勤于观察生活的好习惯,多欣赏有益的影视也是一种途径。因此我们应注意学生的意象积累,并在课堂教学中得法地利用课文内容,有效地激活学生的认识结构中的“相似块”的信息,使两者耦合、同化,尽力缩小学生认识结构与课文之间的“结构差”。以便迅速形成相应的意象,使语感活动畅通无阻,学生的语感水平也会从中得到提高。

(三) 强调诵读训练

古今学者十分强调“因声求气”。周振甫先生认为:“作者由气盛决定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读者则人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中求气,得到了气就能体会到作者写作的感情”(《文章例话・因声求气》)。

显然,诵读能促使良好语感的形成。

高中阶段,学生不大可能再像初中那样去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语感力发展常呈停滞趋势。充分利用早读时间强调诵读无疑是一条有效地提高语感水平的捷径。速读,采用的是意群注视法,也是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高中阶段是最佳训练时期。

敏感的语言感受是阅读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当语感顺利地运用时,才算真正地达到了语文教学的目的。下面仅从几个方面谈语感运用的练习。

(一) 运用语感做词语练习

人们在言语活动中,总是尽可能地选择那些表现力较强的词语来表情达意,交流思想,以期唤起他人的注意。研究语感,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从词语运用入手,抓住具有一定表现力的词语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觉。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据记载,王安石在用“绿”之前,选用了“过”、“到”、 “入”、“满”等十来个词,最后才用“绿”字,体现在语感运用的推敲上。

在运用上,意义相近的词可以通过语感来区别运用,如“窜改”、 “篡改”。“窜改”指对文字方面的改动,如:“我们不能随意窜改成语”;“篡改”指用不正当的手段进行改动或曲解原意,如:“他篡改了鲁迅先生话的原意”。可根据语境、语感来体味其差异。

再看下面一例:

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最准确的一组填入下列句子中。

A. 阻止 推托 障碍 B. 阻止 推托 阻碍

C. 制止 推脱 障碍 D. 制止 推脱 阻碍

1.他虽然犯了严重的错误,但是应当让他把话说完,允许他为自己申辩,这样有利于问题解决,不应当随意__________别人为自己申辩。

2.在毕业晚会上,他__________嗓子沙哑,怎么也不肯唱歌。 3.人类有一种内在的倾向,只愿照感官、感知的程度来认识真实,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把这道________打破了。

根据学生的语感能力很容易选择A项。①联系前后句意,对别人为自己的申辩只能是“阻止”。②“嗓子哑”只能是推托的理由。③打破的应是“障碍”,而不是“阻碍”。常借助对词语的感受力的训练,做选词填空练习是轻而易举的

(二) 运用语感作句子练习

句子是用来表情达意的,往往前后句意要连贯,衔接紧凑,符合语法规范,也应符合逻辑规律。借助语言感受力达到句意衔接,符合逻辑规律,也是切实可行的。例如下面的一个练习: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________。

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__________。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以至于变化气质_____________。

譬如漫游“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眼花缭乱,空手而归。

如暴发户炫耀家产以多为贵,却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a多读如果彻底 c多读而不求甚解

e世间许多读书人只为装点门面

b少读如果彻底 d少读而不求甚解

f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

A. b,c,e B. a,c,f C. b,d,e D. a,d,f

此题主要考查语言运用的连贯。通过多读从语感角度来判断,本段开头强调的是“少读”而不是“多读”。因此,顺应选择b。而读书“不求甚解”与“多读”有内在联系,c更符合上下文意。最后“世间许多人”“装点门面”靠的是读书。正好又和“暴发户炫耀家产以多为贵”,“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相对比,符合了全段的意义。从语感方面把握,准确率是较高的。

(三) 运用语感修改语病

运用语言感受力可以判断语病。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可判断词语搭配不当问题。如:“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在大家的信赖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在……中词语搭配不当,改为“从……中”才能与“得到了力量”相配。

可以判断句子的残缺成分。如:“为了全面推广利用菜籽或棉籽喂猪,加速发展养猪事业,这个县举办了三期饲养员培训班。”推广缺少宾语,即在“利用菜籽或棉籽喂猪”后少一个中心语,本句属成分残缺。

可以判断出不符合逻辑的句子。如:“他平日沉默寡言,但只要一到学术会议上谈起他心爱的专业时,就变得分外活跃而健谈多了”。此句中“平时总是沉默寡言”就是“不健谈”,其反面是“变得健谈”,而非“变得健谈多了”。本句不符合逻辑。

此外,语感还体现在语言材料的运用上,凡是学过一篇好文章,除读读想想之外,还要加强仿作练笔实践。这里不再赘述。

总之,语感能力的培养、训练非一日之功,不同的程度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语感水平,达到的语文水平也不尽相同。只有加强语感的训练,才能更好地运用语感,发挥其作用。

上一篇:新课改下如何打造生物的高效课堂 下一篇:《散步》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