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时间:2022-08-20 02:53:15

浅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摘要: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是标志人类所处时代和所处地域的社会缩影,是一批长期积累起来的历史文化遗产。为保护这些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世界上许多国家采取了保护政策,加强保护规划,带动城市发展。但同时,现代化城市的加速发展也伴随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现代城市建设出现矛盾。本文以天津市意式风情区为例,阐述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让人们对名城保护有更深的了解。

关键字: 名城保护 城市发展 意式风情区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是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协调保护与建设发展,以确定保护原则、内容和重点,划定保护范围,提出保护措施为主要内容的城市规划的专项规划设计。

1.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1.1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内涵

政府对历史文化名城的评定和保护,在于保持这些城市的历史特色、地方特色、文化特色和民族、民俗特色,反映城市自身的发展历程、城市文化的时空连续,确保城市建设的有序发展,其工作重点是保护好文物、历史地段、历史遗址和历史风貌。

1.2天津城市概况

天津自古因漕运而兴起,明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正式筑城,是中国古代唯一有确切建城时间记录的城市。历经600多年,造就了天津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独特城市风貌。

1.3天津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

天津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孕育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形成了“近代中国看天津”的历史文化名城特色。1986年,国务院批准了14处天津市重点历史文化街区,具体包括:古文化街、海河、解放北路、解放南路、五大道、估衣街、老城厢、一宫花园、劝业场、中心花园、承德道、鞍山道、赤峰道、泰安道。

2、意式风情区的演变

意式风情区,前身为意大利在境外唯一的租界,亦是亚洲唯一一处具有意大利风格的大型建筑群。始建于1902年,占地面积28.45公顷四至范围东至五经路,南至博爱道,西至海河东路,北至建国道、胜利路和兴隆街。[2]

原意大利租界区图

2.1历史背景

该区域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对天津市进行了割地赔款。1901年,在天津河北区直隶总督府任职的李鸿章代表当时的清政府签定了庚子条约时的特殊历史产物。该区域建筑风格独特,广场与联排欧洲建筑在天津独一无二,且保留完整。

2.2时代演变过程

2.2.1 1902年至解放前的意租界

1902年6月7日,天津海关道唐绍仪与新任意大利驻华公使嗄里纳签订了《天津意国租界章程合同》,划定天津意租界的范围。南临海河,北到津山铁路,面积771亩。1946年,天津意租界被中华民国政府收回。

2.2.2 1949年至2002年的归属楼

1949年解放后,名人故居被作为政府办公或分给国营企业和普通百姓。

2.2.3 2002年后的新意街

2002年,天津市政府和天津市海河风貌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对原天津意租界所在地域进行保护性开发,被称作新・意街、意大利风情区或海河意式风情区。新意街于2005年完成修缮并招商引资,2008年对外接待游客,现已成为天津具有特色与吸引力的旅游景区。2011年,根据天津市规划局编制公示的《天津市一宫花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正式定名为一宫花园历史文化街区。2013年,天津意式风情区已经是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

2.3格局规划转变

2.3.1初建时期的区域规划与建筑风格

意租界的建筑风格首先体现在区域规划上,规划前是村落格局,规划后的网状街道体现了现代城市的风格。街道的设计考虑到与相邻区域的连接,如意租界马路与俄、奥租界道路的衔接,避免了英法租借道路互不衔接的缺点,保持了与俄、奥租界建筑景观的自然过渡。

2.3.2 2002年市政府对意式风情区的改造

意式风情区内有137栋风貌建筑均为意大利建筑师设计,区内的许多建筑由于建造年代久远,又经过历史沧桑许多建筑成为危房,区域内私搭乱建情况严重,在整修的过程中遵循保护性开发的原则,在整修重建中努力恢复历史原貌。

一是尊重原貌,修旧如旧

尊重原有意式风格特色,恢复马可波罗广场、意大利兵营等建筑原貌,体现和谐统一的浓郁意大利风格。

二是整合布局,与时俱进

在交通组织,功能布局,景观设计上参照意大利几大古城的城镇规划体系,恢复五横四纵棋盘状的格局,沿街建筑没有任何重复,设计图纸没有雷同。

3、意式风情区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3.1意式风情区增色天津发展

3.1.1 保存近代天津文化遗产

意大利风情区是目前亚洲规模最大的意式风格建筑群落,在意式风情区里可以观赏到意大利各个不同时期风格的建筑,至今仍保留有30余座名人故居。目前保留的每一处老建筑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故事。

袁氏宅邸:位于河北区海河东路39号(原奥租界金汤二马路)的这幢袁氏旧宅,是袁世海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不久,以低价从奥租界购得,委托德国和英国建筑师设计建造的。该建筑于1917-1918年建成。

梁启超故居和饮冰书斋:位于天津市河北区民族路42号――44号的两栋欧洲小洋楼,就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先生大名鼎鼎的饮冰书斋,著名的饮冰室合集就诞生于此。[3]

3.1.2 带动天津人文旅游资源

很多历史文化名城因其丰富的人文资源、深远的文化影响、广泛的知名度而吸引海内外众多旅游者纷至沓来,而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也为发展旅游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街区规划定位以文化展示和休闲商业为主导的混合型历史文化街区,自2008年开放以来成为海河岸边历史文化传承和保护的样板,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意式风情区以其良好的区位、丰富的文化底蕴、回报丰厚的产业投资领域,吸引了越来越多中外各界有识之士的关注,先后接待多个国内外投资团组,达成了一批合作开发的意向或协议。

此外,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影视剧如《非常完美》《建国大业》《白银帝国》《风声》《辛亥革命1911》《梅兰芳》《金粉世家》《大上海》《毒战》等等都是在天津的意式风情区拍摄,而且更多的影视剧也将越来越多的在这里取景拍摄,不仅因为这里很美,更因为这里是有历史有文化有异国风情的街区。

3.2意式风情区引起规划反思

3.2.1 加强公众参与,增强制度建设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意大利风情区也面临着大量的开发,不少历史文化建筑遭到严重破坏。目前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仍然主要依靠专家呼吁、媒体曝光、规划监督等外部手段,名城保护的内生机制尚未建立。

要对历史文化建筑和名城进行保护和开发,首要的就是出台相应的法规政策,只有这样才能使全民参与到保护风貌建筑的行动中来。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出台的《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就对此进行了规范,同时《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使用管理办法》、《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和历史风貌建筑区确定程序》、《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腾迁管理办法》也相继实施,大大增强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规范性。

3.2.2 注重长远利益,增加科技结合

要从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延续和发展看问题,不能一切事情商品化,要从社会效益出发,历史的看问题。增强制度管理与利益取向相结合才是对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的关键所在。

同时,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得名城保护更加现代化。比如意大利为了古城保护维修,国家投资建立了科技保护维修中心,为建筑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持。数字化的管理全面记载文物的损伤程度、将要采取的措施以及各种保护数据等,并且中心拥有大量先进仪器,除害、修复等工序都可用流水作业方式完成[5]。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逐渐被重视也需要有科学先进的技术加以支持。

5、总结

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一种有形的集建筑资源与无形人文资源于一体的历史遗存,是城市的宝贵财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用科学的发展观建设城市、繁荣城市的具体体现。目前,全国已有106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我国在城乡规划编制中已经开始注重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在今后还应加强专家与公众参与,重视对专项保护资金的管理,并妥善处理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建设发展的关系,保障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后代留下宝贵的历史足迹。

参考文献

[1] 《城市发展研究》1996年. 第5期. 刘桂庭

[2] “近代天津城市规划史”2013年近代天津城市规划图片展

[3]《近代中国看天津》2008年.李英华

[4]《城市发展与规划》2009年.郑国

上一篇:浅谈化工机械设备及相关问题 下一篇:浅谈链斗式卸船机的技术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