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教学

时间:2022-08-19 10:03:49

浅谈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教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将“探究”列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重点培养的三大能力之一,指出“促使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这是新课程实验语文教学的一个突出的重点。也是语文教师所要追求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必须要有探究意识,把探究作为一项长期性的教学任务,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逐渐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具体来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

1. 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恰当的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质疑 .高中语文探究性课堂教学,必须努力创设语文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语文问题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般情况下,学生的阅读鉴赏常常流于对文本内容的粗略感知和理解,对于文本中重要语句所蕴含的意义不愿做更为深入的揣摩,对作品深层的意蕴也不愿多做进一步的发掘,至于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只等着老师来说了。而这一些恰恰是有效地进行阅读鉴赏的关键,又是高考语文探究能力考查的主要内容,因而必然是探究的主要内容。

2. 启发求异思维,善于用开放式问题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 . 启发求异思维,就是要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尝试一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开放的,德国著名教育心理学教授纳特说:“问题最好引起几种回答。”问题既要有对阅读材料基本内容的解释性问题,也要有对阅读材料深层次理解的评价性问题。让学生思考问题既要有根基,又要有所超越,进而起到激发探究兴趣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譬如在教学《项链》时,我抓住文中唯一议论之处“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化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以此为突破口,牵一句而动全文,提出一系列问题:这是一件什么样的“小事”?真的是小事吗?怎么理解“小事”可以“成全”或“败坏”你的一生?当师生探讨到这一“小事”造成的是不是悲剧时,学生反应强烈!有的说:“因为女主人公马蒂尔德有着根深蒂固的虚荣心,就注定了是一场悲剧,留给我们更多的是劝诫!有的说:“虚荣心也不一定就是坏事,相反,有时候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激励一个人上进,关键是要把握一个度!”本以为学生能如此探讨作品主题就不错了!没曾想有位学生却发出这样疑问:“老师,难道这篇小说仅是一个有关虚荣心话题的讨论吗?”于是,我便让学生以书面形式继续小说主题的探讨。结果不少学生说到:“从《项链》中除了读到虚荣心以外,我还读到了玛蒂尔德的诚实守信,读到了她挑战厄运的勇气;读到了路瓦栽先生珍爱妻子的宽容大度;读到了佛来思节夫人的真诚善良……”由此可见,思维的角度不同,得到的启发也不同,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也得到培养。当然,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学生往往会有让人意想不到的表现,给教师带来惊喜。

3. 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开放性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 课堂教学是探究能力培养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的渠道,语文教师在利用课堂教学形式,教好语文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的同时,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条件让学生参加选修课的学习,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课内外、校内外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全面发展教育与个性发展教育相结合,从多方面、多渠道开发学生的探究潜能。教师在认真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通过设计一定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

运用自己的教学方式,不断地在课堂上实践,把新课改理念渗透到语文教学当中来。

上一篇:一个农村中学班主任的工作体会 下一篇:批注阅读法在课外阅读中的运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