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化现代设计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实践与探索

时间:2022-08-19 05:53:26

多样化现代设计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实践与探索

【内容摘要】文章阐述了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在实践探索中运用现代设计教育理念和方法,认为应集聚社会创新资源,挖掘学校学科优势,构建“课堂教学+学科专业竞赛(研究)+设计工作室+企业实践”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搭建多样化专业教育和创业实践平台,培养适应广东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创新应用型设计人才。

【关键词】现代设计教育理念 多样化 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与探索

作为广东省属唯一重点建设的工科大学,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围绕学校“与广东崛起共成长,为广东发展做贡献”的办学发展理念。贯彻“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个性化教育,国际化培养”的基本宗旨,提出了为广东省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层次的本科现代设计人才的多样化模式。学校以23个产学研基地为依托,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上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堂教学+学科专业竞赛(研究)+设计工作室+企业实践”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搭建多样化的专业教育和创业实践平台,培养具有先进的国际视域、深厚的人文底蕴、宽广的设计视野、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优秀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并具有进一步深造的基础和发展潜能的现代设计创新人才,满足社会不同层次部门对“创新应用型”设计人才的需求(图1)。

一、构建多样化现代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方案

(一)“3+1”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3+1”是指前三年在学校完成专业所需的基本能力训练,后一年在所合作的企业进行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教育。在构建“公共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专业方向教育”三段梯度教学模式模块基础上,实行一至三年级以理论教学,按“学科大类培养”,四年级实行专业方向“按需分流、方向选择”的基础上,尝试“3+1”人才培养模式。本着同专业学生可以按不同规格和不同类别培养的思路,制定适应个性发展的多类别培养方案和特色课程体系,允许一个专业有几套培养方案,尝试在相同专业根据学生兴趣与水平实施不同的教学计划。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设计和视觉设计专业学生每届在校本科生分别为180和120名,四年级完全打破行政班级,以学生兴趣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实施以上教学计划(图2)。

(二)创新班培养模式

创新实验班是在学校大力实施“大学生创新行动计划”,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水平创新应用型人才的新形势下探讨的新教学模式,以“3+1”“3+0.5+0.5”的培养模式为主体,鼓励成立以教授为主的专业团队,特别是外聘教授及以其为中心的优秀设计团队。他们不但将其最新的成果带到学校,还和本地设计界进行更宽广和更深入的合作,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团队引进国际设计品牌的设计方法和理念,加入到现有的设计教育中来,通过设计学院的教学――科研――实践体系这一平台,使得广东成为最先进的创新实践基地之一,满足不同类型的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的要求。

1.以华南工业设计院为平台的“创新设计班”

广东华南工业设计院是学校与东莞市政府共建的,是国内少有的集设计技术创新、设计产业孵化、顶尖设计人才培养与创业为一体的产学研平台。从“工业设计”(工科类招生)与“产品设计”(艺术类招生)两个专业中挑选拔尖学生组成“创新设计班”,由华南工业设计院指导教师根据“创新设计班”学生的个人兴趣、特长以及对未来个人发展的构想,学生的学习课程内容与设计院的专题设计项目相结合,随实际项目进行灵活的教学。开展针对性、市场化的现代设计人才的差异化培养,在市场运作中使每个学生的设计特质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2.以国内知名设计师校外导师工作室为指导的“创新实验班”

以大朗毛织研发中心总监、高级服装设计师陈娟,国家二级导演周正,知名设计管理策划总监司徒歌今等命名的“创新实验班”,是在与学院合作建立校内(外)设计创作工作室的基础上,学生进入四年级实行双向选择进入设计名师工作室,跟随设计名师进行项目研究。导师们还定期到学院进行学术讲座、课程指导,实现资源共享,使学生受益。以各类型的合作工作室为创新班培养模式多样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校镇企合作培养模式

以广东专业镇、产业集群为内核,学院多年培育的23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为平台,按照“3+1”校镇企合作模式进行培养,即实施3年的校内培养和1年的镇企业培养。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在企业实习的容纳量少,一般在2―4名左右,学院与专业镇的行业协会签订实习基地,依托专业镇的行业协会,选择8―10家知名企业作为实习企业群体,就能扩大一个地区接收学生实习的容量。既便于对学生的实习管理,也加强了与专业镇产学研的联系。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以参与项目设计与开发为主线,深入企业研发、产品设计、制造和应用等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完成规定的企业课程、实习时训和综合项目设计任务。如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与东莞大朗毛织专业镇、工业设计专业与东莞大石工业产品专业镇、家具设计方向与中山大涌红木家具专业镇的企业群体实习对接,动画、数字媒体专业与中智科技开发的乐学教育游戏网站对接等都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四)新型校内培养模式

新型校内培养模式是针对创新班以外的大多数学生的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突破口,调整、改造、更新传统课程,增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课程,优化课程体系和结构,拓宽培养口径,推行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模块化,实现校内培养模式的改革。

1.以“平台+模块”的课程设置思路,坚持以宽基础、强主干、重延伸、综合交叉为原则,构建科学合理的培养框架体系。按照作为素质教育基础的公共基础平台、作为学科基础教育的学科基础平台、体现专业特征的专业基础平台等几方面相互依存又逐层递进,按各专业的特点设置必修和选修的课程组合模块。

2.根据个性培养的要求,在本科专业标准学制4年基础上,允许学生根据自身学业情况保留学籍,实行弹性学制4―8年。在一段时间内出去创业、参加社会实践或出国交流学习;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辅修其他专业或攻读第二学位。根据学生每一阶段的学业进程,注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内与课外教育、通识教育与特色教育、总体素质与个性化培养的结合。

3.增设公共选修课学分和创新学分,充分体现素质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的思想。在全校范围内开设艺术及人文素质等普及类课程,规定本科生必须选修一定数量的跨学科门类课程,有些课程的设置设有不同深度以及后续课程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学生可根据个人基础、能力、志趣和特长选修各类涉及哲学、管理、经济、工程技术等方面的课程,从而促进学科的交叉渗透。创新学分是根据学生实际需求设立,鼓励一部分学生在专业领域的深度和广度上有所突破,在国内外专业竞赛、社会实践活动中争创优异成绩,调动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的保障措施

(一)更新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为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提供前提

多样化人才的培养,必须推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一是强化理论教学的“系统性、精练性、交叉性、前沿性”,主要是依托学校深厚的工科背景下的设计类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的特点,坚持设计与工程技术理论相融合,注重设计与工程技术教学模块的相互渗透,构建一套跨学科、跨专业的艺工融合课程体系,实现设计和工程知识的融合培养。课程体系充分考虑培养目标的定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按照“能力本位”的思想和“能力主线”的思路,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分解成若干综合能力、专项能力、能力要素,最后按能力要素的要求选设相应的课程单元。每个课程单元中的各个内容模块与实际工作所要求的能力要素相对应;若干能力要素有机构成某一专项能力;若干专项能力有机构成某一综合能力;若干综合能力有机构成某项工作的职业能力,使总体设计达到优化应用型本科现代设计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二是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动手能力训练。主要体现在各专业结合各自行业的生产、运行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实践内容,使学生亲身体验生产实践,在实践中强化动手能力的训练。实现“课程实训+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创新实践”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图3)。

(二)开展“四位一体”的课外实践活动,为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提供载体

通过“设计沙龙+展示工程+专业竞赛+假期校外课堂”,设置“四位一体”的课外实践活动载体。

设计沙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社团组织,课余时间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组织地集中探讨专业前沿理念、设计思路和方法,加强对现代设计更深层次的解读和研究。

展示工程是通过名家经典作品、学生优秀作业的展示,以加强专业、学科、学院、学校、业界之间的广泛交流和互动。

专业竞赛是指学院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的国内外知名度较高的专业活动,各专业导师作为竞赛的指导教师,进行课内的集中主题训练和课外的个性化研究。

假期校外课堂,结合现代设计灵感和理念来源于社会又服务于社会的特点,积极推进各种类型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模式,组织学生真正参与服务社会的专业实践活动。

(三)建立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为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提供监督

在学校层面,制定了《广东工业大学关于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指导意见》等质量标准,按“质量工程”的实施标准,以及全面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要求,实行全过程的教学质量监控和优化。

在学院层面,通过设立相应学分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设计实践和比赛;积极配合学校进行校、院、系三级督导管理。

在企业层面,针对在企业实习的学生,企业配备两类人员进行监督指导和管理,一是以企业管理的模式进行统一的日常管理,二是专门配备专业人士进行技术上的管理和指导监督。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不仅重视学生的作品,而且重视学生创作作品的过程。

在学生层面,加强自评、互评环节,关注学生的需要,尊重和体现学生的差异,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评价主体互动,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

(四)形成人才需求信息反馈机制,为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提供指向

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信息反馈,在一定程度上为人才培养和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指导。通过“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建立学校与社会互动的人才需求信息反馈机制,既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又能第一时间了解和掌握现代设计的前沿信息,及时反馈给各相关专业,及时调整办学思路和办学理念。学院还建立各种有效的信息收集与反馈机制,比如,建立校友联络网,定期组织校友返校进行讲座交流,不定期派学生深入校友工作场所调研学习等手段进行信息的反馈,有效地形成了一系列社会人才需求信息反馈体系。

(注:本文为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项目编号:BKYB2011039)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

上一篇:电影音乐对现代电影剧情之影响作用 下一篇:文海浪滔滔 练笔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