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盆腔炎中医证候、体质分布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时间:2022-08-19 05:01:03

慢性盆腔炎中医证候、体质分布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摘要] 目的 对慢性盆腔炎中医证候、体质分布及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将2012年4月―2014年4月期间在该院诊断为慢性盆腔炎并接受治疗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随机选取与患者年龄相近的60例健康女性作为对照组,研究患者的中医证候和两组女性的体质分布、其他相关因素。 结果 研究组中6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中约有33.3%为肾虚血瘀证,约有21.7%的患者为湿热瘀结证,还有18.3%的患者为肝郁肾虚合并气滞血瘀证,另外气虚血瘀证和寒湿凝滞证患者分别占15.0%、11.7%;对照组的健康女性多为平和体质(73.3%),而研究组慢性盆腔炎患者中瘀血体质(40.0%)和湿热体质(43.3%)的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3.3%和1.7%),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女性在经期进行性生活、阴道冲洗次数、避孕方式、宫腔操作次数和流产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慢性盆腔炎;中医证候;体质;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 R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0(c)-0025-02

盆腔炎主要是指女性的生殖道和其周围的组织出现的炎症,多是由于在急性期没有得到彻底的治愈而转成了慢性的盆腔炎,常常经久而不愈,反复的发作,对女性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1]。为对慢性盆腔炎中医证候、体质分布及其相关因素进行研究分析,现分析2012年4月―2014年4月间该院收治的6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在该院诊断为慢性盆腔炎并接受治疗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所有患者按照卫生部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相关指标为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并进行血常规、血沉检测、B超检查、C反应蛋白的测定、腹腔镜检查、血清CA-125的测定和阴道或子宫颈管的分泌物涂片培养检查等辅助项目检查,已确诊为慢性盆腔炎,多数患者曾患有急性盆腔炎,患者表现为疲乏、低热、白带增多、腰骶部胀痛、下腹坠胀疼痛、月经不调和不孕等症状,患者还存在子宫活动受到限制、粘连固定伴有压痛、附件区伴有压痛等。另随机选取与患者年龄相近的60例健康女性(所有女性均有性生活史)作为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年龄为18~45,平均年龄为(29.07±7.32)岁;对照组健康女性的年龄为17~44岁,平均年龄为(30.03±7.44)岁。并已排除妊娠或哺乳期的妇女、合并患有心血管、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的疾病的患者、合并患有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患者、精神异常者和不接受调查者。

1.2 方法

对研究组的6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诊断,按照《中医妇科学》和《中医诊断学》上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主要包括湿热瘀结证、寒湿凝滞证、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肝郁肾虚证和肾虚血瘀证六类,分别根据患者的主要症状、次要症状和舌脉进行诊断判定。对对照组和研究组的全部女性进行体制的判断,体制判断标准按照《中医体质学》,主要包括平和质、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痰湿质、瘀血质、气郁质、湿热质和特禀质9大类。并对两组女性的其他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其中致使女性患有慢性盆腔炎的因素。

1.3 统计方法

该研究中所统计的数据均进行统计学上的分析,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结果表明,研究组中6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中约有33.3%为肾虚血瘀证,约有21.7%的患者为湿热瘀结证,还有18.3%的患者为肝郁肾虚合并气滞血瘀证,另外气虚血瘀证和寒湿凝滞证患者分别占15.0%、11.7%;对照组的健康女性多为平和体质(73.3%),而研究组慢性盆腔炎患者中瘀血体质(40.0%)和湿热体质(43.3%)的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3.3%和1.7%),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女性在经期进行性生活、阴道冲洗次数、避孕方式、宫腔操作次数和流产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慢性盆腔炎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妇科类常见疾病,目前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并容易导致出现慢性盆腔痛、异位妊娠和不孕等,因此,有效的对慢性盆腔炎进行治疗,对于提高女性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和影响。其中,通过中医药有效的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提高临床上的治疗效果,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2-3]。该研究结果显示,慢性盆腔炎主要有湿热瘀结证、寒湿凝滞证、气滞血瘀证、肝郁肾虚合并气虚血瘀证和肾虚血瘀证,其中,肾虚血瘀证是最常见的中医证型,临床上多表现出腰酸、膝软无力、白带增多、下腹疼痛、痛处固定、月经不调、舌黯、面色晦暗等症状。主要由于慢性盆腔炎的病程较长、久治难愈、劳累后容易复发,导致久病多虚、久病多瘀伤损到患者的脏腑,导致脏腑的阴阳失调,累及患者的肾,最终出现肾虚血瘀[4-5]。

该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中6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中多为肾虚血瘀证和湿热瘀结证,对照组的健康女性多为平和体质(73.3%),而研究组慢性盆腔炎患者中瘀血体质(40.0%)和湿热体质(43.3%)较多,与李伟莉等[6]的研究相符合,慢性盆腔炎患者多是急性盆腔炎未能得到彻底治愈,或因患者的体质较为虚弱,病情得到延误,或没有急性盆腔炎发作史,但是患者起病较为缓慢,病情十分顽固并反复不得治愈,因此要对患者的体质特征进行充分的了解,掌握患者病症的变化趋势而防治慢性盆腔炎。两组女性在经期进行性生活、阴道冲洗次数、避孕方式、宫腔操作次数和流产次数也有明显差异(P

[参考文献]

[1] 鲁艳秋,梁志强.红藤败酱汤加减辅助抗菌药物治疗慢性盆腔炎100例[J].山东医药,2013,53(35):105.

[2] 王桂琼.慢性盆腔炎中医辨证施护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5):94-96.

[3] 丁永芬,程玲,王志国,等.中医综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3(11):1316-1319.

[4] 田加珍,田丽蔚.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56例疗效观察[J].浙江临床医学,2014(5):731-732.

[5] 梁彩英,陈南官,廖颖文,等.中医综合治疗与护理治疗慢性盆腔炎4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2,18(3):102-103.

[6] 李伟莉,詹丽.慢性盆腔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22(6):482-484.

(收稿日期:2014-07-15)

上一篇:从商品包装上的英译文看加强翻译监督的必要性... 下一篇:泸州市龙马潭区学龄前儿童乳牙龋病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