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并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观察

时间:2022-08-19 04:54:50

针药并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比较针药结合疗法与口服西药弥可保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DPN患者按随机1∶1分为针药组与西药组。针药组以针刺:通里、少府、曲池、少海、足三里、阳陵泉、血海、太溪、委中、太白、三阴交为主,配以口服糖周炎宁(院内制剂)治疗;西药组口服西药弥可保。结果:针药组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结论:针药结合疗法治疗DPN疗效显著。

关键词:糖尿病神经病变;针灸疗法;针药并用

中图分类号:R58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4-0836-03

糖尿病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和主要致残因素之一,其发生率高达60%~90%[1]。DPN可累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植物神经,产生麻木、疼痛、运动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西医对本病的治疗手段局限,大多基于DPN的病理机制针对性用药,其疗效不一,且价格昂贵,近年来采用针灸等方法综合治疗DPN显示出一定优势,取得了一定进展[2]。笔者应用针药结合疗法与口服西药弥可保比较治疗本病结果表明针药结合治疗DPN疗效显著,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资料全部60例患者,均来自本院内分泌科和神经内科,为2005年5月─2006年8月在本院确诊为1型或2型糖尿病合并出现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符合纳入标准,能够完成治疗所需疗程。分别将上述病例随机分为针药组与西药组,针药组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最小39岁,最大75岁,平均(56.82±14.56)岁;出现周围神经病变最短6个月,最长12年,平均(3.12±3.65)年。西药组中,男11例,女19例;年龄最小41岁,最大73岁,平均(56.23±15.36)岁;出现周围神经病变最短5个月,最长10年,平均(3.26±3.48)年。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年龄及病程等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纳入标准(1)1997年7月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年会对糖尿病诊断标准(该标准1999年被WHO承认)[3]:有糖尿病症状 其空腹血糖>7.0 mmol/L,和餐后2h血糖>11.1mmol/L,则糖尿病的诊断成立,若无糖尿病症状,空腹和餐后达到上述标准,须重测1次即可确诊;(2)四肢末梢麻木、疼痛、感觉异常及感觉障碍、肌力减弱或肌肉萎缩等;(3)肌电图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MCV

1.3排除标准符合上述(1)并且(2)或(3)中的1条即可纳入观察病例。其它疾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合并妊娠、肝肾功能损害;有糖尿病昏迷史;其它严重的并发症,如增殖性视网膜炎、肢体溃疡等。

2治疗方法及观察项目

2.1针药组采用糖尿病基础治疗,包括药物、饮食等。全部患者均在饮食治疗基础上,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继续服用降糖药,使血糖稳定控制在空腹正常范围。针刺取穴:通里、少府、曲池、少海、足三里、阳陵泉、血海、太溪、委中、太白、三阴交为主,得气后留针30min,每10min捻针1次。隔日针1次,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配以糖周炎宁(院内制剂),50mL日3次口服。

2.2西药组基础治疗同1组,予口服弥可保,不用其它方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20天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2.3观察项目采用肌电图测试神经传导速度,由本院检验科专人负责。注意体格检查:观察心率、血压、呼吸、心电图、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等变化。每周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h胰岛素(2hINS)。治疗前后血脂及神经电生理检查。应用肌电图测定主侧肢体的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MNCV)和感觉传导速度(SNCV),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3疗效判断标准

借鉴《新药审批办法》临床研究技术要求分4级:① 临床治愈: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异常消失,肌无力和萎缩消失,腱反射和下肢音叉震动觉恢复正常,肌电图或NCV恢复到正常范围。② 显效: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异常明显减轻,肌无力和萎缩明显好转,腱反射和下肢音叉震动觉增强,肌电图或NCV 明显改善。③有效: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异常减轻,肌无力和萎缩好转.腱反射和下肢音叉震动觉有恢复,肌电图或NCV好转。④ 无效: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异常无好转甚至加重,肌无力和萎缩无好转,腱反射和下肢音叉震动觉无恢复,肌电图或NCV无改善。

4结果

4.1 临床疗效针药组总有效率为93.33%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6.50%,2组比较差异显著(P

MCV表示运动神经传导速度;SCV表示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4.3不良反应治疗组50例患者治疗过程中未见心电图、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等方面异常改变。

5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肢体麻木、疼痛是其主要症状。中医文献中虽无其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病名,但对该病早有认识,相关论述散见于“痹证”、“痿证”、“麻木”等病证当中[4]。西医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于多原性病变,其发病机制包括缺血、缺氧、能量供应不足、多醇旁路、蛋白的糖化作用、血液黏稠度增高、遗传因素、自由基、神经生长因子、神经调素、各种神经递质、多种受体异常等[5]。中医病因病机为消渴日久,气阴亏耗,血行凝滞,脉道瘀阻,阳气不达四末所致。足三里为胃之合穴,阳陵泉为筋之会穴,血海养血活血,化瘀通络,太白为脾经输穴,四穴配合能调和气血,生津止渴,润养筋脉;委中为膀胱经合穴,为治疗腰背下肢疼痛的要穴;太溪为肾之输穴,属肾经,三阴交属脾经穴,两穴配合能滋阴补肾,通络止痛。曲池为手阳明经合穴,心主血脉,通里、少府、少海为心经穴,共主疏通血脉。

糖周炎宁冲剂为本院院内制剂,由多种天然药物提取而成,主要用于治疗因糖尿病所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其药理作用主要有:细胞保护作用;抗缺血、缺氧、再灌注损伤

达到保护细胞的效果;扩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变性和微循环。

从以上结果看,针灸与糖周炎宁冲剂联合应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很好的疗效。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针刺联合现代康复治疗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的临... 下一篇:蒸发光散射检测器(ELSD)应用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