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语中“爱”的隐喻

时间:2022-08-19 01:28:59

浅谈汉语中“爱”的隐喻

摘 要: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所指的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更是人们认识和表达抽象概念的强有力工具。本文将从认知的角度对汉语中“爱”的隐喻现象进行分类分析,并通过人们对“爱”这一抽象概念的认识来具体论述隐喻在认知中的作用。

关键词: 爱 隐喻 认知

一、隐喻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指人们用一种事物认识、理解、思考和表达另一事物的认知思维方式。在Lakoff和Johnson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提出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生存和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它植根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在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隐喻意义是“两个类属不同的语义场之间的语义映射”(I.A.Richards,1994),是“从一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cognitive mapping)的过程和结果。

人们往往参照我们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对待无形的、抽象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了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这样能够帮助人类更好更深入地认知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也就是说,隐喻是以语言为载体的思维现象,是人们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Lakoff和Johnson把概念隐喻分为三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

二、“爱”的隐喻

“爱”是一个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人们往往参照有形的、熟知的概念来认知和理解它,具体有以下三种:

(一)结构隐喻

结构隐喻是Lakoff和Johnson(1980)所总结的一种最常见的隐喻类型。它指的是通过一个概念来建构另一个概念(如“人生”和“旅行”各自都是一个概念),这两个概念的认知域自然是不同的,但它们的结构保持不变,即各自的构成成分存在着有规律的对应关系。它不仅是以具体事物的认知模式来认识和构造对其他事物的认知模式,而且将其整个认知模式的结构和内部关系转移,形成结构映射。但是由于不同的源范畴往往突出目标范畴的不同方面,所以一个目标范畴可以由多个源范畴隐喻。因此人们经常用不同的事物、现象的概念来表达“爱”这个概念。

(1)爱是旅行

Lakoff有一个著名的隐喻Love is a journey(爱是旅行)。在这个隐喻中,“旅行”这个领域被映射到了“爱”这个领域。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语句:

①爱情真是一条漫长的路。

②我们停滞不前。

③我们正处在十字路口。

④我们的爱情正一步步走向胡同。

我们可以从上面几个隐喻找出相对应的东西:相爱的人是旅途中的旅行者,他们把“有情人终成眷属”和共同的生活目标看作是将要到达的旅途目的地,爱情关系中出现的困难与旅行中所出现的困难相对。两人从相识相知相恋到最后走到一起的整个过程就仿佛是一场旅行,过程中“关系没有进展”、“面临重要选择”、“遇到困难”等情况就如同旅途中会“停滞不前”(例②)、“处在十字路口”(例③)、“走向胡同”(例④)等情况一样。

(2)爱是战争

①他是我的情敌。

②你已经攻到了她的最后防线。

③这个世界上没有他攻不下的堡垒。

④她一定会成为我的俘虏。

人们把爱情比作战争,情场衍变为战场。向心仪的人求爱是一场战争,被求爱的人经常被看作是堡垒。如果两位男士(女士)同时爱上了同一个女士(男士),这两位男士(女士)就被对方称为情敌(例①)。通常情况下,最终的结局是一方被打败,另一方不断进攻被求爱人的防线(例②)直至博取其芳心即攻下这个堡垒(例③),使其成为自己的俘虏(例④),取得爱情这场战争的成功。

(3)爱是高山

①爱高不可攀。

②这就是母爱,爱的峰巅。

③他的爱把我压得喘不过气来。

在这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把山的概念结构映射到“爱”上,山有高度,爱也有高度。山可以攀登,爱也可以,所以可以说“爱高不可攀”(例①)。山的构造有山峰,爱于是也就有了峰巅(例②)。山由土石构成,有很重的分量,爱也就有了重量,于是我们又说“他的爱把我压得喘不过气来”(例③)。

(4)爱是大海

①爱海滔滔,爱如潮水。

②他的爱深不可测。

③他心中的爱永远不会枯竭。

④他胸中涌动着一股爱的暖流。

在这组例子中,人们则把海的概念结构投射到“爱”上。在认知过程中,人们把爱当成了海,一个人的爱可以像海一样深不可测(例②),当一个人心中没有爱的时候,人们就说他心中的爱就如同海一样枯竭了(例③)。海中有暖流,于是人们认为爱也有暖流(例④),爱给人的感觉是温暖的,所以人们用“暖流”而不是“寒流”来隐喻爱。

(5)爱是果实

①初恋是青涩的。

②他们之间的爱还没有成熟。

③终于到了收获爱的季节。

在这组例子里,人们则把果实的概念结构投射到“爱”上。由于果实有生长期,有成熟和不成熟之分,所以形容爱的时候,就用果实的这个特征,来形容爱发展到的某个阶段,是青涩的(例①),成熟的还是不成熟的(例②)。当果实成熟的时候,我们收获果实,于是我们又可以说收获爱情(例③)。

(6)爱是火

①爱之火,在我俩的心中燃起。

②我无法熄灭对他的爱。

在这组例子里,人们则把火的概念结构投射到“爱”上。我们通常认为爱如同火一样会燃烧(例①),让人有激情,让人感觉到温暖。爱如同火一样会熄灭,所以可以说“无法熄灭对他的爱”(例②)。这种“爱是火”的概念隐喻,生动地描述了爱充满激情的这个特征。

(7)爱是双栖偶居动物

①梁祝化蝶。

②只羡鸳鸯不羡仙。

③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在汉语中,我们用一些一生不分离的双栖偶居动物表示爱,像鸳鸯、蝴蝶、比翼鸟等等都可以。蝴蝶一般成双成对地出现。鸳鸯这种鸟一生都成对生活,永不分离。比翼鸟仅一目一翼,雌雄须并翼飞行。用这些双栖偶居动物表示“爱”,形容爱情中的两人形影不离、幸福甜蜜。

(8)爱是缘分

在汉语中,受到佛教的影响,我们中国人有“爱是缘分”的概念隐喻。中国人相信在万千人群中能够遇见是一种缘分,相爱更是一种命定的天数,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下面的例子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隐喻: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

(二)方位隐喻

方位隐喻是指将具体空间概念投射于情绪、身体状况、数量、社会地位等抽象的概念上,运用上下、内外、前后、远近、深浅、中心—边缘等表达空间的概念来组织另一概念系统。空间方位来源于人们共有的身体、物质经验以及特定社会中形成的文化经验,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概念。根据Lakoff和Johnson的隐喻理论,空间隐喻通过两个阶段得以形成。在第一阶段,人们基于空间体验形成空间概念;在第二阶段,人们构建作为始源域的空间域和作为目标域的空间域的联系,即心理相似性,从而形成空间隐喻意义。

“爱”作为一个抽象概念,原本不是空间中存在的现实物质,更没有方位可言,但是人们在使用时,却容易把它放在空间中进行表述,如:

①她的爱高高在上。

②我深深地爱着你。

③我们之间的爱很真。

说一个人的爱“高”(例①),是形容一个人的爱很难得到。这与人的经验有一定关系,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人体向下运动时比较容易,而向上运动则比较困难,于是人们会把难以获取的东西定位在很高的上方。说对一个人的爱“深”(例②),是形容爱的真切深刻,而不是肤浅鄙俗的。在例③中,说爱的位置处于我们两个人之间,是因为爱,两个人才想互相接近,于是人们在认知的概念中,认为爱的位置应该是处在两个人之间的。

(三)本体隐喻

本体隐喻指将抽象、模糊的思想、情感、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视为有形的实体,从而对其指称、量化和识别。这其中又可以分为三小类:实体和物质隐喻、容器隐喻和拟人隐喻。

(1)实体和物质隐喻

人类对物体的经验为我们将抽象的概念理解、表达为“实体”提供了物质基础,由此而派生出另一类隐喻——实体隐喻。在这类隐喻概念中,人们将抽象的和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等无形的概念看做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因而可以对其进行指称、量化、识别其特征及原因。

爱本来只是一种感觉,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很难用人们已经掌握的词库里的一个准确的符号表达清楚,根据语言学中的经济原则,人们往往选择已经熟悉了或比较习惯的、熟知的语言单位来进行交际,所以只好用表达实物的概念来表达它。例如:

①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美好。

②我不能接受你的爱。

③把爱埋在心里。

④刀剑无情,爱亦如此。

在前两个例句中,爱被视作可以被接受、被奉献的具体的物体,而不是抽象的感觉。我们可以看出,爱已不是抽象的感觉,而是一个物体,我们可以把爱奉献出来(例①),也可以接受别人的爱(例②),甚至当我们不想把爱表露出来让别人知道的时候,还可以把它掩埋起来(例③)。例④中,爱则被形容成刀剑,像刀剑一样无情,使人更容易体会被爱伤害时的感觉。

(2)容器隐喻

容器隐喻指将本体(不是容器的事物、视野、事件、行动、活动、心态、心境等)视为一种容器,使其有边界、可量化、能进可出。容器这一概念无处不在,任何有自然边界或者可以构想出边界的空间都是容器。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容器,有内外之别,我们从外界摄取空气、食物、水等等,同时将汗液体液排出体外。人们将这种概念投射于人体以外的其他物体,事件、状态、行为、活动等都可隐喻概念化为容器,人或位居其中,或位居其外。

人们经常把“爱”隐喻为一个容器,例如:他陷在爱中不可自拔。在这个例子中,人们把爱看做了一个容器,一不小心就会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

事实上,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这三种隐喻方式不是截然分离的,它们都有各自独立的成分,但是也有很多互相交叉的成分,形成网状结构,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如在“他的爱深不可测”这句话中,我们既可以把它看做是结构隐喻(隐喻成海)中的一个例子,又可以把它看做是本体隐喻中的容器隐喻,因为海本身就可以看做是一个容器。

(3)拟人隐喻

拟人隐喻,是指赋予本体能动性,使得本来抽象的没有生命的事物和人一样具有生命。在人与自然界、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很多抽象概念除了具有和自然界的物体相似的特性外,还可以认为其具有人性,和人一样具有生命。它们仿佛有自己的思维、判断、感情和力量,像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例如:

爱能熔化世界上的坚冰,能凝固一切美好的回忆。

在这个例子中,“爱”不再是被动的、没有生命的东西,变得具有能动性、有生命。

三、结语

当“爱”作为一个抽象的情感名词刚刚出现的时候,人类语言中没有足够的词汇去形容它,而情感又是抽象的难以表达的感觉,所以,为了便于理解和形象的表达,人们便以人体本身和人周围的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实物为标准对其进行衡量,“爱”的隐喻由此而产生。因此,“爱”作为既有抽象意义又有生理体验的情感,实质上蕴涵着丰富的概念意义。

因此,我们可以说,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现象,一种探索、描述、理解新事物的有力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隐喻将在人类不断丰富和扩展其知识概念系统中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王彩丽.修辞隐喻、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的关系探讨[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7).

[3]姚婵莉.谈三种隐喻观的比较——修辞隐喻、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J].湘潭大学学报,2005,(5).

[4]北京大学CCL语料库http://.

[5]Lakoff(1987).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6]Lakoff & Johnson(1980).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7]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8]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9]林书武.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焦点及趋势[J].外国语,2002,(1).

[10]束定芳,汤本庆.隐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与研究课题[J].外语研究,2002,(2).

上一篇:中美关系不止于经济 下一篇:人人都是利益攸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