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教学也应有度拓展

时间:2022-08-19 12:51:43

文言文阅读教学也应有度拓展

实施新课程标准以来,教师打破教材、课堂的束缚,积极引进更丰富、鲜活的课程资源为文本教学服务,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拓展由课内向课外有机渗透,深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益,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当然在实施中如何能做到既有效又有度是教师观念和教学实施中的掌控能力的问题,也是专家多次强调的问题。笔者在实际听课中发现,有效的拓展在现代文的教学中很常见,很多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拓展稍嫌欠缺,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第一,要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为目进行有效的历史故事的拓展。教材中的文言文多数是文学作品,文章的产生和文章中引用的典故等多数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折射一定的历史现实,如果不加选择的拓展,那就等于上成了历史课。如果能巧妙的进行设计,解释文言文的写作背景及课文的相关知识,为学生学习课本储备能量,就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比如,笔者在教学《曹刿论战》查找有关这次的齐鲁之战的起因的时候,发现,战争是关于齐桓公(公子小白)和公子纠的王位之争,也牵扯到著名的两个人物:管仲和鲍叔牙,还牵扯到此地的另一个国家莒国。《百度百科》的资料上称:“莒国春秋时期疆域曾东起黄海,西至今沂水县境,南达今江苏赣榆,北至今昌邑县境,拥有大小城邑30多个,是今山东地区仅次于齐、鲁的大国。”事件的发生和笔者所在的地区有所联系,于是就精心设计了一段导语,让学生了解这个历史事件,既有效的渗透了文章背景的介绍,使学生明白战争的起因和这是一次以弱胜强的著名的战役,又因为所在的地区也和这个历史事件有关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又如,在教学《陈涉世家》时,可以补充相关人物的命运的历史故事,比如文中葛婴被陈涉所杀,可以用来对比理解陈涉的“苟富贵,无相忘”这句话,也可以补充吴广被部将所害,陈涉被驾车人所害的结局,从而激起学生阅读相关文章的兴趣。

第二,补充同类或者相关文章的拓展,调动情感。一篇课文学完后,当学生意犹未尽的时候,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文言文,使阅读向课后延伸,并及时地进行反馈、交流,这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去开发课程资源,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运用文言文的积极性。尤其是文言文阅读,大多因年代较远,思想内涵丰富,如果不做一点相关的拓展和延伸,学生可能很难体会作者的深层情感。

因此,教师可以围绕文本拓展和延伸相关资料,这些材料与课文可以是在内容上有相同处,可以是在主题上有相似点。通过这种拓展,巩固学生在课文学习中所获得的相关知识,触类旁通,进而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例如在教学诸葛亮的《出师表》时可以引入《后出师表》或者《三国志》中相关三顾茅庐的故事,也可以引入陆游的《书愤》中“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的《正气歌》中“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等名人评本文的诗歌来指导进行激情诵读,可以扩大学生视野,加深对所学的文章的印象,帮助学生介入文本学习,更能起到激发学生的情感、激起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作用。

第三,拓展要有利于激发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说到底,教科书中所选的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内容丰富的好文章,确实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反复欣赏。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走进文章中,去体会作者的感情、感悟深沉的思想、品味优美简约的语言。另外,文学作品的模糊性也给给读者留下不确定性的“空白”,在阅读活动中需要读者用想像去填充。学生在填充“空白”的过程中是对文本再创造。因此,在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同样需要寻找知识生成和拓展的地方,发掘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在研读之中,教师可以设疑而解答,让学生真切体会其与作者表情达意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辩证分析的习惯,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养成大胆质疑的习惯。比如笔者在教《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时,就有同学提出:“我想知道董邵南到底去了河北没有?”说实话教者本人没有充分考虑这个问题,但我发现学生提出后,绝大多数同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如果避开或只是让他们课后去查阅资料的话,那对学生质疑问难的信心会有打击,因此我顺势让他说说自己的看法,董邵南应该不应该去,会不会去,并让其他同学也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教师提供机会让每个人的感受和理解得到丰富和完善,使每个人在自由阅读中生成的疑问得到解决,而同学们的回答也很精彩。

第四,拓展应活用教材,融入生活素材。美国教育家华特认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必须让语文课堂与生活天地相接壤。生活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而教材上的内容是有局限性的,甚至有的内容是与时代特征、现实观点是不符的,这时我们要启发学生将过去的情景、观点看法与现实进行对比,可以辩证的看待,也可以主动的舍弃。对于那些有着极强的现实教育意义的,可以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谈想法。

比如教学《郑人买履》《刻舟求剑》的时候,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类似事情讲给学生听,也可以让学生找出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此类现象,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如在教学《桃花源记》的时候,学生已经知道东晋的陶渊明描绘的美好环境是不存在的,而生活在今天的学生有了比较美好幸福的今天,可以让他们用美丽的语言去描绘自己希望生活的未来社会是什么样子的。

第五,文言文教学可以运用拓展加深对古文字的理解。从语言角度看,文言文教学的重心应该是有异于现代白话文的重点字词和句子的理解。掌握好实词和虚词的含义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是阅读课外文言文的先决条件,所以课堂教学中要重视文言文字词的教学,而对于这些字词的把握和现代文中最大一个区别,是文言文教学中可以充分运用拓展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把握,并让学生触类旁通,掌握理解词意的方法和有效阅读课外文言文的习惯,从而达到具有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文言文难,首先是表现在词语的理解,如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比较归类,注意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和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的链接拓展,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有个句子出现了“修”字,即“邹忌修八尺有余”,理解这个“修”字,就可以引导学生想想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出现这个字,意思是什么?学生就会想到,以前《核舟记》中学过“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中的“修”字是“长”的意思,再结合具体语境就可以知道本句中为“身高”的意思。

而对于一词多义的现象,更可以让学生新知旧知衔接,掌握多种意思,再结合语境确定具体词意。比如学到《陈涉世家》,“比至陈”中的“比”和《核舟记》中的“其两膝相比者”中的“比”词义各不相同,前者是“等到”的意思,后者是“靠近”的意思。这样加以综合,使学生能一目了然。文言文虚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有“之、而、其、为、以”等字,这些虚词其实也是多义词。在教学中可以把这些字词在学过的课文中的常见用法列成表格加以归类,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以加深学生对这些虚词的理解和记忆。

另外,我们还可以做到古今的衔接拓展。比如学到《曹刿论战》“小信未孚”中“孚”的意思,可以让学生找成语当中有没这种使动用法的成语,学生可能会找到与“不孚众望”的“孚”意思是一致的。有一些成语,如“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付诸东流”中“诸”乃“之于”的合音,这些都在文言文中能找到相对应的义项。

当然,在这里也要反对一个倾向,即把文言文的教学当成了语法课而不是文学课,如果只是满节课的词语的理解和背诵,而没有语言的赏析和思想的启迪也是不可想象的。

的确,在现代文教学中很多老师都注意了课内外知识的巧妙链接,可是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却往往有所忽略,其实在具体的文言文教学设计中,完全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不断拓展文言文教学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消除对文言文的恐惧,提高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文言文阅读能力。

秦峰,教师,现居江苏赣榆。

上一篇: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课堂质疑现状及策略研究 下一篇:奉献者 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