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

时间:2022-08-10 04:27:21

促进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

不久前,听了几天的职评课。

按我们那里的相关文件规定,一个教师有资格参评中级职称,最起码工作了五年。十几个参评的老师年纪大小不一,他们的语文教学水平也跟他们的年纪一样参差不齐。这里面不乏有佼佼者,但也暴露了不少语文教学的问题。

有的老师竟连一堂课自己要教给学生什么、怎么教都不清楚,课堂混乱而漫无目的,怎不教人担忧呢?

有的老师似乎连最起码的解读文本的能力都不具备。上课的时候,捧着学生用的辅导用书,装模作样头头是道,怎不叫人质疑:一个中文系的本科毕业生连初中课文都读不懂?

有的教师拘泥于教师用书的说法,拘泥于完成课文练习。

有的教师教法见不到一点新的理念,甚至搬用的是他们上初中那会儿就落后的死板教法。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自说自语,根本不顾学生是否在思考,是否积极参与学习了。

一堂职评课,半天的准备时间,虽然有点匆促。但是,一线的语文老师都知道,大家平时承担两个班的教学任务,有的还兼班主任,平时上课之外的空余时间,除了改作业,往往被一堆杂事挤得满满的。平时的备课大都利用业余时间开夜车,一堂课能有半天的准备时间已经够奢侈的了。因此,半天准备上一堂课,基本上可以客观地反映一个老师的真实水平,反映一个老师五年或者更多年的成长状况。

课堂出现了这样那样的状况,着实让人担忧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于是就想起了一个问题:我们该如何去关注一个年轻教师的成长呢?怎样才能促进一个年轻教师的健康成长呢?

一.教师的成长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学术空间

教师的成长需要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有时候一个人分配到怎样的工作环境就决定了一个人的专业提升状况,这次上课呈现出来的情况也如此。学术水平高的学校教师的课堂目标定位相对准确些,教学水平也相对高些。相反,也见到个别教师个人素质很好,但是课堂呈现的教学内容的选择滞后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没有良好的学术环境,能让一个年轻人的蓬勃朝气在岁月的过滤中消失殆尽,能让一个有才气的年轻教师变得平庸。那么,怎样才算是良好的学术环境呢?我想,这取决于一个群体的教师素质与学术氛围,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群体人员的勤奋;

群体人员钻研精神;

群体人员的良性竞争意识;

群体人员坦诚的胸怀;

群体人员的虚心好学与善意的批评指正。

如给文本定位,是一个学术问题。人教版的实验教材使用十来年,有的文本的定位一直是争议;给课文定一个合宜的教学目标,成了语文课程发展的瓶颈。教师是语文课程的建设者,但是,有的老师也许习惯于一本教材一本教参或教案的模式,教师拿到课文以后,不先解读课文,不使自己对课文有个整体的把握,而是根据教师用书,人云亦云;或者拿一本教案,依样画葫芦,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抑或是根据练习或考题给学生一题一题地解剖。如果一个老师在这样的环境中呆上五年甚至更多,上课出现不知所云的情况也就不鲜见了。

相反,如果一个教研组或备课组学术气氛浓厚,大家经常在一起交流备课资料或切磋备课心得,拿到教材先解读,根据课程标准、单元目标与学生的学情制定教学目标和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流程,选择最佳教学方法等等。一个有点灵性的年轻人在这样的环境里“滋养”五年后,老教师们就有“后生可畏“之快意了。

勤奋是一个人尤其是教师的立身之本,教师要勤于学习、勤于探索、勤于钻研,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才能有所作为。教师之间坦诚相处,虚心请教又互相指正,你追我赶,形成良性竞争意识。这样的教研氛围,对于年青人来说,无疑是最丰厚的土壤。

二.教师的成长需要良师的悉心指导

导师是青年教师成长的引路人。导师的指导包括学术指导和为人影响。导师的为人尤其是对待学术的态度,将会对年轻人产生极大的影响。从大处说,导师要指导年轻教师为自己的教师生涯作规划,如:一年计划、三年计划、五年规划等。从小处说,只要年轻教师想要学的,导师都有义务指导。从一个字一个词一个标点的写法用法,一个问题的提法,一个句式的选择;到一篇课文的解读,一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到备课,写教学反思,写论文,做课题等。导师尤其要指导他们去读书,只有会读书的老师才有可能成为学生喜欢的有思想的语文老师。一个思想狭隘的人,是成不了才的。导师要有宽阔的胸怀,包容年青教师的缺点;要有敏锐的目光,发现他们身上的瑕疵;还要细心地呵护他们身上的朝气,尤其是那种不服输的勇气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傻气”。导师要有欣喜于青年教师的教学个性给自己的思想带来冲击的底气,更应有为他们的点滴成长而高兴、为他们“青出于蓝胜于蓝”而喝彩的大气。

三.教师的成长需要学校领导的呵护

现在的语文老师特别是分到农村初中的老师,专业荒废的现象非常严重。初出茅庐时,锋芒毕露;三四年,停滞不前;五六年,销声匿迹。究其原因,是年轻教师负担过重。能干的,能听话的就多干一点,这种现象教育界普遍存在。年青人多干一点,本来这也无非可议。年青人嘛,就应该多干一点,磨练磨练。但是,今天写个总结,明天迎个检查,非专业的杂七杂八都上来了,把一个人应付地焦头烂额,筋疲力尽。说通俗一点,语文老师耕的是别家的地,收获不多,倒把自家的田荒废了。所以,一个睿智的领导,应该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剂和呵护者,而不是绊脚石。

四.教师的成长需要自身的努力

上面几点说的都是客观因素,自身努力才是成才的关键因素。学贵有志,勤能补拙。作为一个观课者,能分辨出哪些老师的课上得不完美,但他在很努力地在学习;当然也知道哪些教师自身素质不错,但思想意识还停留在几十年前,让人觉得他可惜。虽然工作忙,压力重,但年轻人体力充沛,读点书应该不成问题,而且学习的方式也不止拘泥于读书。

①读专业理论和实践书籍。读书既可以为自己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又可以开拓视野,助自己做职业规划。要知道,读书是尊重自己的职业、尊重自己的职业操守的表现。只有自己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以半碗水。让自己的学识日益丰厚,思想日益深刻,目光日益睿智,应该是一个语文老师一辈子的追求。读书能让语文老师永远朝气蓬勃,永远真正地受学生喜爱。拥有这些,也就拥有了自己职业无上的荣誉。

②上网浏览。比如上鲁迅的课文,可以去关注钱理群的博客。作为北大教授的钱老,他一直致力于研究鲁迅,致力于在学生中推广鲁迅,还曾经专门与一所师大附中合作,研究如何引导学生读鲁迅。

③学会与同事、导师交流。一个虚心求教的人,在任何环境里都受欢迎。

④与学生教学相长。青年教师相对更容易走进学生。记住: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学生是我们永远的老师。

⑤学会尝试。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教研任务,不要畏惧尝试,也不要害怕失败,每一个人都有第一次,每一件事都需要人做。多尝试,就比别人多了次机会,每一次机会,都是你成长的台阶。

五.教师的成长需要敢于说“不”的勇气

为了所谓的崇高,为了学生的考试分数,顾不上吃饭、顾不上喝水,连轴转地为学生讲题。上班时做的是教与学的事,下班回来还琢磨教与学的事,而且在教与学之间自觉而不自觉地都已考试为中心,没有时间琢磨以教为基点的语文教学,没有时间去琢磨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基点的语文教学。时间一长,语文老师得到了领导的首肯、家长的认可,但语文老师很悲哀的失去了自我,同时过早的把自己熬成了黄脸婆。这是语文老师灵性殆尽的另一种表现(第三点谈到杂物过多,导致语文老师专业荒废的现象)。

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必须有自己鲜明的的教学个性,一定是一个敢于“不“的人。

①要跟自己的惰性和不良爱好说“不”。

②敢于向权威说“不”。青年教师要虚心求教,但老教师不免有时受思维定势的影响,看法古板。在虚心的提前下,绝不人云亦云,保持自己的教学个性,难能可贵。

③向那些貌似重用你的领导说“不”。如果你想做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你必须学会适当地拒绝那些会过多的牵扯自己精力的事情。这不是自私,这是为自己的专业发展打算。记住:语文教学才是你的根。

④保持平和的心态,向世俗说“不”。做一个优秀的老师,就得能守住寂寞,有一份淡定的心态。不要急着和别人比收入、比职称。要在意自己一年读了多少书,上了多少堂公开课,发表了几篇论文等。

土深方能生根,根壮自会开花。学校的呵护,导师的引领,同事的扶助,只是为年轻老师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地,年轻教师要扎根于这块深厚的土地,努力汲取养料,自会抽枝长叶开花结果。即使一时工作的环境这块土壤不够深厚,千万不要自怨自艾,要主动去寻找养料来“壮”自己的根基,可以去结识一些优秀的语文教师或者是有同样语文理想的年轻人,特别是可以多看一些语文大家的专著,到书中去寻求理想的伙伴或树立偶像,让自己的目标更坚定,脚步更有力。

愿所有的年轻教师把握好机会,让自己成为语文舞台上的主角,迎来语文生涯的姹紫嫣红的春天。

袁聪莲,教师,现居浙江宁海。

上一篇:《伊索寓言》教学有感 下一篇:浅谈岩土工程勘察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