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堂导入方法探析

时间:2022-08-19 10:28:25

信息技术课堂导入方法探析

摘 要: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课堂导入是一个重要环节。成功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课堂气氛,增添课堂活力,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作者从教学实践体会出发,总结了课堂导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结合实际教学经验,进一步阐述了课堂导入时的注意点。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课堂导入方法 探析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其主要目的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产生学习动机,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奠定基础。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个成功的导入,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唤醒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老师把课堂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拿出必要的时间和精力来设计。不同的学科,导入的方式也是各有特色。由于信息技术这门课的教学地点和方式有其特殊性,导入方法更是值得一探。

一、温故知新,承上启下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与复习,过渡到对新知识的讲授,是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方法。信息技术学科具有很强的系统性、联系性,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延续和发展,而且由于信息技术课每周只有一节课,间隔时间长,安排这样的复习很有必要,可以唤起已有记忆,增强知识间联系,为下面的讲解做好铺垫。复习导入后,再加以深化,从而引出新知识。

例如上上海科教版高中教材《多媒体技术应用》“计算机中的声音世界”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声音的录制》我要求利用Cool Edit Pro专业工具录制诗歌并把录制的声音文件保存下来,第二课时《声音的编辑》要求继续用Cool Edit Pro软件编辑上节课保存下来的声音文件。由于两个课时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具有延续性,而且时隔一周后学生难免会对初次接触的Cool Edit Pro软件有所淡忘,所以在上第二课时就采用温故导入法,先简单复习一下Cool Edit Pro软件的基本操作,再听一听上节课同学们录制的声音,然后很自然地提出问题:所录制的声音存在什么问题,是否需要编辑加工?从而引出第二课时内容:如何编辑存在瑕疵的声音。这样一来,新旧知识衔接过渡得很自然,易于学生接受,既巩固了对以前知识的学习,又有利于新内容的教学。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劳。”把教学内容创设成生动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努力把学生引入一种问题情境,使他们产生探索、好奇、理解等的认知需要,使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产生解决问题的自觉倾向,从而产生某种认知需要,激发求知欲。

例如在讲解教科版《信息技术基础》“表格信息加工”时,我通过创设情境来导入新课。首先由我口述并用幻灯片显示: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根据我国目前各个地区的中学生营养状况调查结果来看,营养不良、肥胖等是中学生的常见病,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身体的营养状况吗?接着我在Excel中给出表格,要求学生填写自己的体重、身高,并根据公式BMI(身体质量指数)=体重(kg)/身高(m)2计算出结果,再参考指数对照表判断自己的营养状况。这样开篇之后,学生一般都兴致勃勃地开始用自己的方法计算结果。等学生用笔算或计算器计算完毕,我再介绍一种更快捷高效的方法:用Excel的公式计算,从而引出如何用Excel加工数据信息。

三、结合实物,直观导入

直观导入是指教师通过具体的实物、图片、简笔画、照片、录音、录像、幻灯片等手段导入教学。正如捷克教育专家夸美纽斯所说,“感官是记忆的最可信托的仆役”,直观导入法清晰明了,给学生以直接的形象思维和感觉,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热情。

例如在讲解上海科教版《多媒体技术应用》“虚拟现实初探”时,时逢上海世博会开馆期间,学生们因为各种原因大都未能前往参观但又心之向往,所以我就抓住他们的这一心理,让他们通过世博网的“网上世博会”栏目参观浏览各馆区。然后指出,刚才大家在网上参观时利用到的就是虚拟现实技术,再让学生根据刚才的体验总结出虚拟现实的特点。学生通过亲身体会虚拟现实技术带来的好处后,既满足了好奇心,又激发了内心想更进一步了解虚拟现实的欲望,迅速进入了较好的学习状态。

四、多媒体课件导入

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和视频等于一体,可以解决教学中学生不易理解、比较抽象、复杂的、教师用语言和常规办法不易描述的某些规律和难以捕捉的动态内容。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在教学中比传统教学手段有着更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它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综合作用,诱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实践证明: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有重要作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都有配套的教学光盘,在教学时,我们应予以充分利用。当然,老师也可根据教学内容和自身的优势制作一些小课件,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应遵循实用、适用的原则,其次还应小、精、短、简。

五、其他方法

导入新课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直接导入法、游戏导入法、悬念设置导入法、动画导入法、故事激趣导入法、结合时事导入法等。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导入时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等方面,结合教师的自身特点,扬长避短并与其他导入方法有机整合、灵活运用,这样才能使其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六、信息技术课堂导入时的注意点

信息技术老师都深知课堂导入对整节课的重要作用,在教学导入中使出浑身解数,绞尽脑汁设计新颖、精彩的导入。可有时,费尽心思设计的课堂导入却收效甚微,不少导入显得华而不实,过分注重导入形式,忽视导入实效,导致课堂效率不高,非但没有促进课堂后续活动的开展,反而淡化了探究新知的课堂主体,消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根据教学实践体会,我认为,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课堂导入时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导入应有目的性和针对性,针对教材实际、学生实际、知识实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灵活处理,导入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年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切忌过深、过难,以免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

2.课堂导入应生动新颖,对学生富有吸引力。教师在导入时要着重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避免唱独角戏而忽略学生的听讲情绪。导入力求富有趣味性,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3.课堂导入应简要概括,对学生富有启发性。教师在导入时要掌握好时间,一般以3至4分钟为宜。导入力求简短明了,对学生有所启发。

4.课堂导入应有科学性,引用材料应准确无误,符合教学规律的原则。教师只有运用了正确的观点、方法,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才能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

课堂导入是一种教学艺术,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想要灵活运用各种课堂导入方法,关键取决于教师是否有又专又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语言素养,所以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精心设计、巧妙构思,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吸引学生跟随自己的脚步去开启课堂宝库,进入知识的殿堂。

参考文献:

[1]黄旭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

[2]刘玉梅.课堂导课艺术浅析.职业技能培训教学,2000,(5).

[3]赖新元.教师课堂教学的十大技能.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10-1.

[4]吴松年.有效教学艺术.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5-1.

[5]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1.

上一篇:让课堂40分钟更加精彩 下一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