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经济与金融发展的协调性研究

时间:2022-08-19 10:00:51

云南省经济与金融发展的协调性研究

金融对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经济的发展也能推动金融深化。经济与金融之间能否保持较好的协调关系,发挥良性互动作用,对于经济与金融的健康平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发挥金融支持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促进全省“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实现,同时通过经济增长带动金融的深化发展,实现全省经济和金融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的来看,云南省的经济与金融保持了相对协调平衡的关系,金融有效发挥了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引导作用。同时,在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过程中,金融业逐步发展壮大,实力不断增强,经营效率不断提升。

一方面,金融业不断加大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关注和投入力度,积极改善金融服务,努力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为云南的经济建设发展提供了坚强的金融后盾。2011年,全省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54万亿元和1.23万亿元,均比2005年增长2倍。同时,金融组织体系日趋健全,初步构建了以银行、证券、保险机构为主体,担保、小额贷款公司、租赁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服务体系。目前,全省共有政策性银行、国有控股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省级分支机构24家,地方银行业法人机构146家,保险机构30家,地方证券、期货法人机构各2家,外资金融机构5家,村镇银行10家,小额贷款公司387家,股权投资企业50多家,对全省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信贷投放力度的加大及金融体系的日趋完善促进经济实现新的跨越。2006~2010年,全省的地区生产总值(GDP)年均实际增长11.8%,比“十五”的年均增速9.0%加快了2.8个百分点,超额完成了“十一五”年均增长8.5%以上规划目标。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6:44:40,与2005年三次产业结构19.1:41.2:39.7相比产业结构明显得到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的质量明显提高并更趋于合理。

另一方面,在经济发展强有力的带动下,全省金融实力不断壮大。2005年到2011年,全省金融业增加值从130.5亿元增加到416.22亿元、增长2倍多,占全省生产总值的4.76%;金融业税收收入从11.54亿元增加到94.96亿元、增长7倍多,占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8.55%;从业人员从9.33万人增加到13.6万人,金融业已经成为云南发展较快、贡献较大的重要产业之一。

从分项指标看,云南经济与金融基本实现了协同发展。从全国排名来看,2011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8750.95亿元,居全国第24位,西部第六位;同期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5364亿元,居全国第十九位,西部第四位;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2130亿元,居全国第十七位,西部第三位。金融指标的排名均领先于经济指标排名,但大致排名相当。这说明云南省的金融发展从总量上看与经济相对协调,但又相对领先于经济的发展。从全国占比来看,2011年云南省地区生产总值约为全国总量的1.9%,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约为全国总量的1.72%,人民币存款余额约为全国总量的1.9%,人民币贷款余额约为全国总量的2.21%。也就是说云南的金融总量占比与经济总量占比基本一致,但贷款稍微领先,总体呈现均衡协调关系。从增速来看,2000年以来,云南人民币贷款增速均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对经济发展保持了充分的支持力度。从结构来看,投资、消费等经济指标和金融指标大体也反映出了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关系,总体情况良好。

但是,从纵向、横向两个维度看,云南经济与金融发展的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协调相融的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集中体现为:经济发展明显滞后于金融的发展。过度占用金融资源的低效发展模式制约了金融业持续稳健发展和业务创新,进而影响金融业支持经济发展的功能发挥。

一、金融资源投入产出效率偏低

云南的金融资源投入产出效率低于全国,且呈现一路下滑态势。2011年,每产生一元的地区生产总值,全国平均需投入1.1621元人民币,在西部地区平均需投入0.9905元人民币,而在云南平均需投入1.3844元人民币。云南的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显著高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这是云南经济与金融总量关系不协调的典型表现。从原因来看,主要还是由于产业层次较低、科研投入不足及金融创新不足,发展处于低水平重复建设阶段,无法实现高层次上、生产要素与金融资源的有机结合。从产业结构来看,2011年,第二产业拉动经济增长8.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9.1%,是第三产业的近一倍。从第二产业内部来看,大量为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行业,对环境破坏较大,对资源依赖较高,核心竞争力不突出,没有主打优势产品,较易受到市场波动影响,高附加值产品较少。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对云南工业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尚不明显。第二次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资源清查数据显示,2009年云南的R&D经费与全省生产总值(GDP)之比为0.6%,低于全国1.7%的平均水平。经济决定金融,在云南现有的产业格局下,为了规避风险,获取稳定收益,金融机构主要投向于国有资本的云南主导产业,对新兴产业、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的投入不足。同时,金融业的主动创新意识不够,能力相对欠缺,主要通过外延性的信贷总量扩张来支持云南经济。在云南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相对缓慢的前提下,要素资源的投入产出会逐渐呈现衰退迹象,金融业的总量扩张无法带动GDP快速增长,进而造成信贷增速与GDP增速之间的较大差距,金融资源的投入产出效率下滑。

二、金融行业内部发展不平衡

云南金融业行业内部发展不平衡,银行业的发展明显快于证券业和保险业,对全省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也是银行业明显大于证券业和保险业。

第一,2011年末,云南省共有政策性银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等分支机构22家,地方性银行业法人金融机构(含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合作机构、村镇银行)共146家。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共设有营业网点5177个,从业人员65989人。而同期,云南法人证券公司数仅有2家,法人期货经纪公司数也仅为2家,省级保险公司分公司31家,机构数与银行业相去甚远。

第二,2011年末,云南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为19014.07亿元,净利润279.22亿元。同期,云南省保险公司资产总额380.56亿元,为银行业的2%,财产保险公司实现承保利润8.27亿元,人寿保险公司短期保险业务实现承保利润1.98亿元,两者合计为银行业的3.67%。云南2家证券法人机构资产总额109.07亿元,仅为银行业的0.57%。

第三,2011年,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1560.4亿元,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增加91.7亿元,二者合计1652.1亿元。年内8家上市公司通过定向增发、发行公司债等方式在交易所市场新增融资100.25亿元,为年度新增本外币贷款的6.06%。年内,保险机构融资为110亿元,为年度新增本外币贷款的6.66%。证券、保险市场融资均未达到银行新增本外币贷款的10%。

三、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

由于昆明是省会城市,各类资源投入向昆明倾斜比较明显,加之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发展优势,与其他州市相比,发展处于领先地位,且差距较为明显。在此背景下,受经济优势的作用和影响,金融机构向昆明的投入更为集中,对州市的信贷投入相对不足,这与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经济落后地区往往金融市场发育缓慢,信贷需求不足,金融投入成本较高,难以合理平衡与匹配收入和成本。因此,金融机构向昆明投入的比例明显大于各州市。在此种局面下,就形成了典型的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发展的差距会越拉越大。同时,对金融业本身的发展也不利,过于集中地投入,一方面会引发激烈的市场竞争,带动成本上升,效益下滑;另一方面,也会由于信贷集中而产生较大的信贷风险。

四、金融创新能力不足

创新是金融发展的最重要驱动力,也是衡量金融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云南金融发展的滞后也集中体现于创新能力的不足。首先是创新动力不足。在云南粗放式发展模式对资金极度渴求的条件下,金融市场表现为典型的卖方市场,金融机构仅靠传统服务和传统产品已能保持较高的受益水平。由此,云南省金融创新目前仅以吸纳创新为主,全国性金融单位的分支机构统一推行总部创新的金融产品,采取自上而下的运作方式,基层机构基本上既没有创新的决策权,也没有创新的动力。产品创新同质化明显,很难形成自己的特色。其次是创新基础薄弱。金融创新形式较单一,服务及产品主要集中于信贷领域,在投资理财、农业保险、期货交易、资产证券化等领域,金融创新十分有限,不能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同时,基层金融机构功能不够完善,缺少多层次、多样化服务,ATM机、POS机等设施布局不合理,覆盖面窄。最后是新型融资工具运用程度较低。当前,云南正处于加速发展时期,对于资金的需求程度较高,加强对各新型融资工具的利用,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对于加快推进云南桥头堡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直接融资门槛较高,中介机构服务能力不强,企业参与意识低等原因,我省企业过度依赖间接融资的局面仍未改善,对直接融资产品特别是创新产品的运用能力较低。

五、金融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云南属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对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不够,措施不够有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为金融法律法规建设滞后,未能形成健全有效的法律法规体系、技术手段欠缺,金融基础设施发展速度慢于全国,对金融业发展的保障程度不足。社会信用环境不佳,缺乏诚信意识,部分地区非法逃废债务现象突出,对金融业合法权益保护不足。

六、政策建议

(一)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产业层次

云南金融业投入产出效率偏低的主要症结就在于云南的发展方式和产业层级。为此,云南应利用国家支持云南建设桥头堡、加快实施第二轮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机遇,尽快推进云南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产业层级。一是抢抓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机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东部地区正在向西部转移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加工型产业。这类企业虽然仍然存在技术含量不足、附加值相对偏低、产业链延伸不够等问题,但毕竟有其管理优势、客户优势、市场优势以及部分的科技优势,特别是大部分企业总体产业层级高于云南企业。因此,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对于吸纳劳动力、拓宽产品市场、提高云南企业的管理和运营水平具有积极作用。建议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与东部地区加强沟通联系,创造有利条件和环境,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机遇。二是面向东南亚,抢抓市场机遇和产业转移机遇。云南是一个沿边省份,面向东南亚,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一方面,要主动加大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力度,主动为云南企业开拓市场;另一方面,要积极吸引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相对发达国家加大对云南的投资和关注,积极吸引其资金注入云南市场,欢迎其企业投资于云南。进一步加快沿边开放开发步伐,利用好紧邻东南亚的地缘优势、文化优势,抢抓市场机遇和产业转移机遇。三是深入挖掘云南特色和优势,打造云南特有产业。云南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的省份,加快发展有着独特优势。要进一步深入挖掘自身特色和优势,避免单纯的模仿和效法其他省份,而是紧密结合云南省情、打造云南特色优势产业,形成错位竞争,发挥好云南独特的优势与特色。四是加快发展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同时,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云南目前的产业格局以第二产业为主,同时以重工业、资源加工、水电、卷烟等为代表,一定程度上存在污染严重,资源消耗较高等问题。当前,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工业强省战略,要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积极推进信息电子、节能环保、绿色经济等新型工业,加快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同时,要更加注重发挥云南特有优势,积极发展金融、旅游、文化等第三产业,提高附加值,增强竞争能力,打造优势产业。五是金融部门要积极转变思路,紧跟产业调整步伐,适时跟进,主动加大对产业调整过程中的金融支持力度。同时,要认真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导向的行业和企业逐步退出,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行业企业加大支持。

(二)完善金融市场结构,充分发挥银行、证券、保险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首先,要推动保险业发展。充分利用保险同业会的协调功能,加强合作,创造保险业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保险公司也要转变陈旧的经营观念,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和核保制度,并积极推进险种创新,在云南省主干产业的发展上构造自身的竞争优势,大力开拓责任险、信用和保证险、农业保险等业务。其次,要大力推进证券业发展。加快引进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股权投资机构等,不断丰富证券市场主体。充分发挥云南产业优势,加速产业优势与证券市场的结合,积极推进企业上市进程,加大股市融资力度。三是要结合云南自身的产业优势、物流优势、文化优势和金融优势,强化区域性的银行贷款中心、票据融资中心、资金结算中心、银行卡网络中心、债券交易中心、产权交易中心、商品期货交易中心和金融教育科研中心的功能。

(三)推动金融创新,多渠道满足桥头堡建设的金融服务需求

国家桥头堡建设是今后很长时期内云南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要加快推进、全面建成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离不开金融保驾,创新先行。为此,一是要建立完善创新金融体系。分层负责,上下联动,构建完整的产品开发、营销、反馈体系,并加快金融创新人才的培养。二是要探索金融创新的途径。立足云南特点,将吸纳创新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努力提升自主开发能力,加快发展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三是要突出创新重点。以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为核心,以扩大融资规模、改善融资结构为目标,积极开拓银行承兑汇票、委托贷款、信托贷款、银行理财等表外融资及债券融资、股票融资、保险融资、融资租赁等直接融资业务,鼓励企业加快直接融资步伐,不断拓宽融资渠道,丰富融资手段,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真实有力的资金支持。四是要构建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基础。政府有关部门、人民银行和监管机构要加强协作,加强对金融机构和企业开展金融创新业务的引导,并积极建立鼓励金融创新的激励机制,同时注重金融创新风险的防范,共同推进金融配套改革。

(四)改变昆明“一市独大”格局,促进全省各州市均衡同步发展

昆明作为省会城市,在全省的中心地位是历史形成的,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逐步推进其他州市加快发展,对落后州市给予更多政策倾斜和支持,改变昆明“一市独大”格局。一是要更加关注全省均衡同步发展,给予更多支持。要更加重视各州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找准问题症结,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对策。特别是要抓紧解决制约各州市发展的诸如基础设施建设、经商环境等瓶颈因素,为各州市加快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此外,在政策放活和资金支持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二是各州市要找准定位,避免产业雷同。云南享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的美誉,自然资源丰富,景色风光秀美,又有着沿边的特殊区位优势,发展经济具备良好而独到的特色。各州市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找准自身比较优势,明确产业定位,避免简单机械照搬发展模式和经验,走老路、走弯路。三是金融机构要加大支持力度。金融资源过度向昆明集中,会由于竞争过于激烈而导致利润下滑,同时,也加大了金融风险。金融机构一定要认识到云南的长远发展机遇,主动下沉服务中心、前移服务窗口,主动加大对各州市的金融支持力度,抢占市场先机,为未来赢得空间。

(五)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实现经济与金融良性互动

一是改善银企发展的环境并加快其内部体制改革,提高金融投入产出效率。首先,要完善金融法律环境,并加强法制的宣传力度,特别是与银行贷款密切相关的《破产法》和《担保法》。其次,要转变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银行是国家的“钱库”观念,把银行业真正作为产业来对待。地方政府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创造性地培育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主动向所在地金融机构推荐优质信贷项目,并积极帮助金融部门清理逾期贷款,化解金融风险。要加强对金融机构支持经济发展的引导和激励,为在当地信贷投入大的金融机构提供优惠政策。再次,银行业要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并树立辩证的风险观,把增强自身效益和承担社会责任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金融与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此外,地方政府要推动工商企业和各银行以及各相关部门密切合作,诚信为本,以市场为纽带,以“双赢”为目标,建立政、银、企长效合作沟通机制,努力建立新型银企合作关系。

二是加强诚信建设,优化投资软环境。区域间资金的流动,将更多地取决于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劣。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必须坚持诚信为先。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应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信用服务中介机构为主体,分步推动”的原则,逐步建立企业信用社会化网络体系。要围绕企业同业征信和联合征信建设,加强企业信用建设,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信息查询制度和信用红名单、黑名单公示制度。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严厉惩处信用缺失行为,努力营造企业诚信守法经营的良好氛围,提高透明度和协调性,依法加强金融部门维权,减少风险资产损失。最后,要把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摆上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研究制定促进社会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性意见,支持大企业、大集团组建规模大、担保能力强的大型担保公司,鼓励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建立互助担保基金和互担保机构,健全信用担保体系。

三是建立区域信息沟通机制,推进信息共享。信息流动对金融资源的区域流动具有导向和中介作用,实现金融和经济信息资源共享是促进区域金融、经济互动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增强金融跨区域服务的重要保障。首先,要强化金融监管协作、促进金融发展合作,特别是促进云南省州市之间的金融发展合作,在一定的原则下多方共享信息资源,可依托人行昆明中心支行构建起一个功能完善、高效快捷的区域金融信息网和区域金融互动发展与合作的交流平台。同时,创建金融安全区,以整顿和规范金融市场秩序为重点,扎实推进金融安全区创建活动,提高金融信用等级,以利于更广泛和多元化地吸纳社会资金,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实现金融与经济双赢。

课题组组长:杨 杰

成员:敖学文(执笔) 代晓珏 董 娴 丁光华 黄连慧

上一篇:提高英语语言感悟能力培养优秀外语人才 下一篇:多媒体技术与英语课堂教学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