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私募股权投后管理

时间:2022-08-19 08:53:10

论私募股权投后管理

摘要:随着私募股权投资的逐步发展,相关从业人员业已开始重视对投资项目的投后管理,但对投后管理的定位还是有所争议。本文从私募股权投资在中国的发展开始论述讨论了投后管理的意义并指出了投后管理的基本职责。

关键词:投后管理 私募股权投资

私募股权投资(Private Equity,简称PE),是指投资于非上市股权,或者上市公司非公开交易股权的一种投资方式 。 从投资方式角度看,私募股权投资是指通过私募形式对私有企业,即非上市企业进行的权益性投资,在交易实施过程中附带考虑了将来的退出机制,即通过上市、并购或管理层回购等方式,出售持股获利。

根据被投资企业发展阶段划分,私募股权投资主要可分为创业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成长资本(Development Capital)、并购资本(Buyout Capital)、夹层投资(Mezzanine Capital)、Pre-IPO投资(Pre-IPO Capital)以及上市后私募投资(Private Investment in Public Equity,PIPE)。

在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发展可以分三个阶段:

1999年到2006年,私募股权投资的模式正式开始进入中国,其标准性事件为国际金融公司(IFC)入股上海银行。在这期间也有一些境外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以非正式的渠道直接投资一些有外资背景的中外合资企业,但无论是资金规模或投资个案都不多,且以风险投资(VC)模式为主。

从2006年A股股权分置改革开始到2009年,是私募股权投资快速发展的阶段。这短短的三年时间,由于国家政策的导向,给了国内私募股权投资内资股权投资基金快速发展的空间和机会,在这期间出现了大量的人民币股权投资基金,注册地主要集中在天津,办公则以北京、上海深圳为主。私募股权投资开始家喻户晓。

从2009年创业板开闸到2012年,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远远偏离了理性发展,。由于一级市场超乎想象的高市盈率发行,早期投资成功的私募股权投资赚的盆满钵满。在巨大的财富示范效应下,人民币股权投资基金如雨后春笋般成立,用全民PE来形容也不为过。甚至一些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也成立不少产业基金。

与投资膨胀相比,目前中国投后管理很不成熟。尤其是在2009年以后,在创业板IPO成功后,参与其中的私募投资几十倍上百倍暴利的示范效应下。各创投机构很容易筹资,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把募资投出去,在全国各地看项目、收集信息、谈判、向上级汇报、团队讨论、最终投资,一个项目忙完马上就忙下一个项目,有些项目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进行投后管理。

事实上私募股权投资期限较长,一般一个项目基本在三年及以上,投资流动性差。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募集资金进行的是固定期限的投资,在国内,通常是5年左右,随后必须将资金返还给投资者。因此,投资的资产是否安全非常重要,关系到这个创投基金是否能够继续存活。由此投后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且不可或缺。

2012年以来,股权投资通过所投企业上市退出这条路已事实上关闭。同时由于经济下滑,各创投机构所投的企业多多少少都出了一些问题。大家开始重视投后管理。但对于投后管理本身,还是有不同意见。

其一、鉴于目前优质项目越来越稀缺,不少中小规模VC/PE机构在选择项目时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僧多粥少”的现状困扰着投资人。除资金规模增长与业务领域的拓宽外,VC/PE机构开始把投后管理视为对企业提供的增值服务并把此作为机构核心竞争力之一。认为只有服务于被投企业,以良好的投后管理增加VC/PE机构品牌的内涵和价值,才有可能在众多机构中脱颖而出,投后管理能力将是VC/PE未来赢得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

其二、有人包括一些企业家和投资人认为,企业做企业该做的事,投资人做投资人该做的事。如果企业需要提升管理能力或扩大市场份额,则由企业找专业的人来做。所谓投后管理业就是通过参加企业董事会,通过企业的财务报表了解分析企业的发展状况。

我以为,以上二种状况都有不妥之处。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引进战略投资者的第一目的是为了解决公司在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问题。到目前为止,我还没听说哪家企业是为了提高管理水平而引进战略投资的。如果为了市场或自身发展,相信精明的企业家会选择上下游的产业资本而不是一个财务投资者。因此,如果从这个思路上分析,把投后管理视为对企业提供的增值服务并把此作为机构核心竞争力之一,那么非产业资本的创投机构可以关门了。因为,不管是怎么厉害的投资人,其专业之处在于资本运作而不是企业管理,你顶多能给企业家提供一些理论上的管理建议,一些新的管理理念,如果真有投行人以为他带个团队去一个企业能帮助企业快速提高,等着吧,最后一定是头破血流。被企业家赶出门。比如雷士照明的管理权之争,就不需再多言了吧。

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角度看,是在有资金需求的企业中发现有投资价值的企业。把基金的钱投入进去,分享企业快速发展的成果。从这方面来说,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企业各取所需,互利互惠。当然,在国内现在非理性的全民PE状态下,很多东西都被扭曲了。90%以上的PE机构只做Pre-IPO投资,其实按中国证监会对拟上市公司的要求,能基本达到上市条件的这部分企业大部分是不缺资金的,事实上,由于这部分企业经营情况良好,他们很容易从银行那里得到条件优惠的各种项目贷款,比起用股权来换资金,银行贷款无疑是更加便宜快捷。所以,出现了很多不正常的现象,一些PE机构通过各种关系(经常是通过政府官员)取得项目,强行参股质地较好的企业,通过快速上市从二级市场退出获取暴利。这时,PE的核心竞争力是“关系”,其增值服务是给予企业额外的政府资源倾斜,这些年PE腐败最近也经常见诸于网络,这里就不再累述。但这绝非的PE的本份,也不是PE能够健康发展的途径。

投后管理,就我认为其根本是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服务的。不管是VC还是PE,在投资之前都会对拟投资企业做尽职调查,包括财务尽职调查、法律尽职调查以及商业尽职调查。企业也会提供一份详细的商业计划书,在协商一致决定投资时,双方一般就企业未来业绩会达成一份协议。一般企业会对业绩有所承诺,并且会承诺业绩不能达到时对投资方会以现金或股权方式进行补偿(所谓的业绩对赌协议)。因此,做投后管理,最主要的目的是确保投资资金的安全。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成立投后管理机构,派遣投后管理人员,是为了及时知道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确定企业是否将资金投到商业计划书设定的投资用途,有否被占用、挪用;投资效果是否和预期有偏差。这是对基金投资人负责。

至于对企业的增值服务,我以为是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履行股东的权利和义务,参与董事会,通过董事会表决对企业的业绩作出评价,影响关键管理岗位人员的任免。想企业家推荐合适的专业的经理人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并不是要投资人员免费为企业家打工,事实上这对投资人员也是勉为其难。大家都摆正自己的位子,企业家和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才有可能双赢。

参考文献:

[1]戴维・斯托厄尔(David P.Stowell).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2]李静颖.投后管理:“放养”不再流行[N].第一财经日报,2012

上一篇: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的实践社会学分析 下一篇:西部经济可持续跨越式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