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养育方式对中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

时间:2022-08-19 07:00:57

父母养育方式对中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

摘 要:针对于学生幸福感来讲,存在诸多方面,而对于家长的教育方式而言却深刻地影响着孩子的幸福感,本文分析了家长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以及如何更好的教育孩子让孩子幸福的成长。

关键词:中职学生 主观幸福感 父母教育方式

一、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家长的教育方式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莫大的影响。父母的养育方式可以预测青少年乃至成人的工具性能力,自尊,自我效能,学业成就,社会性发展,心理将抗,心理症状,行为问题,等等。通过问卷调查和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

(1) 与父亲关爱相比,中职学生感知到更多的母亲关爱;我认为现今,父亲在家庭当中仍然处于经济支柱的地位,父亲更多地关注事业以承担家庭物质层面的压力,对孩子也不善言辞,而母亲在家庭当中仍担当相夫教子的责任,母亲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爱和照料孩子,所以大学生感知更多的母亲关爱。的与女生相比,男生感知到更多的父母过度保护。原因如下:1性别化社会,女孩子一出生就被期望文静顺从,体贴,男生则被期望为活跃,顽皮,果敢。男性的气质对于过度保护和干涉更为敏感。2男孩子的气质让人觉得更容易违规则,父母对他的风险给予更多的关注。3重男轻女,望子成龙的封建残余使得男生在教育和管理方面受到更多的关注。我觉得父爱和母爱对于儿童来说是同等重要的,父亲虽然要赚钱养家和重视事业,但也应抽出时间与孩子交流,关心孩子,这样才能解决孩子幼年与父亲的疏远关系。男生的气质的确让家长担心,父母应该引导而不是约束男生的行为,凡事否极泰来,只会有反效果。

(2) 父、母养育方式与自尊、自我效能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感知、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可见,父母的养育方式会影响孩子以后的发展,“三岁定八十”大概可以理解为这样吧。父母早期的养育影响个人的自尊和自我效能感,父母的关爱有利于孩子发展自尊,鼓励自主则有利于孩子去探索世界和独立解决问题,进而形成自我效能感,同时,父母的关爱作为最重要的社会支持,会影响他们对人际理解和热情、还有交际能力,从而影响社会支持感知,和日后的主观幸福感。

(3) 母亲关爱对自尊、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显著大于父亲关爱的影响,而父、母养育方式对人际信任、社会支持感知、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这原因可能更多的理解为,母亲是孩子早期影响,通常是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养育者,影响较大。既然母亲在孩子人格的形成中起着更为深远的影响,母亲有必要努力成为一个有内涵有文化科学的女性,才能更好的培育下一代。

(4) 与自我效能感、人际信任相比,自尊、社会支持感知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所以我认为,父母在孩子幼年童年应以鼓励教育为主,在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的前提下教育孩子,并时刻给孩子关爱,鼓励孩子探索世界和积极与人交往,这样孩子更趋向于往乐观积极,自尊自爱,活泼外向的方向发展。

(5) 自尊、社会支持感知是父、母养育方式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中介。

二、中职学校的家长应如何更好的教育孩子

(1)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 我们应该尊重孩子,不是事事都规划好了让孩子去走,给他们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去自己走,这样才能更好的锻炼孩子,让他们健康的成长。

(2)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

培养孩子用拔苗助长这种违反客观规律的做法,肯定要失败的,但是消极地完全“顺其自然”的态度,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遵照客观规律,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去锻炼,这才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

锻炼可分为体力锻炼、脑力锻炼和综合锻炼。

要达到锻炼的目的,一般不能完全靠现成的条件,需要自己去创造。这就说明在一定的时期,家长可以安排孩子充分利用假期去应聘一些自己力所能能及的工作来达到锻炼孩子成长的目的。

一是孩子得到了锻炼。周围都是外人,环境不熟悉,可以锻炼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二是培养了自理能力。适当的工作,可以增强孩子对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他们能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不会的事情努力学着做,这一段时间虽然不长,但进步得非常快。三是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面对着的都是陌生人,这正是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好机会。孩子们学习着如何对待家中的长辈,,如何对待来访的客人,在新的环境中听到长辈的教导,结合着原有的人际交往经验,感到对人际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四是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

(3)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的确有它的道理。 生活在穷困潦倒的家庭中的孩子,那种恶劣的生存环境,自然就为他准备了艰苦锻炼的条件;但是,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难道孩子就只能当“纨绔子弟”?在顺境条件下如何成功地教育孩子,的确是当前亟须探讨的课题。

有经验的父母多是想办法给孩子设置一些困难,而且不限于生活方面的困难,让孩子去解决,从而培养孩子的能力和优良的品质。

(4)给孩子一点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 0孩子的自主性往往表现在他的选择上,但由于父母怕孩子自己选择错了,总是不敢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可是如果从来不给孩子选择的权利,他也就永远学不会选择,永远没有自主性。

有的父母就能把有些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但是要在事前为他提供有关情况,帮他分析各种可能,并且要教育他自己选择了,自己就要负责任。他们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选择错了,也是一次学习机会,是很值得的。

选择和责任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孩子的事情,件件都让父母去做主,决定之后,孩子不会想到自己对这个决定有责任,因为不是自己选择的嘛。如果把权利交给了孩子,他的选择反而会比较慎重,因为他知道,一旦选择了,就要由自己负责,是好是坏,后果都要自己承担。

总之,应该说,父母教给孩子的是开门的钥匙。父母、教师不应给学生灌输某种既定的规范,每个人都可以根据各自的价值观去选择,教育的重要职能在于引导他们怎样进行选择,“交给他们开门的钥匙比带他们进入房间更为合适”。父母在给予选择的自由的同时,对选择的后果提供证据,希望孩子不完全凭第一印象或直觉办事。父母理应鼓励孩子“付诸行动”,‘去做”、“去试试”。父母永远静然地站在孩子身后,给予信心,强调对待孩子应“用你的眼睛去观察”。无论何时,父母的双眼总是反映出:我理解你并且爱你。

参考文献:

[1]李爱华;中专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5年05期

[2]王建新,刘兰花,褚会英;不同类型家庭中学生行为问题状况调查[J];滨州医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3]朱国文,蒋关军;我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年03期

[4]刘雄英;浅论心理理论及其研究趋势[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5]李闻戈;工读学生攻击社会认知特点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张林;青少年自尊结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上一篇:中考作文复习之我见 下一篇:幼儿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