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导学案的编制与使用

时间:2022-08-19 04:04:32

浅谈初中数学导学案的编制与使用

【摘 要】 初中数学“导学案”就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利用学案导引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合作交流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导学案”的科学、恰当的编制,显的极为重要,“导学案”使用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合理运用,灵活对待。“导学案”为学生创设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自主探究的平台,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思维时空。通过“导学案”的实施,可使学生真正实现从“学会”到“会学”到“乐学”的转变。

【关键词】 导学案 合作学习

学案导学是我校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核心是“导和学”,关键是老师,根本在课堂,主体在学生。借助这一模式,为学生创造表演的舞台,让课堂充满魅力。导学案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方案,它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的教与学模式,体现了学校落实素质教育的信心和决心。下面结合自己实践谈谈我们在编写、使用导学案上的一些体会:

1 数学导学案的编制

目前我们一个“助学案”的形成,要经过“五备”过程的历练,即个人初备、形成个案;集体研讨、形成初案;完善整理、形成定案;跟踪听课、形成复案;教后反思、形成补案的过程。

1.1 主备人备课。提前一周由备课组长对本学期的备课任务进行分工,主备人钻研课标,了解学情,钻研教材,先写出一个星期的助学案草稿,通过释锐平台发送给同备课组成员,其他组员同时也要备课,在教材上留下痕迹,但不需要写出助学稿的草稿。

1.2 备课组备课。备课组长召集本组组员,集中大家的意见,修改后定稿,再由同组的审核老师复核,没有问题后打印出来,由备课组长交学校分管领导审核签字,交印室印刷,提前一天发给学生,学生按照导学内容去自学教材(以上版块教师研究的是教材、课程标准与考纲,备出公用助学案)。

1.3 课前备课。助学案虽经备课组集中研讨,但毕竟是静态的、共性的东西,各个教师情况不同,各个班级学生基础也不同,学习习惯、个性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每个任课老师在批改导学内容后,考虑自身的情况及班级学情后,对上课的思路、环节进行调整后才能形成自己的助学案。

1.4 课后反思。教师上完课后,反思自己助学案的得失。最终修订稿的电子稿传至备课组长存档。

集体备课是编制导学案的关键。现在我校的导学案已形成一个统一的模式,即:课标解读、导学内容(课前热身、知识点剖探、自主质疑)、合作探究、精讲点拨、达标测试和盘点收获。导学案以实用性和高质量为编制原则,两人一组具体编制。编制时实行电子稿,并注明编制时间和编制人和审核人,每课时1份。当然在编制过程中,老师们也付出了很多辛苦。每一份导学案的编制,我们都翻阅了大量的教学资料,并借助网络广泛地寻找材料以便充实学案,尽可能地把导学案作精做细,然后我们再根据教学案做好课件,进一步提高导学案的使用效果。

2 数学导学案的设计

2.1 课标解读。①学习目标:根据本课时知识内容、课程标准及其考纲的要求而确定了学生的学习目标,而不是我们通常的教学目标;②学习重、难点:依据考纲、课标的要求重要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背景预测可能在学生学习过程出现的难点。

2.2 学习过程。

2.2.1 学前热身。主要是指学习新课所需要的知识储备。其内容:①上节课学习的知识要点、堂清试题的易错点;②本节课新知识学习所需的知识铺垫;③引入新课的问题情境等。

2.2.2 课前导学内容。包括两部分:①自主学习,这部分问题设置低台阶、小步子、多层次。把课本内容巧妙变形,设计成问题串,给出处理每一个问题的方法和探究形式,分散了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同时也使学生依据学案有指导性地进行自主学习;②自主质疑,目的是在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进行的总结和概括基础上,让学生体会本节课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同时对本节课提出新的质疑。

2.2.3 合作探究。本环节即是知识提高,又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擦出火花的部分。问题的选取一定要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体现出知识的内涵和高度,解题方法多样性和格式的规范性。

2.2.4 精讲点拨。依据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针对导学内容中学生易出现的共性问题,设计2~3道典型例题,课上进行重点讲解。

2.2.5 达标检测部分。根据每节课的特点,紧贴教学内容,恰当编制3~5个题目,检测学生本节课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2.2.6 拓展作业。即能力培养。依据大班额教学优生培养的需要,设计1~2个本节课知识应用的综合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训练,提高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大家能看得出,数学导学案的设计过程简洁、思路清晰,紧扣 “学为主线”展开,层层推进,清新、自然。

3 数学导学案的使用

数学导学案是师生共用型。上课前教师要把导学案发放给学生,依据“三读”的要求,引导学生课前自学教材,完成导学内容,上课时老师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暴露学生思维过程中的不足,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合作交流,精讲点拨实施教学。

3.1 使用数学导学案基本流程。课前学生按导学内容自学,教师全面批改、掌握学情;课堂小组合作、互助解疑;课中教师精讲点拨、反馈总结;课后师生反思,形成体系。

3.2 使用数学导学案课堂教学环节具体操作。

3.2.1 合作探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校正导学内容,检查目标,解决困惑,收集问题。讨论开始时教师对讨论进行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性学习完成。通过展示学生的预习成果,交流各自的学习心得,进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擦出知识的火花,实现兵教兵,兵带兵。至此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基本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只要及时的进行指导,给新的“生成”腾出空间和时间,使学生学会知识的同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高。本环节可分为以下步骤:①校订导学内容,小组长带领全组首先校订学案,要逐内容进行;②组内个别释疑解难,小组长或组内其他同学对于某同学的个别问题答疑解惑。小组内要互帮互学,开展交流,提倡合作;③落实学习目标,小组长带领全组对每一个目标检验落实情况或对给定问题组织讨论;④如有集中的困惑问题,小组收集。班内公开展示交流,教师指导点拨,师生合作释疑;当学生进行合作性学习时教师巡视指导,要参与到各组中去讨论、指导,对学生有争议的答案可倾听学生自己的解释,一定要熟记于心,在讲课时解决。教师的巡视指导是非常重要的,这个过程要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思维习惯、明显的学习障碍、学习的薄弱环节,等等,以使教师的点拨能有的放矢,切中要害。

3.2.2 精讲点拨。教师依据学习目标的重点、难点和课堂展示过程中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重点讲解。讲解中要注意分析,分析就是告诉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如何思考,每一步的困境是如何化解和突破的。分析尽量问题化、层次化、有序化。点拨要有启发和提升。不是就题论题,而是方法的总结,定理应用的技巧,解决问题的程序,知识理解的误区和盲点。点拨务要切中要害,言简意赅,具有指导性和启发性。切忌简单敷衍,或空洞无物,词不达意。

3.2.3 总结反思。此环节设置达标小测与盘点收获。(小测题中可能会设置填空题、选择题、解答题,建议解答题一般应有提示。此提示就是指明解决相关问题的突破点是什上么、关键步骤是什么。)在此基础上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重点进行进一步总结,思想方法的归纳。课后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重点、思想方法与技能的认识自己进行反思评价,对“导学案”进行及时的消化、整理、补充和归纳,并整理错题集。同时教师要适时将“导学案”收起,仔细审阅。对“导学案”上反映出的共性问题及时安排指导和讲解,为下一课时的学习和导学案的编设计找准起点。

诚然,数学导学案辅助下的课堂,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并不是淡化教师的主导地位;强调学生自主探究,但又不等于“放羊式”。学生活动时,教师要了解情况,掌握全局,及时参与,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多余的讲授和无谓的指导,确保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这种应用“导学案”的教学模式,使得整节课的教学思路简洁明朗,每一环节的教学任务精当明晰。

4 数学导学案实施效果

通过导学案的设计与应用,可以发现导学案注重引导学生探索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单注重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认识,因为“过程”不仅能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还能够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更好地感受知识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体验。在数学导学案的实施过程中,促使了日常教学活动中的三大转变:

4.1 教的转变。没使用导学案以前,我们总是习惯按预先设计好的教案,使每个环节在整个过程中逐一进行,学生往往是被动地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的主体性很多时间是流于形式,其学习的自主性活动得不到充分的体现。教学效果不突出,只能靠课后做大量的习题来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而“导学案”所体现的是“导”为主、“学”为先,所以我们使用数学“导学案”进行教学后,真正实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合一”。在这个过程中,往往是教师跟着学生的学程“走”,围绕着学生的学习状况“转”,使学习的主动权攥在学生的手里,真正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教师成为了学生的导师、伙伴、甚至成为了学生的学生,在课堂上除了引导、组织学生的活动外,还要认真聆听学生“教”的过程和通过活动所得的知识或方法。

4.2 学的转变。导学案的教学重心应放在“学”上,并根据学情、教材的特点进行诱导和辅导.引导学生反思时,以学生自主归纳呈现为主,学生间互补为辅,教师适时补充,要注意不仅概括结论,更要概括知识的发生过程,探究问题的方法和数学思想方法。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从跟老师学转变为自主去学。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的层面上,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不是简单地“学”数学,而是深入地“做”数学。经过一年了多的实践指导和培训,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养成了比较稳定而且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由于这种教学模式拓展了课堂的学习空间,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极大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增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基本养成;并且多数孩子能够大方地走上讲台展示自己。

4.3 课堂氛围的转变。每节课都以“流畅、开放、合作、引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总之,从初识、到接受、再到现在的教学模式形成的过程中,我越来越觉得数学导学案使数学课堂回归了“原生态”,提高了课堂效率。在课堂教学中,依托数学导学案,能让学生有更多的展示,使课堂变成学堂,教师才能用新的角度和眼光去审视我们的课堂和孩子们的思想,才能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和探索未知的新奇,最终使我们的课堂简约、平实、高效。

上一篇:浅析小学语文中的“读” 下一篇:浅析立体主义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