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时间:2022-08-19 04:01:09

浅谈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摘 要:服装表演专业方向是伴随着纺织服装业的发展并为之服务的国内新兴的专业方向。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对该专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的要求也日益提高,迫在眉睫。高校的服装表演专业的培养模式也必须顺应市场需求,不断提升水平。

关键词:服装表演;应用型;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239-01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积淀,我国高等教育在世纪之交经历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跨越: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这个转变不仅圆了千万个家庭的“大学梦”,也使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规模和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我国已经成为高校在校生人数居世界首位的高等教育大国。因此,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功能将在重视基础研究和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同时更加重视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上,更加重视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的转化,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高等学校将日益与社会紧密结合,并将直接为社会服务。

一、国内高校服装表演专业现状

目前国内开设服装表演专业院校很多,从1989年第一个高等院校(苏州大学)服装表演专业的建立,发展至今已有十余年头,各院校都摸索出一套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侧重点上,各个院校也都立足于本校办学特点,从不同的培养模式出发;从学生就业来看,也呈现多元化趋势。北京服装学院作为国内最为知名的模特院校之一,依托北京特有的地理优势,每年还在学校学习的模特们可以获得大量的实践机会。东华大学服装表演与设计专业重视文化课程,尤其是政治、英语,要求与普通大学生没两样。大连工业大学开设的服装设计与表演方向,其中服装设计是他的一大特点,有着别人不能比拟的深厚服装设计理论基础,在服装设计的教学上有很大优势。

在我国,模特的教育培养模式有两种,一种是以近百所高等院校开设的模特表演本科专业,一种是模特职业培训学校,目前国内类似的模特培训学校大约也有几十所。服装表演专业是我国新兴的一门高校学科,也是我国独有的一门学科,也可以称为“模特专业”。 很多人认为中国的服装表演教育应该是培养名模的摇篮,服装表演专业的学生毕业必须在服装表演的舞台上,否则不算真正意义上的找到工作。然而事实是在国内很多正规的专业大赛中,来自高校获得桂冠的人却很少,就连毕业后,从事职业模特生涯的人也只有一少部分。今天的服装表演专业,已经不仅仅只局限这些,它的就业已经深深的充斥在整个文化产业当中。

二、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随着服装行业近几年与国际的接轨,各个品牌会的数量增多,国际各大品牌在全球市场的推广营销,各大名品的时装会数量明显增多,举办地点已不局限于巴黎、纽约,东京、香港等也纷纷晋升于世界服装之都的行列。每年国际国内时装周一个接一个。然而中外交流的不断深化与发展,我国北京、上海等地也逐渐步入国际服装之都的大舞台。世界各大品牌聘请了大量中国模特来走秀,目的之一是瞄准了中国消费市场,增加与中国消费者的亲和度。这也向我们反映了一个现象,现在市场对于专业模特需求越来越明显,越来越迫切。服装表演专业属于艺术专业又区别于音乐、美术等艺术专业,其本身有一套独立体制。试想一位17岁已出道的模特,在从事模特工作的同时,还吸收大学里模特专业的知识,这样会加速成为名模、国际名模的步伐,同理,也会加速更多名模的诞生。相信到那时中国的模特业一定会有大跨步的发展,中国年轻的模特们也会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为中国的服装业添砖加瓦。

模特需求越来越多和模特舞台越来越大的同时更反映出了模特身上的诸多问题: 一是缺少综合修养的培训学习;二是缺乏对服装的设计理念的理解能力。服装表演艺术是把时装、饰品、人体、音乐、灯光、背景融为一体的一种形象表演艺术,是服装美的提示者和传播者,是服装魅力的载体。一名优秀的服装模特,其成功不仅仅是依赖外表,还要有提升修养和加强专业知识综合学习的意识。各个高校都意识到培养全方位综合型人才的重要性,在专业课程中设立了舞蹈、形体、形象设计、音乐与服饰艺术等专业课程,通过对想要成为模特的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学和辅导,向社会输送全方位服装表演人才。如何合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到我国模特业未来的发展 ,甚至是影响未来服装产业的发展。

三、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弊端和解决办法

首先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学生绝大部分时间都集中在课堂中学习书本知识,很少有机会接触社会实际,也难以做到学以致用。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为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针对这一问题,应该适当增加服装表演专业学生实践类课程,此类课程十分重要,是在学生掌握表演技能后,通过实践演练,加深对舞台环境、服装模特比赛环境、服装模特面试环境、特殊服装展示环境、摄影环境的认识、在实践环境中能够熟练掌握服装表演技能,并且逐步建立起自信心,提高在表演环境下的情绪调动能力和表现力。

其次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所传授知识的广度而忽视知识的深度。必修课太多,知识领域广泛,导致学生囫囵吞枣,只能对这些课程知识有非常粗浅的了解,而没有精力和时间去深入研究探索自己喜爱的研究方向,因此也难以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针对这一问题,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培养方案应该注意课程设置的内容,让学生充分了解服装表演的概念、历史、种类和形式,服装模特的分类与要求,行业现状与前景分析及类型表演的舞台分析。与产业现状相结合使学生系统的掌握服装表演相关知识,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

再次就是高校传统教学模式注重理论灌输而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绝大多数课程都是教师的一言堂,考试也是以教师讲课内容为主。学生忙于记录和背诵而闲置其聪慧的头脑。长期的灌输式教学导致学生明显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会听从而不会质疑,更不会形成开创性的观点,很难适应企事业单位动态的工作环境。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应给学生更多实践机会。组织学生参加专业比赛或会,让同学对比赛的过程和服装表演的的组织、实施和演出过程有初步的了解、在实践中进行。

四、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点

服装表演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以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为核心,做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培养相结合,促进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个性培养协调发展,培养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基础扎实、专业面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首先,在新生入学后,了解不同层次生源的基础,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做到量体裁衣,有的放矢,促进人才培养与人才使用的有效衔接。及时了解准确把握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把学生的就业状况作为制定专业招生计划的重要依据,根据业界需求和业界发展的前瞻设置专业方向、开展专业实践。

其次,服装表演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从课程设置上面开始。要求学生要具有人文学科方面的基础知识,有较好的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了解艺术学和美学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和审美鉴赏力。掌握英语计算机基础知识。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更为广泛的学习。按照服装表演人才成长的特殊规律,改革原本先上基础课后上表演专业课的模式,实施提前开设专业素养课和表演专业课,推后文化基础课及营销专业课的新模式,并使服装表演实践贯穿整个本科教育过程,最大限度的避免了由于生理发育导致的体型变化影响专业发展等问题,有利于低年级学生在形体的最佳年龄段接触和掌握更多的表演专业知识,增强专业竞争能力。在高年级时,同学们普遍呈现出成熟、健康的个体心理和对社会的稳定而积极的心态。他们对自我专业能力的评价、对实践过程中所遭遇的挫折的反应,以及对就业去向问题的思考,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服装营销专业课程的热情。因此,在稳定的心理成熟期及对未来职业建立初步规划期,加大服装营销性课程,完备专业能力,使学生建立足够的自信心,对自身的能力、价值做出正向、客观认知。

最后,建立基础性、设计综合性和研究创新性分层次实验教学平台,创造条件实施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导、适应个性发展的创新教育模式。按照 “理论与实践并重,同步提升文化素养和表演技能”的专业办学理念,在充实、精练表演及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演出和专业赛事,加深对表演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实际的表演水平和技巧。服装表演专业学生需要积极在平时演出学习过程中“走出去”,与国际大公司或知名服装设计师交流联系,积聚的人脉、资源和经验,把握机遇并善于抓住机遇。每一次机遇的到来,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它不仅需要我们有坚实的功底和知识储备,更需要我们在看到机遇的时候,拿出拼搏和应战的勇气来。服装模特需要不断把握机遇,在实践中去锻炼,提升自己,丰富内涵,树立高素质的中国模特形象,为自己争取到更广阔的发展机会。

五、结语

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培养方向不是单一以培养名模为目的,而是不断为模特行业和相关领域输送高素质的管理和应用型人才。因此我们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及应用能力的培养。根据行业需求特点制定了特色的教学培养计划,在艺术设计教学的基础平台上进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大学四年时间内利用高校专业化、规范化教育体系给学生创立良好的学习环境,从气质、文化、艺术素养及综合能力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使其进入社会后有更广泛的发展空间。

上一篇:当代油画的意象思维与民族化探析 下一篇:浅论文化站如何开展“送戏下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