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课堂“沉闷”之我见

时间:2022-08-19 02:45:07

消除课堂“沉闷”之我见

高中语文课堂中,经常会出现学生缺乏参与课堂教学热情的情况,课堂气氛沉闷的现象十分普遍,这必然导致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更是无从培养。本文撷取了课堂沉闷的几种现象,以及教师灵活处理后带来的教学契机,试图从这些教学片断的火花中寻找解决课堂教学沉闷的方法。

片段:无人举手的尴尬

在激情导入的基础上提问:谁能把苏轼的《卜算子》背出来?(教室里鸦雀无声)“是紧张吗?老师读高中时和你们一样,从不敢当众背书。”(有几人开始小声交流)“其实老师此时和你们一样紧张,来,让我们彼此笑笑鼓励一下。我给你们起个头,谁会背就直接站起好吗?”(有个学生站起来了)“我知道还有很多同学会背,只是没有勇气,瞧这个男子汉多了不起!”(众人笑)

反思:要了解学生群体心理

激情的导入却遭遇了冷场,当时第一反应就是学生在考验我,因为刚和他们接触,彼此有一定的心理距离,只有我主动走近他们,课才能顺利进行。教师要用亲切的谈话、和蔼的发问去调动学生的潜能,因为课堂是一种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了解的过程。正是课堂说的那些“自我暴露”的话拉近了我与学生的距离,在自然消除“权威”的氛围中学生敞开了心扉,正是在“敞开”和“接纳”中课堂有了生机。

片段:唤醒沉睡的心灵

“读完《父亲》一文有何感想”(学生一声不吭)“这十多来,每当我孤寂时,有关于父亲的生活片段总是苦涩而温馨地缠绕着我。97年我考上大学正逢家中经济拮据,父亲总是闷声喝酒、愁容满面。上学的费用都是他从亲戚那借来的,平时的生活费则由我勤工俭学来维持。现在每次回家父亲总把我拉到身边哽咽地说‘女儿,爸对不住你,爸这辈子欠你太多……’”说着说着我的眼泪就不由自主地流下来:“父亲是一杯陈年老酒,需要你用毕生去品味,你的父亲是否也曾感动过你呢?”学生的情绪被调动了起来,争先恐后地站起来。

反思:教育的内涵

家庭教育、个人生活遭际和亲朋交往等构成了学生的个人积淀,他们的亲身经历对学习是一笔可贵的宝藏,平时在教学时要尽量发掘他们的生活经历。陶行知先生认为:“知识的课堂之所以需要向生活世界回归,就在于生活是学生智慧生成的源泉,离开了生活的启迪,学生也就失去了可贵的灵气。”

精彩的有智慧的课堂不在于传授了多少知识,而在于教师能否引导学生有层次地深入文本,开掘作品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矿藏,从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以滋养他们的心智,润育他们的灵魂。

片断:面对求知若渴的双眸

课堂上我往往会留10分钟做检测,而学案都是事先准备好的,那天我竟然只带一本书进教室了,情急之下想出一招:“《铃兰花》这篇课文有哪些地方值得学习?”(学生拿着笔准备记)看着这群可怜的孩子我心如刀绞,“没有学案你们就不会总结课文吗?其实你们完全可以自己拟写学案的,现在就动手。”(学生面露难色)“可以参照老师的学案,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一个学习小组拿出一份即可。”学生开始热烈地讨论起来,很快就把学案做好了。

反思:还学生以自

“自”就是给学生预留较大的学习空间,减少束缚,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学习,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让他们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这就要求信任学生,唤醒自主意识,激发学习热情。上述课堂之所以能够这么活跃与教学方法的改变不无关系,我们一旦给学生自,他们就能改变传统的课堂模式,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中。

总之,上述撷取的课堂教学中不同时段、不同层面的教学细节,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教学现场,更看到了教学理念与驾驭课堂的智慧。每一位教师都要信任赏识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只有课堂不再沉闷,学生不再沉默,我们的教育才有可能焕发生机。

上一篇:用爱心播撒希望的种子 下一篇:实施四循环模式教学要抓好课堂一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