俭德的传统诠释与当代涵义

时间:2022-08-19 12:43:21

俭德的传统诠释与当代涵义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俭德可以说是产生最早的美德之一,早在商初就已经把“俭德”作为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概念使用。《尚书•太甲上》中大臣伊尹对商王太甲进行劝诫,“慎乃俭德,惟怀永图”,要求商王以节俭为美德,以谋求长久的统治。

周公死后,周成王也以俭德教育他的臣子: “位不期骄,禄不期侈。恭俭惟德,无载尔伪”( 《尚书•周官》)。《周易•否卦》中有“君子以俭德辟难”的记述,是说君子用崇尚俭朴的隐退来避免灾难。另外,《周易•节卦》中专门对节俭、节约的思想进行了系统阐述。这些都是关于“俭德”一词的最早记载。从早期的文献记载来看,“俭”一开始就是作为一种美德来提倡的,而且提倡俭德的人,并不是迫于经济压力而不得不节俭的穷人,而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和一些有远见的富人。他们提倡俭德,大都不是因为看到了节俭的经济价值,而是看到了节俭的道德价值,为了谋求国家的长治久安,保持优良的家风传统,教育子孙后代立德成才。因此,“俭”最初就是作为一个美德加以提倡的。

俭德也可以说是传播最久、含糟粕性思想较少的一个德目,直至今天,仍然是我们中国公民应该遵守的一个基本道德规范,是建设节约型社会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由于“俭德”产生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内涵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在当前,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劳动光荣、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1]( P15),真正形成“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荣辱观,首先必须准确把握俭德的基本内涵。

一、俭德的传统诠释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由于物质的极度匮乏,人们为了生存下去,在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逐渐产生了节俭观念的萌芽。这种节俭观念是迫于经济压力和生存需求而产生的,几乎是一种自发的行为,还远没有达到道德理性的自觉水平。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俭”字含义的理解也逐渐深入和丰富,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诠释。概括起来看,古代对“俭”字的释义大概有七种: ( 1) 节省,节俭,简朴。如《汉书•辛庆忌传》载: “居处恭俭,食饮被服尤节约。”( 2) 约束,节制,限制。如《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 “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 3) 薄,少,贫乏,不丰足。如《孟子•告子下》: “地非不足,而俭于百里。”( 4) 歉收。

如《晋书•食货志》载: “丰则籴,俭则粜。”( 5) 谦逊,谦卑的样子。《荀子•非十二子》中有“俭然侈然”的 记 载。杨 倞 注: “俭 然,自 卑 谦 貌。”( 6) 通“险”。《荀子•富国》中记载“诛赏而不类,则下疑俗俭,而百姓不一”,此处“俭”通“险”。( 7) 姓。随着时代的变迁,“俭”字的许多原始含义现在已经使用得很少。为了准确把握“俭德”的时代内涵,在古人对“俭”字的训解中,需要特别关注以下三层意思。

1 .“俭,约也”

这是指人们对待个人生活欲望的态度,它要求人们节制自己的生活欲望,约束自己的行为,与恣意放纵相对立。许慎《说文•人部》的解释是“俭,约也,从人佥声”。段玉裁注: “约者,缠束也; 俭者,不敢放侈之意。”《尔雅•释训》对俭的解释是“瞿瞿、休休,俭也。”“瞿瞿、休休”都有行为约束而有节制的意思。《贾子•道术篇》云: “广较自敛谓之俭。”《广雅•释言》曰: “约,俭也。”《礼记•乐记》中也 有 类 似 的 记 载: “恭 俭 而 好 礼 者,宜 歌《小雅》。”唐代孔颖达疏: “俭,谓以约自处。”清代文字学家桂馥在其撰的《说文解字义正》中也对“俭”字做了类似的解释。虽然“俭”与“约”的本义不同,但许慎和孔颖达用“约”来解释“俭”,《广雅》再用“俭”来解释“约”,说明在当时“俭”与“约”在某种意义上意思是相同的。由此可以看出,“俭”的一个初始含义应当是行为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节制而不放肆。

“节”与“俭”在这一层面上具有相似的意思。

《说文》释“节”为“竹约也”。竹是指竹子,约是约束、限制的意思。《周易•杂卦传》释“节”为“止也”,也是止住、限制的意思。“节”适用于人类,就是指人们自觉地对自身的欲望和行为进行必要的、合理的限制和约束。因此,在节制、约束这一层意义上,“俭”和“节”具有大致相同的意思。

从上面的解释可以看出,在节制、约束这个意义上,“俭”的反义词是“奢”和“侈”。“奢”、“侈”最初都有“过分、无度、没有约束”的意思。《说文》释“奢”为“张也”。徐灏曰: “奢者侈靡放纵之义。故曰‘张’,言其张大也。”如《老子•第二十九章》中有“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我们现在还常说的“奢望”、“奢求”等都有过度、过分的意思。

在古籍中,“俭”还常与“恭”连文或对文。《尚书•周官》中有“恭俭惟德,无载尔伪”; 《论语•学而》中有“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孟子•离娄上》: “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侮夺人之君,惟恐不顺焉; 恶得为恭俭? 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 《墨子•非命下》: “甚恶恭俭而好简易”; 《汉书•辛庆忌传》: “居处恭俭,食饮被服尤节约”; 等等。王力先生释“恭”为“恭敬,有礼貌”、“着重在外貌方面”。“俭”强调的是主体内在的道德修养,能够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或具体的情况对自己的欲望和行为加以约束和限制,不放纵自己的行为。也就是说,外在方面有礼貌,内在方面有修养。

2 .“俭,少也”

《广雅•释诂三》载: “俭,少 也。”也 就 是 说,“俭”有贫乏、不丰足的意思,因此可以引申为在生活方式上的俭朴、简单、简易。如《礼记•檀弓下》中记载: “曾子曰: ‘晏子可谓知礼也已,恭敬之有焉。’有若曰: ‘晏子一狐裘三十年,遣车一乘,及墓而反。国君七个,遣车七乘,大夫五个,遣车五乘。

晏子焉知礼?’曾子曰: ‘国无道,君子耻盈礼焉。国奢则示之以俭,国俭则示之以礼。’”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曾子认为晏子可以称得上知礼了,然而有若认为,晏子一件狐裘能穿三十年,办理丧事只用一辆车。而按照礼的规定,大夫办理丧事应遣车五辆。曾子说,如果国君无道,君子就耻于按礼行事。

此处“俭”的 意 思 就 应 该 解 释 为“简 单、简 易、简陋”。《礼记》中类似的例子还有: “祭,丰年不奢,凶年不俭”( 《礼记•王•制》); “子曰: 后稷之祀易当也,其辞恭,其欲俭,其禄及子孙”( 《礼记•表记》) 等。《论语》中也有在这一层面上使用“俭”的例子,如《论语•八佾》中指出: “礼,与其奢也,宁俭”; 《论语•述而》: “子曰: 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宁固。”由此看来,虽然孔子认为“奢”和“俭”都不好,但是二者比起来,宁可选择简陋。

在这个层面上,“俭”的反义词是物质生活上的“奢侈”、“奢华”,也就是“奢侈”的引申义。因此,在古代的典籍中“俭”常与“奢”或“侈”对文。如《论语•八佾》中有“礼,与其奢也,宁俭”; 《韩非子•十过》中有“常以俭得之,以奢失之”; “俭,德之共也; 侈,恶之大也”(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等。

但如果在生活中简易过度,就会成为简陋。由于在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长期处于低下的状态,物质产品十分匮乏,因此普通劳动人民在艰难的生活条件下养成了俭朴甚至简陋的生活方式。

这种生活方式在当时是非常必要的,也发挥了积极的历史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俭朴的内涵发生了相对的变化。我们今天提倡的俭德,并不是要人们过一种简陋、寒酸的生活,而是要求人们把俭朴视为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境界。

3 .“俭,省节也”

这是指人们在生产和生活消费方面的节省,对财用、资源的节约,与浪费相对立。《国语•周语下》中说: “夫宫室不崇,器无彤镂,俭也”,是说在住、用等方面的节省。《荀子•富国》中也有相关的记载: “故墨术诚行,则天下尚俭而弥贫。”明代宋濂在《篇 海 类 编 • 人 物 类 • 人 部》中 说: “俭,省 节也。”以上这些对“俭”的解释意思大致相同,都是节省、节俭的意思。

在这个层面上,与节省、节俭的意思相反的是浪费。浪费是指无益地消耗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资源。浪费有百害而无一益,因此,无论何时,只要人类需要的无限性与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没有解决,节省、节俭都是要大力提倡的。

但是,如果节俭过分就是“吝啬”了。晏子曾经对“啬”和“吝”进行了区分,他认为“称财不能分人,多寡而节用之,富无金藏,贫不假贷,谓之啬; 积多不能分人,而厚自养,谓之吝; 不能分人,又不能自养,谓之爱”( 《晏子春秋•内篇问下》卷四) 。从晏子对“啬”和“吝”进行的区分来看,“俭”与“啬”在某种意义上意思是相同的,而“吝”和“爱”则把节俭推向了极端,是一种极端自私的、过分的节俭,历来为人们所反对。

综上所述,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俭”的本义是对行为和欲望的约束、限制。在不同的语境中,“俭”可以引申为谦逊、谦卑; 简易、简陋; 节省、节俭等。尽管今天的俭德在内涵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但对俭德的传统诠释进行全面考察,有助于我们深刻把握俭德的时代内涵。

二、俭德的时代内涵

虽然节俭是为了解决经济问题而产生的,但它流传至今不仅没有衰竭,而且历久弥新,其原因不仅仅是它有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因为它有非常重要的道德价值。对个人来说,“俭以养德”,有利于提高道德修养,纯洁人生志向,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对家庭来说,“俭以持家”,有利于家业兴旺,教育后代保持优良的家风传统; 对国家来说,“俭以养廉”,有利于保持政府的廉洁,从而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对整个社会来说,“俭以化俗”,有利于移风易俗,净化社会风气,缓解资源与人口、环境的矛盾,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正是由于节俭具有重要的道德价值,所以在产生节俭观念的经济社会条件消失以后,节俭作为一种美德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且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生命力。当然,我们今天对“俭德”一词的理解与古代思想家对“俭德”的诠释不可能完全相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逐渐抛弃其落后于时展的内容,赋予其适合时展的新内容。因此,在对俭德的内涵进行历史考察的基础上,必须认真研究和探讨俭德的时代内涵。

1 . 俭而有度

节俭作为一种美德,是处于奢侈和吝啬之间的一种中道。《周易•节卦》曰: “节,亨,苦节,不可贞。”意思是说,发扬节俭、节制而又适度的美德,人的生存和发展才能通达、顺利; 但如果以节俭为苦,或者说过分的节俭、节制则是不可取的。今天我们提倡的俭德,并不是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论语•雍也》) 的苦行僧式的生活,而是主张在生活中节制过度的欲望,在用度上“俭而有度”。

奢侈作为俭德的反面,其危害性是很大的,西晋傅咸曾形象地指出“奢侈之费,甚于天灾”。在生活困难、经济水平低下的情况下,节俭是人们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因此相对容易做到; 但在物质和精神生活相对丰富的今天,有些人任膨胀的欲望蔓延,追求奢华的生活方式,从而失去了人生的理想和信念,在金钱面前丧失了应有的道德标准,最终导致身败名裂。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欲壑难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理智的节俭,把握好俭与奢的度,不要使之滑向奢侈的深渊,才是对欲望最有效的限制。“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一旦养成奢侈的习惯,再想摆脱就很困难了。

俭德的直接对立面是奢侈,但是节俭过度就会导致吝啬,这也是节俭不容忽视的一个对立面。俭与吝之间虽然存在着一定的统一性,从其表面来看,都表现为对财物的爱惜,用度的节省,但其实质却有天壤之别。吝啬是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当用不用,特别是舍不得花自己的钱,却舍得花别人的钱或国家的钱,这是一种极端自私的行为; 而节俭的实质是当用则用,不当用则决不浪费,甚至是对自己非常节俭,而在帮助别人时却非常慷慨。可见,节俭体现的是“节己不节人”( 《张子正蒙注•太和》) 或“施而不奢,俭而不吝”《颜氏家训•治家》的高尚道德境界。雷锋的节俭行为生动地诠释了俭与吝的本质区别。

还应该看到,在物质生活相对丰富的今天,仍然强调对物欲的节制,主张俭而有度,正是因为看到了节俭背后体现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艰苦奋斗精神。节俭不是天赋的自然本能,而是人以理性和社会道德规范节制欲望,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美德。在人自觉对物欲节制的过程中,不仅理性战胜了欲望,而且人的自我控制能力,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力,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因此,养成节俭习惯的人,往往能够在逆境中磨练意志,砥砺人生,使人更加坚毅、刚强,从而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正如在《可爱的中国》中所写: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2007 年 3 月 9 日,在“两会”期间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也强调指出: “要进一步增强节俭意识,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团结带领广大群众不断夺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总之,今天的俭德观既反对过度占有或消耗资源的奢侈行为,也不主张为了节俭而舍弃必要的消费,更不是为了节俭的目的而违背人们生活本身的价值追求。它应该是既不挥霍无度,也不过分苛刻,既不是禁欲主义,也不是享乐主义,而是俭而有度,科学合理地进行消费。应该看到,节己济人才是节俭的最高境界,无论是奢侈浪费还是吝啬,还是压制需求,都不利于人自身和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2 . 节约资源

白居易说: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以有限奉无极之欲,而法制不生其间,则必物 暴 殄 而 财 乏 用 矣。”[2]( P688)朱 德 也 曾 强 调:“‘俭’就是多方面的节约。在衣食住行以及日用等方面,无论是现金和物资,凡是可以不花的,就尽量不花; 凡是可以少用的,就尽量少用,节省下来的现金和物资应当储备起来。”[3]( P369)在今天的社会条件下,虽然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快速发展,物质产品也很丰富,但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却是人类永远难以解决的难题。因此,必须未雨绸缪,尊重自然规律,节约资源,人与自然才能和谐相处。

我们今天所讲的节约资源,其内容更为丰富。

它不仅是指生活消费领域中对衣食住行用等生活消费品的节省,不浪费,而且包括生产领域中对材料、水、电、土地等能源、资源的节省,既不闲置,又不浪费; 不仅是指对生产和生活中一切有形资源的节省,还包括对时间、空间、精神财富等无形资源的节约; 不仅包括对一切非生命资源的节约,而且还包括对珍稀植物、动物以及人力资源的节约。也就是说,当代中国所倡导的节俭观要求我们合理适度地使用资源,包括自然界为我们提供的各种资源,人类劳动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以及作为创造财富的物质力量的劳动本身。因为,过度消费实际上是一种浪费行为,对个人来说,可能只是浪费了金钱,但是对社会来讲,就是浪费了更多的资源,而且这种浪费行为会减少他人或后人对同种资源消费的机会。因此,当代的俭德观强调对资源的节约,减少资源的浪费,而不是抑制消费,这与传统俭德观有着明显的区别。

需要指出的是,当代俭德观强调节约使用一切资源的同时,又特别强调对自然资源的节约。这是因为由于人口的增加、经济发展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奢侈浪费等不健康的消费模式以及环保意识的薄弱等原因,使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类毫无节制的掠夺式开发使自然资源日趋枯竭。而且由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及其在短期内不可再生性,为了人类的长远发展,我们只有合理节制自己的欲望,“斧斤以时入山林”( 《孟子•梁惠王上》) ,坚决反对毫无限制地开发自然资源、肆无忌惮地利用自然资源,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尊重大自然的规律,才能建立一种与自然互利共生、和谐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陈云对国家的物力财力一定要用得恰当作过这样的解释: “所谓恰当,就是迟用、早用,多用、少用,先用、后用,缓用、急用的问题解决得好。”[4]( P62)这句话对于我们正确把握俭德的时代内涵是很有帮助的。

可见,今天的节俭观强调主体消费行为的社会性,着眼于人类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每个消费主体,无论是个人、企业、政府,还是其他社会组织,都应该从节约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角度规范自己的行为,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也不损害后代人的消费需求。这既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明智之举,又是一种为后人利益着想的道德责任,体现的是一种忧患意识,一种为未来发展的深谋远虑,一种为子孙后代的幸福着想的未雨绸缪之举。对资源的任何浪费,都会撼动我们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因此,提倡对资源的节约,恰当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也是当代俭德观鲜明的时代特色。

3 . 物尽其用

今天的俭德观不仅要求我们在消费时应该有所节制,要当用则用,当省则省,而且要求我们在利用资源时要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建设节约型社会不仅要求我们超越传统的“减量式”、“聚敛式”节俭,而且要求我们在生产领域中强调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重点的“发展式”、“增量式”节约,使整个社会的各种资源能够“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要实现“物尽其用”,这就要求各行各业都要合理配置资源,达到资源既无闲置,又无浪费,实现资源效用最大化。对于生产者来说,就是用同样的成本实现产出最大化。对于消费者来说,就是实现同等的满足程度付出的代价最小化。

对“物”和“才”的使用,犹如医生治病救人,对症下药则能充分发挥药效,使病人恢复健康; 乱开药方,则不仅浪费药物,而且会导致不可挽救的损失。企业要发展,国家要强大,社会要进步,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都离不开对“物”和“才”的合理使用。这种节俭理念,更加强调经济合理性,即用最少的投入换取最大的产出。换句话说,它要求用最少的资源消耗( 包括人力和物力两个方面) 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今天的节俭观更加强调效益的提高,而不仅仅是物质资源的节省。凡是超过必要的限度,不产生效益、不必要、不合理的消费,都是要反对的,而能带来效益最优化、最大化的消费都是我们追求的。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从根本上说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马克思认为,满足人类需要的物质资料,都是人类劳动的结果。无论是对自然资源的开采,还是其他社会财富的创造,都要耗费人类的劳动时间,从另一种意义上说,就是对人的生命的消费。因此,马克思把一切节约高度概括为劳动时间的节约。从这个意义上说,节俭利用一切资源、珍惜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就是对劳动和劳动者的尊重,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朱子家训》) ,具有俭德的人,总能认识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因此容易产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和责任感,从而懂得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而不会不劳而获,掠夺别人的财产,孟子说的“俭者不夺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综上所述,关于“俭德”的时代内涵,简单地说,就是“俭约的品德”。具体来看,俭德就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经济水平和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习俗、文化状况的要求,节制自己的欲望,约束自己的消费行为,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并着眼于未来发展的一种美德。同时,反对奢侈和吝啬,反对浪费,追求“施而不奢,俭而不吝”的道德境界。今天的俭德观更加有利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上一篇:加快矿产融资市场启示 下一篇:地质项目绩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