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搭“语用”之桥 实现言意兼得

时间:2022-08-19 12:40:52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成为阅读教学的“主旋律”。那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在理解内容和领悟表达形式之间巧搭“语用”之桥,实现言意兼得。笔者试图从以下4方面入手,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1.创设语境,在情感生发处巧搭“语用”之桥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在阅读教学中创设语境,激活形象思维,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或联想将课文所描写的情境还原成可感的画面,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在学生一吐为快,欲罢不能的积极状态下,进行言语实践,便可水到渠成。

《触摸春天》第5自然段重点语句:“我仿佛看到她多姿多彩的生活……”教学时应当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安静“多姿多彩的生活”呢?

师:同学们,在你们看来多姿多彩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呢?

生:充满欢声笑语,开心地唱啊跳啊。

生:游山玩水,到公园里散步、运动……

师:是呀,你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可是,安静是一个盲童,你能想象她多姿多彩的生活吗?请大家读读上下文展开想象。

生:安静整天在花丛中流连,闻花香,捉蝴蝶。

生: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安静惊呆了,她仿佛来到了一个从未来到的世界。

师:安静还会感受到什么?请用“ 在她手指间 ,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说话。

生:桃花在安静的手指间绽放,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

生:小草在她的手指间生长,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

…………

师:安静虽然是个盲童,她用心去感受美丽的春天,她的世界缤纷多彩。

师:为什么安静会拥有如此多姿多彩的生活呢?(不自卑,不放弃,对生活充满了热爱。)

教师在文章的情感热烈处创设情境,以情激情,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借助多媒体课件中展示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安静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从而进一步感受到安静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在语言文字运用过程中深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了情动辞发,语言运用与情感抒发融为一体的效果。

2.揣摩玩味,在语言精妙处巧搭“语用”之桥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触摸语言文字,我们总能感受到那些看似一望而知的文字却潜藏着耐人寻味的意蕴。用王尚文先生的话说,即“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大的声响,跟打炮似的、炸雷似的,还须你去倾听吗?而细微的声响,那就不同了,心不在焉读书,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是听不见的。而文本中的细微声响,那往往就是文本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声响,因为藏得深,所以声响细;因为传得远,所以声响微。由此要在那些值得揣摩玩味的语言文字中,发掘语言训练点, 进行恰如其分的言语实践。

作家老舍先生笔下的《猫》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作者巧妙地运用语气词――吧、呀、呢,表达了视猫如子的喜爱之情。学生初读时并不太在意这三个普通的语气词,教师要善于捕捉微妙的语言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删词比较,反复朗读,来揭示语言的秘妙,学生很快就发现了这句话的巧妙之处就在于3个语气词,流露的正是作者爱猫真切之情。接着,教师让学生用以语气词,拓展延伸,进行说话训练:1.说它老实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呢?2.说它尽职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呢?通过延伸训练,学生掌握了课文特色的表达方法。

再如,《乡下人家》一文中 “鸡鸭觅食图”这部分内容中有一个特殊句式,我采用置换比较的方法进行说写训练,收到良好效果。

师:这段话中有一句话在表达上很特别,是哪一句?

生:鸡,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

师:这句话按照我们一般的习惯是这样说的――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鸡的。

屏幕出示句子,进行比较。

1.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鸡的。

2.鸡,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

请大家自由朗读这两句话,发现了什么?

师:把“鸡”放在了前面,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

生:把“鸡”放在前面起了强调的作用,说明乡下人家对鸡有着特殊的情感。

师:哦,你从这句话读懂了乡下人家喜爱鸡的情感。那你能模仿这个句式说说还有哪些小动物是乡下人家所喜欢的?

生:猫,乡下人家总要养几只的。

生:狗,乡下人家总要养几只的。

师:那你能用这个句式做开头说说乡下人家为什么喜欢养猫,养狗,这些小动物有哪些可爱之处?会有些什么活动呢?

教师抓住课文色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加以运用,学生很快便掌握了这种独特的句式。这样的训练是建立在学生充分感知,对课文内容有感触基础上进行的,不是孤立地进行语言训练。

3.质疑启思,在问题探秘处巧搭“语用”之桥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创造往往从质疑开始。教学时,教师若能从学生的心智特点出发,抓住文本中的情节冲突、前后矛盾或疑难困惑,质疑启思,必定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请看《灰雀》教学片段,教师从两个关键句“一天列宁又来到公园,走到白桦树下”“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切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灰雀哪儿去了?灰雀怎么又回来了?(出示课文插图。)

师:看,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果然回来了,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

生:(读)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

师:读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的吗?

生: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却问灰雀呢?

师:真是个会提问的孩子,同桌讨论一下。

师:把你的思考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生:列宁故意这样说,因为他怕伤了男孩的自尊心。

生:列宁怕男孩不好意思,说不出话来。

师:孩子们,如果灰雀会说话,它会说些什么呢?选择一种句式,写下来。

出示:1.灰雀唧唧喳喳地叫着,似乎在说:“ ”。

2.“ ”灰雀唧唧喳喳地叫着,似乎在说。

带着问题学,针对问题学,在无疑之处质疑,能给学生以思考的深度。上述教学片段教师充分利用教材的语言特色,抓住前后矛盾质疑启思,在问题探秘处巧设练笔,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又突破了教学难点。

4.移情体验,在角色演读中巧设“语用”之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角色演读”是体验情感常用的方式之一。《去年的树》以小鸟和大树的4次对话展开故事的情节。教学时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演读”,带动生本多元对话。请看教学片段:

课件出示:小鸟飞到煤油灯旁的画面:村子里、煤油灯旁,两个好朋友相见了。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师: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和疑问呢?

(交流:为什么“睁大眼睛,盯”?为什么又唱起去年唱过的歌?为什么要用两个“看”?)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你就是那只小鸟,你历尽了千心万苦,终于找到了已经化为灯火的好朋友大树。把“鸟儿”换成“我”。齐读最后三段。

师:从你们的表情和朗读,我的心被深深打动了。你们是怎么读的?

生:“睁大眼睛、盯、看、又……看”加重语气读,再动情地读一次好吗?

师(采访):亲爱的小鸟,你现在终于看到朋友了,你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想说什么?

生:对不起,大树,我来晚了,要不然还可以看到你生前的样子。

师:你要走了,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你还想说什么?

生:大树,我要走了,我会怀念你的,请你以后多保重。

师:你们真是守信、重情的小鸟啊。大树听后会说些什么呢?

生:亲爱的朋友――小鸟,我想我再也见不到你了,我们虽然都身在他方,但我们的心是紧紧相连的,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师生在角色扮演中边朗读边体会鸟儿和大树的心情,并在想象说话训练中深化了情感体验,实现言意巧妙转换,达到情感和语言训练的和谐统一。

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重要能力。语文教师要增强言语表达训练意识,选取灵活多样的训练方法,在“言语”与“精神”同构共生的交接处,巧搭“语用”之桥,实现言意兼得,只有这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心灵世界就能携手走向更加丰妙的境界。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清市瑞亭小学)

上一篇:基于硅通孔技术的三维集成电路设计与分析 下一篇:基于Maps API的可视化分析系统的研究与实现